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个 作者:远方 【散文】


第二十二个
文|远方

自从进入武汉方舱医院以来,张丽已经收治了二十一个病人。这是第二十二个。

这是一个近六十岁的叔叔,从救护车上接他下来时,张丽楞了一下:  这双眼睛怎么那么熟悉?浓眉环眼,虎虎有生气,虽然带着口罩,但那双环眼印象很深刻,在哪里见过呢?来不及多想,他急忙和众人一起把他推进医院。

登记、测体温、配药、打点滴,张丽快速完成了病人的诊治工作。喘了口气,她又看了看那双眼。熟悉,在哪见过呢?张丽久久地思索。

吃晚饭的间隙,张丽在脑海里一遍一遍地回忆。终于,那双穿过废墟直射而来的眼神完美地和这双眼神对接在一起。张丽几乎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她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真得是他吗?世上真有这么巧的事?

二零零八年,汶川大地震。张丽所在学校教学楼倒塌,十三岁的张丽被压在了一块楼板下面,靠着断墙的支撑她才幸免于难。一线微光中,她靠着活下去的信念坚持了三天。终于,第三天下午,他听到了废墟外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的呼唤声。张丽欣喜万分,大声呼救。“这里有人!”一个年轻的略带沙哑的男中音传了过来,一会儿,隙缝外出现了一张年轻的面孔:  方脸、浓眉、环眼,虎虎有生气。张丽一下子把这张脸刻在了脑子里。救援工作很顺利,张丽左腿骨折,身体虚弱,皮肤多处擦伤,生命无大碍。她迅速被送往医院救治。接下的时间里,张丽虽多方打听这双浓眉环眼的叔叔,但都无果而终。在此后的十年里,张丽坚定地选择当了一名医生,也从未放弃过寻找这双眼睛。这次疫情武汉救援,张丽没有丝毫犹豫,第一个在本院的请战书上签了名。

难道真是他,我的救命恩人?
八点左右,医院里稍稍平静了下来。张丽来查房,最后一个查看这位叔叔。叔叔的病情稳定,他正躺在床上浏览新闻。张丽在他的床头坐下来。
简单地询问了病情后,张丽决定单刀直入。
“叔叔,你去过汶川吗?”
男人很惊讶,也很好奇:  这位年轻的医生怎么突然问这样的问题?“你说的是汶川地震时吧?去过,我是志愿者。”
张丽一阵激动,仿佛黑暗中看到了曙光:  “你还记得救过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吗?”
中年男人沉默了一会,救得人太多了,记不清了。他摇摇头:“记不清了。”
“叔叔,你再想想,在汶川中学,那个压在楼板下的小女孩?”张丽不放弃,继续追问。
男人又想了一会 : “好像有点印象,一个十多岁的女生,左腿骨折了,有这事。”
张丽一下就哭了,眼泪夺眶而出:“叔叔,就是我啊!张丽,”他拉住叔叔的手,“我找你十多年了,没想到在这遇见你了!”
男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巧遇惊住了,他忽地坐了起来:  “真的吗?这么巧啊?”
张丽使劲点点头,孩子一样笑了:“ 是真的,叔叔。”顿了顿,她接着问,“叔叔,你贵姓?哪里人?”
“我姓陈,叫陈鹏,河北唐山人。”此时,男人反而平静了下来。
“唐山……唐山……”张丽反复念着这个地名,“河北唐山,这么远,那你怎么想起去汶川当志愿者了呢?”对于恩人,她总想知道得更多一些。
陈鹏静静地望着窗外,一会儿,他悠悠地说了一句“孩子,我和你的经历是一样的”就眼圈泛红。
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陈鹏的父母和妹妹都死了,父亲用身体顶住房梁,给陈鹏支撑出一个狭小空间,六七岁小陈鹏才侥幸活了下来。两天后,一个解放军叔叔把已经昏迷的小陈鹏救了出来。至今为止,陈鹏都不知道那位解放军叔叔是谁。
偌大的方舱内静如幽谷,只听到有隐隐地啜泣声。张丽环视一周,所有的病人都坐起来,静静地看着他们。远远地,有歌声响起:《我爱你,中国》,歌声渐次响亮,最后,汇成一股火热激昂的浩荡春风 : “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 END ——
作者简介
远方,原名何敏。河南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哈尔滨市呼兰区作协会员。用虔诚的心态去成长,以专业的视角去领悟。二十年来,工作之余,静心阅读,潜心创作,共创作文学作品千余篇,散文、小说、史论、诗歌均有涉猎,尤喜现代诗。先后在《大河报》《郑州晚报》《京九晚报》《河南农民报》《钟山文艺》等纸质媒体和十家网络文学平台发表作品四百余篇。随性恬淡,诗意生活,宁静达观,行以致远。
0
1
精彩推荐

诗海琴声2019年跨年晚会,一幅代表我们诗海人欢乐的盛宴,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诠释诗歌的美【点击进入

征文提示
0
2

投稿方式:

1,加微信13099075051发验证消息“投稿”
2,关注公众号,发消息“投稿”,并留下微信号,以便联系。
3,投稿邮箱:1651026042@qq.com
4,投稿要求点击查看关于诗海
诗海琴声
点击进入征文中心
版面编辑:Arc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