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出版人应有怎样的生存模式

文/杜辉

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我们的生活、学习、娱乐、工作都已经离不开互联网。面对未来经济的结构调整、发展,互联网+的概念也就被推向前台。但互联网+还只是个概念,如何去充实它、填充它,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每个人对互联网的理解不同,所得出的概念与思路也就会不尽相同。笔者在这里只是以自己对互联网和出版的浅薄理解,进行一些思考。

打破社会等级,人人平等--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与本质

互联网是从西方世界发展而起的一种科技技术。虽然只是一种技术工具,但其设计思路、运作架构必然加入众多人文因素在其中。文化、价值观等固有的东西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个人,也必然被个人潜移默化的表现出来。互联网虽是技术范畴,但也不可能抹去文化背景的影子。

技术层面的知识笔者并不了解,不敢妄谈,所以只能从人文的角度去思考。互联网是基于点对点的沟通而设计,在这个框架内,每个人、每个点都会与另一个人另一个点直接接触。在这个虚拟的世界内,并不太强调社会等级、阶层。在互联网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不分地域、国籍、宗教、社会等级、财富等因素。这些人类现实社会中的沟通障碍,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被拆除。一个屌丝可以给世界首富发送邮件、私信。一个普通民众可以为政治首脑点赞差评。当然在网络背后的那个他,也有权选择看或者不看任何人发来的信息,甚至屏蔽掉他不想看到的信息。互联网世界看似虚拟,实则也是真实社会的一种延伸、投影。只是真实社会中传统的条条框框在这里被打碎重组,形成了互联网中另一种社会架构、生存法则、游戏规则。

作为个人,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你如果想接触或联系上层的社会,富甲高官是不可想象或是极为困难的事情。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些行为就变得容易的多。也许在论坛里和你辩论的就是某个你敬仰已久的学者,也许在微信上和你互动的就是某个明星社会名流。在这个没有社会等级,人与人平行的空间内,只要你会思考,你能找到办法,你有敏锐的观察力就可以达成曾经不可能想到、做到的事情。且在剔除了现实社会的等级下,你虽然在现实社会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可能你在网络世界中就可以成为公众人物、社会领袖。从而带来财富、荣誉、影响力,以此反过来影响、改变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状态。互联网的发展,将这个世界变小,但也将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残酷。因为每个人都是网络的中心点,传统的权威、等级已相当弱化。你如何在这个世界里树立起自己的号召力,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你、认同你,这也是你人格魅力、知识修养的体现。这背后是一个人的情商、观察力、敏感度等等内在综合素质的体现。互联网是个让有心人可以创造奇迹的世界。

思考力--互联网+时代出版人的基本生存能力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出版从业者如何生存?笔者认为,不是单纯的会上网,会操作电脑,会应用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媒体工具,而是要学会独立思考。比如曾经的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的说明书,都把操作过程叙述的非常详细,告诉你那个按键是做什么的,那个软件怎么使用。但是现在的说明书就是简单的几页纸,只告诉你最基本的配置、功能、操作键。其他的系统设置,软件应用都是让你自己摸索操作。这个摸索操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一部分。一切的操作都基于你对这个体系理解后的自我思维能力。正因为如此许多老人成为了所谓的功能性文盲,也就是对于新技术、新产品无法理解,无法学会应用。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只能学会别人告诉的知识,而不是基于某个模式而形成的自我思考探索能力。

出版人做出版也是同样的道理,跨界经营、自媒体营销、数字出版、图书衍生品与周边权力的开发等,看似一个又一个新概念新事物,但是其核心的思维模式就在哪里,是基于创新、创造,无差别、无界限的运作模式。一个出版人只有掌握了这种思维思考能力才可以真正去谈互联网+。以自媒体为例,开始是博客,后来又有了微博、微信、头条等模式。看似是不同的媒体,但其核心是基于个体的自媒体模式未变。每个点都是信息源,无数的信息源构成了交互的网络社会。所以当你掌握某个自媒体的操作技巧时,其意义极为有限。因为很快更新的媒体模式就会产生甚至取代旧有的模式。当你融入这种思维模式,你才可以自如的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这种思维模式就是独立思考,掌握事物的规律,了解内涵,把握趋势,预估提前量。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你学会多少知识并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学会如何不断的学会更多知识,更新已有的知识。

整理与筛选--互联网+时代出版的另一种生存空间

互联网普及的初期,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极大的解决了信息不对称这个问题。大家通过网络可以随时搜索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知识等内容。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爆炸带来了信息过载。互联网上充斥着太多良莠不齐的信息,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无用。哪些可信,哪些是虚假的。这些信息如何去辨别真伪?在巨量的信息中如何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种个体需求渐渐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对于出版人来说,这种需求正是市场机遇和生存空间。既对信息的整理、筛选。通过自身的编辑、策划工作,让信息重新具有权威性、可靠性,可以系统、便利的阅读。

未来出版人很大一部分选题策划,正是为了满足这种对信息的需求,帮助读者进行信息筛选与整理的工作。通过出版人自身的知识、学识、素养、思考力,把无数的碎片化信息归纳整理成为一个体系,成为可以方便检索阅读的内容精华。让读者有针对性的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能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当然基于此,图书的形式可能也会很大的改变。也许会变为按一定规则整理的资料汇编。也许会基于网络、数据库及应用程序成为由一个一个内容模块组成的数据库。通过数字或纸质等不同的载体形式,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一方面可以满足小众的个体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大众的群体需求。按需求量的大小,进行按需印刷,或者干脆以电子文本形式售卖。

当然以上说的都只是整个出版业的一小部分内容。出版行业不大,但是产品类别庞杂繁复,不是谁能全部都看明白说清楚的。在此写下一点点思考,仅作参考。互联网的进化,让我们所谓的运气渐渐变为可被有心人所抓住的机遇,出版也将被有心人所统治。

作者注:

    本文发表在2016.9.22新华书目报.新书新知特刊 总第1199期09期05版。

    写这篇文章,是看到太多人空喊口号,太多人务虚空谈。所以把自己的理解认识写下来,表达一下个人的基本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