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虚实辨疾病

疾病的性质,大体可以分为虚实两大类。虚,是正气不足。实,是邪气有余。

正气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气血阴阳四个方面,出现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这四种基本的虚证。

当然这些虚证也可以相兼出现,常见的情况有:气血虚、阳气虚、阴血虚以及阴阳两虚等。

邪气可以从外来,可以从内生,但总体不外乎寒、热、湿、燥、风、气滞、血瘀这几种。

同样的,这些实邪也可相兼出现。常见的如:风寒、湿热、痰瘀、气血郁滞等。

另有一些特殊的邪气,如食积、寄生虫、结石等,不具有普遍的意义,我这里不作详细讲解。

中医辨证,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辨别出患者当前的状况,究竟是虚证,还是实证,或者虚实夹杂?虚证,究竟是气虚、血虚还是阳虚?实证,究竟是痰湿,是寒、是热还是气滞血瘀?

下面我将上述各种虚证实证中,最常出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列在下面,供大家在实践过程中参考。

虚证气虚:乏力、疲倦、懒言、脉沉无力;

血虚:失眠(多梦)、目干涩痛、女性月经量少色淡;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体瘦,少苔少津,脉细;

阳虚:畏寒喜暖、四肢清冷、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淡、多津液、脉沉迟无力。

下面对一些可能在理解上有困难的症状做些讲解。

关于气虚诸症的问题。气最重要的功能是推动人体内有形物质,如阴血、津液的运行,激发各脏腑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的动力来源。现在气不足,无法提供充分的动力,从脏腑到肢体,就表现出一系列不喜动而喜静的现象,如上所示。关于失眠多梦的问题。

人体在运动时,血被输布到周身以荣养四肢百骸;在休息时,血液则流回到肝脏,所谓肝主藏血。随着神进入心脏,魂也会进入到肝脏中来休整。魂在休息时,需要大量的血液来营养,才能安心静修。现在肝脏中血液匮乏,魂不得养,躁动不安,我们就会在梦中见到各种各样的事物。

关于气血虚的问题,咱们之前有专门讲过,这里再回忆一下,气血之间的基本关系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无形,无法孤立存在,必须依附在有形的血上,才不至于被耗散掉。现在血不足了,气无处依附,很容易同时出现虚损。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因此,血虚时,非常容易同时见到气虚表现。若反过来,在气虚时,就不一定同时兼见血虚表现了。关于发热时间的问题。

一般来说,发热是正邪相争的表现。阴虚的发热,通常是在黄昏以后出现。热的时间越晚,说明阴虚的程度越重。所谓潮热,是指发热的时间很有规律,如潮水之涨退有时。实证寒证:形寒肢冷、常年不温、脉沉迟;

热证:面赤、身热、心烦、舌红、舌苔黄、脉数;

痰湿证:头重如裹,四肢困重、大便黏腻、舌苔腻;

燥证:口干渴、大便干燥;

风证:震颤、歪斜、走窜;气滞:胸闷、腹胀、肋下胀满、喜叹气;

血瘀:口唇色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青紫粗大;

上面我们讲到的是进行证候辨识过程中非常典型的一些症状。上述对热证的描述看上去已经比较详细,但实际上这些症状仅仅是一些典型的热象代表。

从红色属热,除了舌红、面赤之外,还可以引申出痘痘的色红、斑疹的色红、皮肤牙龈的红肿热痛都属于热证;从黄色属热,除了舌苔黄之外,还可以引申出鼻涕和痰的黄稠、脓的黄稠、小便的色黄也都属于热证。

反过来,清淡的颜色往往就是寒证的反应。如舌质色淡白,舌苔白多津液,肿块色暗淡,痰白清稀,小便清长,等等。以此法为例,大家可以在上述对各种症状的认识基础上,悉心观察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症状,思考一下是虚是实,是寒是热。

关于燥证与阴血虚的关系问题。所谓燥,主要是由于人体内的阴血津液等物质缺乏,机体失于濡养所致。可由外邪引起,也可从内而生。但在治疗方面,与阴血虚的治疗方法大同小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