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最厉害的进士榜单:出了3个宰相,状元反而不出名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繁荣的王朝。众多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步入官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我们只需要看一下科举榜单,就能够明白“群英荟萃”的真实含义。

太平兴国五年庚辰科(980年),被称为宋朝最厉害的进士榜单。这个进士榜单里名臣云集,走出了3名宰相。相比之下,状元反而不出名,存在感很低。

哪3个宰相呢?他们分别是李沆、寇准、王旦。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河北省邯郸市)人,生于947年,考中进士时33岁,年纪算是比较大了。

李沆属于大器晚成,但官场之路走得非常顺畅,官至宰相(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郞)。李沆是宋真宗的师傅,当李沆病重时,宋真宗亲自前往探望,送5000两银子。李沆病逝后,宋真宗又亲自前往拜灵痛哭,对左右说:“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

朝廷重臣病逝,皇帝往往辍朝一日或者两日,以示哀悼。李沆病逝后,宋真宗却辍朝五日。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生于961年,考中进士时年仅19岁,年纪算是比较年轻了。步入官场后,寇准升迁频繁,32岁官拜副宰相(参知政事),43岁官拜宰相(同平章事)。

寇准的名字大家非常熟悉。他在辽国大军入侵时力排众议,要求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力挽狂澜,避免了失败的厄运。战后北宋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给两国带来了100多年的和平。如果没有寇准,怕是不会有《澶渊之盟》,只会有景德(宋真宗年号)之耻。

寇准脾气非常倔,人称“寇老西”。他刚进官场时,宋太宗很赞赏他,经常召他谈话。他却并不会一昧迎合领导。有一次,他们两人谈着谈着,话不投机了。宋太宗一怒之下要撒袖而去。寇准却不干了,拉住宋太宗的袖子,不准他走,硬是等两人达成一致意见后,才算罢休。

当然,宋太宗也不会真的生气,他知道寇准是一片赤胆忠心。

不幸的是,寇准虽然对国家赤胆忠心,却遭到王钦若、丁谓等人的排挤和陷害,几次遭到朝廷贬谪,最远被贬谪为雷州司户参军。雷州位于今天广东省的雷州半岛,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在宋朝时属于边远偏僻之地。

1023年,寇准病逝于雷州,享年63岁。人们都有叶落归根的观念。寇准妻子请求将他的遗体归葬回家乡,宋仁宗也同意了,但拨款不够,灵柩运至中途钱就花完了,只好寄埋于洛阳巩县。10年后,宋仁宗为寇准昭雪,这才让寇准的遗体归葬下邽。

王旦,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今属山东聊城市莘县)人,生于957年,考中进士时23岁。

王旦出身官宦之家,是兵部侍郎王祜的儿子。他小时候相貌长得丑,又沉默寡言,大家都不喜欢他。只有父亲王祜对自己的儿子很有信心,说:“儿当至公相。”果不其然,王旦在1001年担任副宰相(参知政事),1006年正式拜相,担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檀渊之盟后,宋真宗在王钦若的鼓动下,打算前往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宋真宗担心王旦反对,便送给他一坛酒,特别嘱咐:“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王旦果然带着这坛酒兴冲冲地回家,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珠宝。后来,宋真宗将泰山封禅拿出来讨论时,王旦不敢有任何异议。

庚辰科的状元、榜眼、探花又是哪些人呢?他们分别是苏易简、张秉、陈若拙。

苏易简,字太简,四川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市)人,生于958年。苏易简在参加庚辰科殿试时,洋洋洒洒三千言一挥而就,宋太宗非常欣赏,阅卷时说:“君臣千载遇”,擢为甲科第一。

苏易简的官场之路也还算顺利,官至副宰相(参知政事)。但是,由于他嗜酒如命,宋太祖多次劝告也没有效果,被弹劾后贬官为礼部侍郎,到外地当官。996年12月,苏易简又因饮酒过度去世,年仅38岁。正所谓“喝酒害死人”啊。

张秉,字孟节,歙州新安(今安徽省歙县)人,生于952年。张秉历经宋太宗、宋真宗两朝,官至礼部侍郎、枢密直学士。1016年,张秉病逝,享年65岁。

陈若拙,字敏之,幽州卢龙(今属河北省)人,生于955年。陈若拙累官至给事中、知擅州,病逝于1018年,时年63岁。

苏易简、张秉、陈若拙作为状元、榜眼和探花,除了苏易简当过一段时间的副宰相外,其余两人官职都不算高,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值得大书特书的政绩,因此就难以享受青史留名的待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