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明(尚書)随笔——《哲学的视角》

(0)

相关推荐

  • 你曾经虚伪的全人类立场

    在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体系里,我直接将不能自圆其说等同于只能自欺欺人地活,这样的说法,任谁也否定不了,其原因之一,在于我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明确的知行合一追求上升为西方哲学在一直回避的哲学的知行合一性. ...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人的认识就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 ...

  • 形式逻辑的简单野蛮与辩证逻辑的复杂平和

    反复纠缠于<道德经>与西方哲学的对比关系,我自己都觉得烦,但是没办法,哲学常识化转向的步骤明显,过程性的时间成本是我和你都必须忍受的,毕竟促进哲学常识化转向的理论雏形只是初具,既然不能一蹴 ...

  • 性中有性——道之于哲学的整体性解析

    关于道的层次,老子在<道德经>中将其进行了笼统的区分,提出了大道至简的命题,可惜大道与小道的具体区别如何,不但在<道德经>中没有答案,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内至今仍语焉不详. 不能 ...

  • 哲学概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说起哲学大家并不陌生,哲学是西方主流思想的发源地,东方讲的是伦理哲学,自从亚里士多德创建了哲学体系后,哲学给人带来很大的思维模式方法,从古代至今我们国家由唯心主义价值观发展到唯物主义价值观,唯物主义反 ...

  • 人是受逻辑支配的思想工具

    常识化哲学一旦出现,将以简便易行的知行合一性为标准指导现实人生,通俗地说,就是符合常识化基础上的普及化标准.对照现在哲学普及不能的现实,其中的关键在于认识论上的莫衷一是. 按照<哲学的常识化转向 ...

  • “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哲学地位

    据说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较少西方逻辑学教学内容,我不知道为什么,但从哲学的常识化转向视角来看,应该是准确但片面僵化的形式逻辑无法与"混沌"的辩证逻辑完全兼容的原因更多些,只是受制于唯物 ...

  • 语言文字诞生的强名机制的终极哲学意义

        在<哲学常识化转向思想提要>写就后,因为向出版社投稿被婉拒,所以知道自己作品常识化水平不达预期的我,想把自己的旧作从写作初期开始重新梳理一遍,以期找到可以加速推进哲学常识化转向的新 ...

  • 任何人都有常识化哲学的普及义务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上一讲,我将文字版讲座题目总结为<对错误的形式逻辑的最后一战>,从心理学角度,这暴露了我对看不见尽头的写作的厌倦,因为在理论上,我早已将旧哲学颠覆着葬送,无奈这种个体 ...

  • 哲学家教不出可超越自己的学生的原因

    以新视角论述终极哲学在终极自圆其说方面的必然性,已经让我找到了终极自圆其说带来的终极雄辩的感觉.前面说了,逻辑分析是人类进行哲学思考的唯一工具和手段,只要不真懂逻辑,人类,当然包括有缘看到我文章的你, ...

  • 《道与上帝的异名同出性》逼停旧哲学系列讲座二

    道与上帝的异名同出性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上一讲,我对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哲学爱好者,却要强出头地大谈特谈哲学的常识化转向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还顺便对强大的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结合当 ...

  • 关于抽象与形上(三)附音频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白丁儿作者,今天我高兴,今天我们接着谈两天都没谈完的抽象与形上的概念问题. 对这两个概念,昨天虽然直接论述得不多,但我还是成功地把话题引到本人的自学哲学经历上来,这样做当然有 ...

  • 闲言碎语(五十)

    哲学化自己是人的成长的必须,无论贤愚.理论上,任何人都能做得更好,可现实中却少有人舍得全力以赴地认真去做,这就是人类普遍的惰性与劣根性,有很强烈的自欺欺人意味. 人生来就是现实的存在,要想变成理论上的 ...

  • 研究研究哲学吧(三)

    接着写了!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 A.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务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这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