心理学:24岁,工资5000,多存钱还是多学习?你存钱,为了什么?

从十年前就听说过月光族,每个月赚的钱不够花的,现在还有很多借款的软件。
前两年在公司上班的时候,同事一起吃饭听他们讲发工资还钱,而且还是分期还款。
我当时很诧异,为什么不是一次性还完呢?
后来才知道他们花完了钱,只能等下个月的工资。
除去每个月的房租,这种消费,能够存下来的钱寥寥无几。
这样的情况是毕业开始,一直持续到工作两三年。

年轻人想存钱却存不住钱,原因有很多。
看过一句话,50后只知道攒钱,80后开始知道花钱,90后还没挣钱但敢于借钱。
其实,负债生活早已是当代年轻人的标配,即使一年到头,休息不了几天,却依旧入不敷出,零存款,高负债。
有句段子说:年前定下存款7万的目标,现在还差10万。
想要维持一个较高的生活质量,则意味着要掏更多的钱消费满足生活需要。
以前的人储蓄意识比较强,认为把钱存起来更有安全感,现在的人则更愿意消费,通过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服务来获得幸福感。
年轻人吃点苦没啥的,那些满足消费的月光族,是各种商家最最喜欢的。
并不是让你在物质上亏待自己,而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消费。

《圆桌派》有一期对这种现象表达了看法:在中国,奢侈品跟身份是不匹配。很多人上班挤地铁,只赚几千块钱,却背着几十万的包,用几千块化妆品。
这些奢侈品不是为这个阶层设计的,但很多人努力去花。
这些年轻孩子,在借之前也许没有想这么多,只是觉得露个脸,做个小视频直播,就能得到几千元甚至几万元,太容易了。
可你别忘了,茨威格说过:命运馈赠的礼物,背后都有明码标价。
赚快钱的方法很多,但是大多数都写在《刑法》里。
所以这篇文章不会讲赚快钱的方法,因为笔者也不会赚快钱。

当年轻一代沉迷在消费主义的陷阱里,追逐着各种爆款,告诉自己花钱买买买就是“对自己好”。
无数个广告都在兜售焦虑,贩卖美好生活。
他们告诉年轻人,只有买了,才能变得更好、才能拥有一切。
但那些美好的幻想、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背后,是几百亿的信用卡逾期,是千千万万个空空的口袋,和无数虚无麻木的灵魂。
买买买那一瞬间感觉非常好,但危险的代价也随之而来。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初中我们就知道了。
说到底,赚钱的能力,根植于我们每个人自身。
没有实力支撑,所谓繁华,往往是海市蜃楼。

在这个时代,忙好像成了年轻人的标配。
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忙碌的大流,成为时间的被支配者。
早上八点出门,晚上十点多回家,累得洗漱完倒头就睡,第二天又这样继续忙碌,日复一日。
仿佛永远陷在一个无能为力的死循环:又穷又忙,越忙越穷,越穷越忙。
对多数年轻人来说,存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投资自己。
时代抛弃你从来不会打招呼,所有的工作平台,在这个时代都是暂时性的。
你能做的,就是多学技能傍身,让自己不要困在这看似安逸的平台中。
年轻人,需要成长,而成长,有的时候是不等人的。

不要害怕失败,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失败。
失败这个词本身是指,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该有的武器。
人一旦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如果武器尚在手中,如果你还在坚持奋斗,勇于向限度发出挑战,这样的人,就没有失败。
——王小波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
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
如果问你:“现在的工作或生活,和你想要的还有多大的差距?”
可能你并不能准备的表达,因为对目前的自己不见得很了解。
我们都在为了到达美好的彼岸而奔波,却忽略了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

在《温和的成功哲学》中,他分享道:
“我们处于一个充满对人生和事业恐慌的年代,人们更容易过上好的生活,却更难保持冷静,我们总是在为事业焦虑。”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一是基于职业的势利。
每次参加新的社交活动,认识新朋友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先问别人“你是做什么的”。
用职业来给别人打标签,从而决定如何与对方相处,已经成了我们习惯性的社交方式。
世人愿意给予我们的关爱、尊重,都取决于我们的社会地位。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在乎事业和成就,看重金钱和物质。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身份焦虑,为什么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的身份焦虑日益增加了呢?
现代社会“人人平等”的观念。
这造成了我们对自身的期望过高。
德波顿在书中重点分析了“平等和嫉妒”的关系,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几乎谁都不会去嫉妒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也不会去嫉妒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即使他们比我们富有一千倍、一万倍。
但是,我们却无法忍受儿时的朋友,曾经的同事,大学的同学比我们富有,我们的嫉妒的对象,只会是跟我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
就像近些年大家说起同学聚会,不再是一起追忆青春岁月的美好时刻。
取而代之的是无穷无尽的攀比,成为一个意识到自己是loser的时刻。
所以说,当现代化的进程把平等的观念,深深植入人心的时候,当每个人都深信人人生而平等时候,每个人都深信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时候,其身份的焦虑反而随着期望而扩大了。

太努力的的追逐身份认同,会让我们过多关注其他人的生活,而忽视了自己的成长节奏。
许多年前,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曾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以自己为例直接却不失风度地抨击不同背景的人达到同样的高度所付出的代价是如此地让人深思。
实质上这就是对自己身份的自卑,对自己的不认同,需要物质的堆积,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相信多数朋友看到过下面这个故事:
放羊是为了什么?挣钱。
挣钱是为了什么?盖房子。
盖房子是为了什么?娶媳妇。
娶媳妇是为了什么?生孩子。
孩子长大后干什么?放羊。
由此实现羊-钱-妻-娃-羊-钱-妻-娃的无限循环...
当放羊娃没觉得自己的身份有什么不好,那么可以一直下去。
只是我们的一些媒体,唤醒了放羊娃的身份认同,让放羊娃不再单纯。

每天听着外界聒噪的声音,很容易听从媒体、他人、社会的劝说,忘掉自己前行的初心,打乱了自己成长的节奏。
现实情况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马云,也不是每一个姑娘都可以成为李子柒。
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忘记了自己需要成长,变得懒惰、无聊和平庸;
有太多的人忘记了应该去经历,变得胆怯、狭隘和固执;
有太多的人忘记了自己承担的使命,变得苍白、迷茫和失落。
你这么年轻,真的别急着太有钱。
本末倒置的事,千万别做。
以上这些话,是对家境一般的朋友说的,你要是家里有矿,当我没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