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曾经那么偏执的爱你

作者:沉默的陌生人
本文图片和音乐皆来自于网络

朋友40多岁了,依然处于母胎单身的状态。她其实并没有特别优秀,也不是很挑剔,只不过是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人。

不是她不渴望爱情。

她曾经特别认真地说,如果爱情靠得是缘分,那么婚姻就得靠运气了。

前几日视频聊天,见她说话偷偷摸摸的,原来是侄女一直在外地读大学,这次返京隔离住在她那里呢。

小姑娘失恋了,在家闹绝食。朋友又哄又劝,怎么都不管用。

两个人同居的时候,某天她无意中看了一眼男友的手机,发现微信里有个女孩子被加了星标,而且这个女孩子还和自己的男友在同一个游戏群里。

她从来没有听男友说起过这个女孩,也没有在男友的圈子里见过对方。

留了个心眼,她随手就把微信号记了下来。过了几天,她偷偷用男友手机加了自己小号,并把自己拉进游戏群。

删掉男友手机里面的操作痕迹,她用群加好友的方式,以一个帅哥的身份加了那个女孩子的微信。

点开对方的朋友圈,她傻眼了。

算算自己跟男友交往两年,这个女孩子跟男友在一起也一年多。所有她不在学校、与男友各自返家的日子,都是那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光。

怪不得她竟然一直没有发现。原来男友把对方藏在了自己的家乡。

在那个女孩子的微信里,男友是贴心、温柔的。所有的想念和温馨都是渗透在生活里的点滴。

情人节的转账记录、圣诞节的花束,经期的叮咛、高烧时的那杯白开水,和她的相比,一样不落。

小姑娘越看越心痛、越看越难过。思前想后,她没有勇气面对面的跟男友对峙,而是选择假装不知。

心头的那根刺扎得自己生疼,她开始无端找茬。男友似乎察觉到什么,一改往日的心不在焉,两个人仿佛又回到初识的日子。

面对男友的好,她又开始自责,会不会是因为自己想先工作再结婚,忽略了感情的滋养呢。

本来她想借这次假期,带着男友返京,为这段感情再努力一把,没想到这场疫情却将他们分开。

但是对方的朋友圈照片,让小姑娘彻底绝望了。男友提前返乡,刚出隔离期第一天,他们俩个人就拥抱在一起。

她终于忍无可忍地跟男友撕破脸,分手了。

一番痛快淋漓的大吵大闹之后,让朋友哭笑不得的是,小姑娘又后悔了。

她后悔地方式,不是低头求饶,而是折磨自己。她没完没了地翻看曾经两个人的甜蜜。

然后再一条一条的删除。

整整两年的时光,她用了将近10天的时间,把网络里面两个人所有的联系都删除了,最后,只留下了微信。

唯独微信,她没舍得删。

其实也不是期盼男友会回头,只是她说那些回忆太美好,她实在是不舍得删掉。

朋友转发了几张照片给我。

照片里面的那对昔日情人,目光流转、唇角飞扬的神情,分明就是爱情的模样。

确实很美好。

朋友有点担心自己的侄女,前几天哭哭闹闹地倒也正常,这几天却太安静了。

我劝慰她放心,这都是她必须经历的过程。回想以前,我们年轻的时候,又何尝不曾偏执的爱过。

从前喜欢一个人,却不敢表现出来,就那么远远的观望,暗自窃喜自己是对方口中“特别”的朋友。

盼着他终有一天会发现,我的情有独钟。

后来在失望里懂得,面对爱情要勇敢。勇敢去爱、勇敢地去受伤,因为每一次得到和失去,都会让自己成长。

张晓娴说:“曾经以为,离别是离开不爱的人,有一天,长大了,才发现,有一种离别,是离开你爱的人,有一种离别,是擦着眼泪,不敢回首。”

那么,这个离别的过程,到底要多久。

可能对于有的人来说,是一周、一个月或者一年,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个过程则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回味。

可能我的偏执,只为了记录当初那一份喜欢。

记得有朋友曾经跟我讲述,自己刚跟男友分手的时候,天空在她眼里都是灰暗的。

她固执地留下前男友所有的联络方式。

在不打扰到对方的情况下,整整折磨自己两年。

她用微信看对方在玩的游戏,何时在线;用微信步数来推断对方在哪里,在做什么;用某些软件的定位功能,来观察对方与自己的距离;看对方圈里的生活,分析他是否交往了新的女友

她知道自己这样做挺没劲的,但是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她希望在没有自己的日子里,前男友过得如意,但是又怕他过得太得意。

对方发出的每一条信息,都让她猜测这是否与自己有关。

后来这慢慢成为了一种习惯,尽管对方已经退出了自己的生活,但实际上他又无处不在。

我记得自己看过心理学书籍里一个经典心理学效应,叫做“反弹效应”,它的定义是你越想忘记什么就越是忘不掉,因为你在提示自己要忘记的同时,也是对信息再认、加深的过程。

朋友的情况就是如此。

她试着跟心理医生谈过,医生告诉她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虽然看起来偏执,但还没有发展到精神不正常的地步。

“你只要试着让自己的生活,慢慢变得丰富多彩一些,把注意力扩散到别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这是心理医生的原话。

但是实际上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