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之子实乃台独分裂第一人 康熙最终被迫武力统一

1662年,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因积劳成疾, 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就英年早逝, 从而引发了郑氏集团内部争夺最高权位的斗争。郑成功之子郑经在平息了争夺权位内乱后, 成为郑氏集团在台湾的第二代统治者。

影视剧中的郑经形象

郑经秉承先父遗志, 继续复兴大业, 但在台湾归属这一重大问题上, 与郑成功出现了原则性的分歧。郑成功于1661年严肃指出:“台湾者, 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郑经则于1662年7月坚决要求按朝鲜待遇, 表示“若欲削发登岸, 虽死不允”。1667年, 郑经向清政府明确表示:“台湾远在海外, 非中国版图。”固吾所自有。同时,郑经在与清政府的谈判中提出了三个谈判条件:第一, 要求台湾像朝鲜、琉球一样, 同中国保持隶属关系;第二, 要求允许台湾官民保留穿戴明朝衣冠, 不削发:第三, 要求承认郑氏以后世守台湾, 不登岸。

此后, 郑经还多次宣称, 台湾“远在海外,与中国版图渺不相涉”。他强调, 今日东宁(即台湾),(中国)版图之外另辟乾坤, 又何慕于藩封, 何羡于中土哉。还公开宣称要“开国东宁”, 与清朝“互市通好”, 俨然以“外国自居”。郑氏集团这种要求清政府按照当时中国与朝鲜的关系模式来确定大陆与台湾、清中央政权与台湾郑氏集团的关系, 实际上是要把台湾从中国版图中分裂出去。郑经实际上已成为中国历史上兜售“台湾独立”谬论及推行“台湾独立”民族分裂活动的第一人。

影视剧中的郑经形象

为促使台湾早日回归祖国, 康熙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 也曾做过若干重大让步, 如表示允许台湾官民不削发、不登岸等。但在台湾主权归属这一涉及国家根本原则问题上, 康熙立场坚定, 毫不动摇。自第一次同郑氏集团谈判时开始, 就坚决拒绝郑经提出的谈判条件。1669年在《郑经比例朝鲜不便允从》书中, 康熙郑重说明, “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在推动两岸统一的整个过程中, 康熙始终坚持强调:“台湾皆闽人, 不得与琉球、高丽相比。”“台湾原本都是中国人, 不得与朝鲜比。”康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追求“国家统一”目标始终如一,粉碎了郑经等人妄图分裂祖国、割据自立的阴谋。

康熙画像

清朝与台湾郑氏集团的多次谈判皆无果而终。1683年 “三藩之乱” 业已平定, 而台湾内部又呈乱象, 康熙决策命将出兵, 一举统一台湾。

1683年6月, 康熙命施琅率战船300余艘, 水师精兵2万余人, 以武力攻取台湾。施琅首战强攻澎湖, 在历时七天的战斗中, 清军全歼郑氏主力, 焚毁战船200 多艘, 歼12000 余人。

澎湖之役, 是一场决定台湾郑氏集团前途的决战, 清军封锁住了郑军的海上通道, 控制了制海权, 台湾顿失海上屏障, 门户洞开。郑氏集团见“精锐全覆”,“皆震慑无措”, “人心风鹤”, “百姓惊惶, 昼夜不安”。在内外压力的逼迫下, 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7月5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和谈条件, 放弃抵抗企图, 向清政府缴械投诚。8 月13日, 清军在台湾上岸, 接管台湾全境。分离长达22年之久的海峡两岸重新统一。

“爱历史”一家专门用老照片讲述历史的网站,专注照片十余年。请记住官方唯一域名:www.ilishi.ne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