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苗疆民俗】俗语“白虎盖青龙,代代有人穷”,古人讲究有道理吗?

俗语“白虎盖青龙,代代有人穷”,

古人讲究有道理吗?

关山听风

农村人家一说到青龙,神喜于色,一说到白虎,谈虎色变。

青龙白虎在传统文化到底代表什么,大多数人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一无所知,人云亦云。当然,也有一些半桶水风水先生,把风水之越描越神秘,越说越迷信。对于古代传下来中的神灵,祥瑞方面的人们记得不多,恶煞方面的却容易铭刻于心,成为习俗禁忌。

农村人们一般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人们崇拜龙,也就喜欢天神之首的青龙;白虎尽管也是古代的祥瑞之神,但其凶神的形象在农村人们的印象中更容易被。俗语有“丧门白虎”、“退财白虎”,亦有“白虎凶神当堂坐,流年必然有灾祸,不现内孝现外孝,否则流血难躲过。”有这样的话流传于世,让人对白虎难以产生好感,如果让人去崇拜它,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就是因为这样,白虎的“坏形象”在农村被无限夸大。有的女人某处无毛或毛稀,被称为“白虎”,农村有“白虎克夫”之说。农村还把一些体质弱的女人说成是“白虎星”附体,有“白虎星,害人精”之说,还专门有驱“白虎”的迷信仪式。

旧时农村看女人与城市居民及士人有很大的不同,体格健壮下地能干活和在家可操持家务,这是旧时代农家妇女的普遍标准。像红《红楼梦》中刘姥姥成为大观园中公子小姐贵妇人的笑料,但在农村却是一个很好的农妇,身体上没问题,秉性上也没问题。像林黛玉那样的病秧子,像薛宝钗那个“腮凝新荔,鼻腻鹅脂”富家小姐,在城市及士人的眼里是十足的大美人,可到了农村很可能就被认定为是“白虎星”附体的女人,吟风弄月,耍小性子,不能当饭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旧时的农村,大多是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肩负养家糊口的重担,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管你是细柳腰还是水桶腰。

“白虎盖青龙,代代有人穷”这种俗语,明显把白虎的“坏形象”与风水学说羼杂在一起。

青龙、白虎属、朱雀、玄武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八卦、五行、谶纬、道教,或是神灵,或为星宿,或为天地要素,或为四象。讲起来挺复杂的,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讲清楚。

这里讲一下四象。四象即东方苍龙(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象又称四神、天之四灵,四圣将。其中的青龙,象征生机、甲乙、仁德,道教之中立为护法神,称孟章神君,系四象之首;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是权势、尊贵的象征。如此看来,古代白虎没有民间想象中那么坏,相反是一个很正面的形象,专做好事。

今天的地图正常看,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上地理科时,老师面对地图做过比划。古人看地图与今天我们看地图恰好相反,是倒起来看,下北上南,左东右西。民间的风水先生古代就是将“四象”放在地图上,运用到具体的地形上,于是变成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因“四象”均为动物,风水先生也就将“四象”的的形象及动物的动作来比喻地形,并根据地形牵强附会吉凶祸福。如《葬经》:“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頫。”是墓葬的好风水。相反,如果是“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称为四危皆具备之地,如葬这种地方,后人会有灾难降临。

旧时坟墓称阴宅,住房称为阳宅。按民间风水先生的说法,阴阳同理,大同小异。也就是墓穴开挖风水与建房的风水,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其中的一些细节不同而已。坟墓讲究的主要是地势和方位,建房既讲究地势方位,也还要讲究房屋结构的规划。

具体说,正屋与偏屋的搭配要恰当、左右高矮分明。按民间风俗,建房时,偏屋必定比正屋矮,不能与正屋同高,更不能高于正屋。以正屋的朝向为基本方位,右边(白虎)的偏屋不能高于和大于左边(青龙)的偏屋,高于或大于左边的偏房就属于“白虎盖青龙”,白虎在气势和规模上压住了青龙,是人为地造成“白虎衔尸”形状。房屋的修建“白虎”只能“驯頫”。驯頫之意为低头俯伏、柔顺而无蹲踞的形状。也就是说,一家庭院房子的布局要有主次之分,正屋是主,左边的偏房为次,右边的偏房又次之(至少也不能高于或大于左边的偏房,平起平坐还说得过去),这种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旧时还有“东家”“房东”和“西宾”“西客”的称呼,无非过去以东为首,西次之。这与四象中的主次之分是一样的。

“白虎盖青龙,代代有人穷”实际上是封建秩序思想的一种延续,成了古代风水家们的附会之说的依据,更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一种民间习俗。这种习俗害人不浅,如旧时农村邻里之间建房时,为了房屋的高低问题,矛盾频发,有的出现流血事件,有的老死不相往来。其实这种讲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只不过是受到迷信思想的影响,一种心理因素在作怪而已。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