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锐泉:花城何处不结谊——2018广州行记

2017年的11月,我也曾从冬意凛然的中国北方,飞赴越南的胡志明市,去体验亚热带的风物景致。时隔一年,我再次插上翅膀,踏过云海,来到南国广州。
15号刚到白云机场就发现,在飞机上换好的长袖衬衫,楞是架不住当地二十好几度的浓浓暖流。街头不少红男绿女,身着短袖和裙子。无怪等遇到博士同学时,她会告诉我,广州现时段的一个星期内,人们竟能感受到四季的变换。
从机场搭乘地铁三号线北延段,能经历一段白灯装点的“时光隧道”。凭借公共交通而穿行在市区,感受到的是便捷与温馨。每趟地铁、每辆巴士,都会反复播报普通话、粤语和英语三种版本的站名。广东话的播报,尤其令我平添几分亲近。

白云机场通向地铁的一处景点——“时光隧道”。
当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如火如荼,相同的方言,成为维系三地民众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而无论是“双周一成”的号召力,张国荣、梅艳芳和Beyond歌曲的流行度,还是前几年内陆拍摄大打怀旧牌的电影《港囧》,都让我对这方水土的地域文化充满好奇。
作为大学游的忠实拥趸,来到羊城,自不可错过名校中山。只是出乎我意外的,位于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的中山大学南校区(康乐园),既保留原岭南大学的古朴建筑,又在新时期校方的规划下,焕发着茁壮的生机。
入住校内的紫荆园宾馆后,我就在去年12月山东师大会议期间结识、今在中山读博后的李万营兄的陪伴导引下,观赏起身边的美景来。
我们首先沿校园中轴线游览,看到了惺亭、进士牌坊、广场上的孙中山像,当然还有出镜率相当高而堪称地标的校训墙。
早在1924年12月,中山先生因国立广东大学的成立写下训词,他引用相传出于孔子后代子思之手的《中庸》名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结果成为中大至今引以为豪的校训。

中山大学南校区地标之一校训
校内各个院系所在大楼多以“堂”字命名,如物理系所在的十友堂(容庚题写)、文科大楼所在的郁文堂(饶宗颐题写)、中文系所在的中文堂。红墙绿瓦的小礼堂则叫做怀士堂。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在校园合影留念。中山先生还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至于历史系永芳堂前,还有一座十八先贤铜像广场,足以让游客领略到谭嗣同、秋瑾、詹天佑、黄兴等近代名人的风采。
不用说中大学子对母校的热爱是发自肺腑、情深义重的。这从一个细节,南草坪餐厅里出售的面包,不乏以“我在中大遇见你”、“印象岭南”、“陶醉在康乐”命名,就可了解得到。这不,我特地选了一款印有校徽的,安抚起辘辘饥肠来。

南草坪餐厅里印有中山大学校徽的“傲娇”面包。
一路向北,在现代化的酒店学人馆对面,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而学校的北门是印有“国立中山大学”字样的牌坊。如果不是亲临其地,我怎么会想到,出门即是大江。如果搭乘中大码头的游船,还能一览珠江两岸的盛景呢。
将这座学校作为此次广州行旅的第一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自然是对于被世人称为“教授中的教授”的陈寅恪先生的尊崇。
在陈寅恪故居环境清幽的二层小楼里,我看到了不少铭记历史瞬间的图片、信函,以及先生身后研究他生平思想的著作。“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念,也如黄钟大吕,再次回响在耳畔。
校内陈寅恪故居一楼内室。书法为饶宗颐选堂先生手笔。
陈先生晚年视力微弱,学校特地为他铺设了一条白色小路供他散步。今天这条路仍然在故居门前,向远方延伸。

故居门前的陈先生塑像,某君还有献花。
15日下午到16日中午,短短十几个小时,却让中山大学在我的心头,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迹。这里的绿树葱郁、红楼古朴,这里的身居闹市而闹中取静,这里的学生的青春活力无处不在的欢声笑语,这里的对于学界前辈王季思、董每戡学术成就的弘扬……凡此无不洋溢着丰裕的人文精神与人间关怀。
当然,这次来花城,主要还是带着学习任务的。饱览了中山大学的秀色以后,我来到位于天河区中山北道的裕通大酒店,参加中国俗文学会主办、广州大学承办的俗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暨中国俗文学学会2018年年会。
这次大会规模大、人数多,共计收到论文96篇,涵盖俗文学研究中的小说、戏曲曲艺、民间文学、宝卷等诸多领域。
参会者既不乏北京大学、上海师大、山西师大等高校的博硕士研究生们的年轻身影,也云集了众多国内尤其华南地区知名中年学者——如中山大学黄仕忠、广州大学纪德君、暨南大学程国赋、王进驹、华南师大左鹏军等教授。

11月17日上午广州大学承办俗文学会议开幕式主席台。
众所周知,俗文学虽然在历史上不被官方名正言顺地认可,遑论提倡,但却深受民间社会广大群众的欢迎热爱,在事实层面参与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调与底色。自二十世纪初叶王国维、鲁迅、胡适、郑振铎等先生筚路蓝缕的学科建设至今,俗文学经历百年风雨,早已登堂入室蔚为大观,非但在文献整理、文本阐释、文化传播接受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仍具备显著的学术空间。
年长一辈的如谭帆、苗师怀明,年轻一辈的如辽宁大学赵毓龙兄,皆能承继前辈们的流风余韵,打破小说、戏曲与说唱的壁垒区隔,从事俗文学的整体研究,这就为我做出了榜样和示范。
多场大会发言之中,会长廖可斌老师介绍了稀见明代戏曲的文献学价值,苗师怀明和华南农大王丽娟的论文不约而同地是对说唱文学的学术史回顾,这些都极大地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便于按图索骥地持续跟进。
小组发言部分,我从所在小组精研西湖小说的胡海义、钩沉陈枚与《水浒传》关系的邓雷、勾连小说《西汉演义》与兵书《运筹纲目》的李万营、重新讨论《聊斋志异》“孤愤”“寄托”说的师弟朱泽宝等年轻学人的身上,获益良多。
这次会议让我正式结识了程国赋老师、苗老师的师兄纪德君老师,还有来自《文学遗产》的石雷、《红楼梦学刊》的张云两位女史。
除了中途茶歇的蛋挞、榴莲酥和水果杨桃令人大饱口福,会议结束后,与黄仕忠老师(蒙他美意我获赠《戏曲与俗文学研究》第五辑)、张惠师姐和泽宝师弟的合影留念,也让我感动不已。
俗文学会议举办地裕通酒店二楼欧洲厅,第一讨论小组发言现场。
充实而高水准的论文,清新紧凑而没有虚骄浮华的会风,同样重要的,还有与新知故雨的结交畅谈,这些因素汇集起来,让我决定当场投交了加入中国俗文学学会的申请表。
在致会议闭幕词的阶段,纪老师谈起他想到一首老歌来形容这次大会——“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诚相见,心诚则灵,让我们从此是朋友”。对于这一点,我可说深有感触。
都说食在广州,在羊城的第一个晚上,现为中山大学科研岗教师的北大学妹蔡芷瑜,招待我享用了正宗的潮汕牛肉火锅。
惊奇于涮八秒即可的黄牛肉,第一次吃到周星驰电影中可以当乒乓球来打的牛肉丸,还有味道醇厚的牛腩煲、炒牛河……这个晚上注定是美食之夜。火锅吃完我还品尝到一种港式凉茶——据说有祛湿的功效,又在东晓南地区排名第一的赵记传承的甜品店,领略了杨枝甘露的美味。

笔者品尝广州东晓南地区的凉茶,据说有祛湿功效。
到了17号,我离开酒店的桌餐,来到天河路的粤式餐厅点都德,与在华南师大做师资博士后的博士同学刘潇雨共进晚饭。来自浙江的潇雨性格温婉可人,不住地向我介绍广州当地的小吃名点和特色菜肴,如金牌虾饺、海虾红米卷、瑶柱糯米鸡、艇仔粥、淡菜粥。这些菜品精致细腻、滋补温润。

品尝广州某知名甜品店里的杨枝甘露。
值得一说的是,餐后我们还信步附近的华南师范大学老校区,在薄薄夜色中,拜望了孔子师徒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雕像。
正如我这次参会所提交的论文,是以《三国》《水浒》以降明清小说反映的朋友之间“兄弟结拜”为叙事主题一样,我在小说阅读与研究之外的现实生活中,每每能感受到同学朋友之间难能可贵的深厚情谊。
对于独生子女的我们来说,这种情谊堪比兄弟姐妹。无论是作为学业同好事业伙伴,还是款待导览、陪伴游玩,有朋友的地方,就能迅速地消除陌生矜持,产生亲近熟稔,从而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深入地建立对于所到地区的认同。
故此,我深愿追随古代历史记载特别是小说故事弘扬的友道典范,如俞伯牙钟子期、管仲鲍叔牙、羊角哀左伯桃、范式张劭与雷义陈重,与朋友赤诚相交肝胆相照。另一方面,牢记“以势利交,利尽则交散”的警世教训,坚持平淡如水的君子风范。

会议论文集上册封面
《文心雕龙》说得好,“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在未来人生的漫漫前路上,有好书品读,有红袖添香,有老友新知晤会畅谈,一年还有一两次或说走就走或精心安排的旅行,来到地域色彩鲜明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的生活不可不谓之理想。夫复何求哉!
2018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