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案习(4)

1、小柴胡汤加减

赵某,男,28岁。

患感冒,发高烧持续不退,体温39.6℃,并与恶寒交替出现,类似疟证。经仔细询问,夜晚发热更甚,身疼痛无汗,头痛,眩晕,口苦,咽干口渴,呕恶不欲食,胸胁满闷,视其舌红而苔黄,切脉则弦数。

辨证:少阳与阳明并病

治则: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之热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6g,半夏14g,党参6g,炙甘萆6g,黄芩10g,生姜8g,大枣7枚,桔梗10g,枳壳10g,连翘10g,生石膏30g,板蓝根16g,玄参14g。

服药3剂,汗出热退,体温降至38℃,又服2剂,寒热不发,脉静身凉而病愈。

相关经典条文学习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胸胁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论》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伤寒论》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者,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弦紧者,与小柴胡汤。

《伤寒论》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2、柴胡加芒硝汤

李某,男,30岁。

着凉4天,恶寒发热,胸胁疼痛,口苦而干,食欲不振,且有时伴以恶心但不呕吐,发汗而不解,体温39.1℃,大便3日未行,午后身发潮热。舌质正常,苔薄白微黄而干,脉弦数。心率108次/分,左下腹压痛(土),可触及粪块。

辨证:少阳兼里实之轻证

治则:和解少阳,泻热去实

方药: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炙),甘草6g,生姜10g,芒硝10g(冲服),大枣4枚。

服用1剂,身微汗,便通,继之体温降至37℃,身发寒热等证大减。再1剂,诸证消失而愈。

相关经典条文学习

《伤寒论》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柴胡证,本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尹某,男,32岁。

头目眩犟,经常失眠,得睡则乱梦纷纭,时发谵语,心神经常惊悸不安,胸胁苦满,汗出而不恶寒,小便色黄,大便因难,其人神情呆滞,脉弦而滑,舌红苔黄腻。

辨证:肝胆有热,阳明腑实已成,二阳合病。

治则:疏肝胆之郁,清阳明之热,镇惊安神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9g,龙骨9g,牡蛎18g,黄芩6g,半夏6g,桂枝6g,茯苓9g,大黄6g(后下),铅丹3g(布包紧同煎),大枣6枚。

服1剂而谵语不发,胸胁不满,精神转安,唯胃气不和,时有欲吐之势,此乃痰热犯胃而气上逆,方中加陈皮、竹茹,减桂枝、铅丹、大枣而获愈。

相关经典条文学习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4、桂枝加大黄汤加味

于某,男,50岁。

3天来感冒发热38.3℃~38.4℃,身冷有汗,恶寒后则身热,虽经服用感冒冲剂、银翘解毒丸、复方阿斯匹林等,仍不愈,大便已2日未排,腹部胀满,查其舌苔薄黄,脉仍浮紧。

辨证:外感风寒,表里同病

治则:调和营卫,通络导滞

方药:桂枝加大黄汤加味

桂枝10g,白芍12g,甘草6g,生姜10g,大枣4枚,酒大黄9g,麻黄10g,杏仁10g。(桂麻各半汤)

服1剂后,汗出排便,热退身爽,服2剂诸症消失而愈。(王占玺.张仲景药法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相关经典条文学习

《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5、四逆汤

唐叟,年逾古稀。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羚翘解毒丸6丸,自觉精神甚疲,而且手足发凉。切脉未久,旋即侧头欲睡,握其手,凉而不温。切其脉不浮而反沉,视其舌则淡嫩而白。

辨证:少阴伤寒,肾阳虚

治则:急温肾阳

方药:四逆汤:干姜、附片、炙甘草

服一剂,精神转佳。再剂,手足转温而愈。(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相关经典条文学习

《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伤寒论》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第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