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思辨录

附子、天雄、乌头

邹氏论附子天雄乌头之性用颇精,为节其说曰,乌头老阴之生育已竟者也,天雄孤阳之不能生育者也,附子即乌头天雄之种,含阴包阳者也。老阴生育已竟者,其中空,以气为用。孤阳不能生育者,其中实,以精为用。气主发散,精主敛藏。发散者能外达腠理,敛藏者能内入筋骨。附子则兼备二气,内充实,外强健,且其物不假系属,以气相贯而生,故上下表理无乎不到。惟其中蓄二物之精,斯能兼擅二物之长,其用较二物为广尔。
本经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后世缘此多以为治风之药,其实经文深奥,义别有在也。夫风有伤与中之分,伤者伤于营卫,中者中于经络脏腑。伤营卫者,寒郁于表而易化热,宜麻桂决不宜附子。中经络脏腑者,寒根于里而阳本虚,用麻桂又贵用附子。附子非风药,而本经之主风寒,盖指中风之风寒言,非指伤风之风寒言也。
外台谓中风多从热起,故中风有寒亦有热。风引汤治热之方也,热不用附子,固不待言。小续命汤治寒之方也,若附子即以驱风,何以附子外不少风药。其有附子无风药,如近效术附汤治风虚者有之,未闻能散外入之邪风也。邹氏谓附子之治风寒,是阳气不荣,风寒侵侮,阳振而风寒自退。似非不知附子治风寒之理者。乃又谓仲圣用生附子之方,皆兼有表证,而其所引白通汤附子汤,则并无未解之表邪。夫白通所以用葱白者,因少阴下利一往不返,失地道上行之德,葱白能入少阴而升之,非以表汗。附子汤证,是少阴受寒,而阳气不能四周。表何尝有风,脉沉固不当汗,且其方伍以参术之补,苓芍之降,又岂足胜解表之任。
至仲圣附子生用,非属汗后,即是下利脉沉,汗后宜补表阳,下利脉沉宜挽其气,生用自胜熟用,或难予曰∶恶风加附子,越婢汤非明证乎?何说之 也!曰∶大青龙汗出恶风者不可服,越婢汤加附子,则证为汗出恶风,若附子又从而汗之,独不畏厥逆筋惕肉 耶,盖加附子正以其汗出。赵氏云∶恶风者阳虚,故加附子以入阳。然则舍附子则有亡阳之祸,岂果为驱风哉。
用附子于中风风寒,原可不过分,故三生饮无风药,以阳气一充而邪即自消也。若他风寒证,则定须分治。邹氏亦颇以附子与表药对举,暗中逗出,足见附子外尚有表药,其所引桂枝加附子汤等八方皆是也。惟其中桂枝附子、白术附子、甘草附子,则为治风湿之方;桂甘姜枣麻辛附子,则为治气分之方。夫风为阳邪,附子阳药,以其人阳虚而寒重,非扶阳则风不能以徒驱,故扶阳与驱风并行。寒为阴邪,湿亦为阴邪,风湿之风,与伤风之风,亦致不同,非阳虚不尔,故亦需附子。气分者,水寒之气,结于心下,证由少阴阳虚而来。故麻辛附子,温少阴而发汗;桂甘姜枣,化上焦之阳而开结,此从表解。枳术汤则从中泄,病同而治不同。水饮所作四字,赵氏本上下条皆有之,极是。又麻黄附子汤,以麻黄发表而少阴脉沉用之,正赖有附子温少阴也,否则脉沉无发汗之理矣。
附子为温少阴专药,凡少阴病之宜温者,固取效甚捷。然如理中汤治腹满,黄土汤治下血,附子泻心汤治心痞,甚至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如此之类,亦无往不利。惟其挟纯阳之性,奋至大之力,而阴寒遇之辄解,无他道也。
天雄,仲圣惟天雄散一方,附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后,不言所主何病。按此与上节离合之间,必有窜乱,今细绎其文,自夫失精家至为清谷亡血失精,当是以天雄散主之,下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正为合宜。何以言之?两方于失精家原可通用。但脉为极虚芤迟,证见清谷亡血失精,则已肾损及脾,不补脾则生精之源绝。故白术用至八两,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种种肾病,自非他补肾药所能胜任,故选用精气充实不外泄之天雄,而以天雄名方。至其佐使之桂枝龙骨,尤微妙难言。桂枝汤桂枝只三两,而此乃倍之,欲其于太阳之经府俱到以化气。其证阴既下泄,阳自上浮,而脾肾咸虚之阳,不当潜以咸寒之牡蛎;得龙骨,则引火归土而亦不损其阳。且桂枝辅天雄则入肾释阴,辅白术则入脾温土;龙骨辅天雄则固肾涩精,辅白术则固脾祛湿。以天雄散隶于是证,义实至精至确。若脉得诸芤动微紧,虽天雄散亦可服,要不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尤中 。盖脉芤动为阳,微紧为阴,阴阳气争则表里失和。治之以此汤,桂枝生姜甘枣为阳,芍药为阴;龙骨为阳,牡蛎为阴;于祛邪涩精之中,有表里相得阴阳互维之妙。此二方是于小建中汤肾气丸外,又别出良法者。就天雄乌头治风,亦惟阳虚而挟寒挟湿者宜之。以其中空以气为用,开发腠理,过于附子。故古方中风证用乌头,较多于附子;抉壅通痹,亦过于附子。故仲圣治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及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皆用乌头不用附子。乌头与附子,同为少阴药,而补益以附子为优,发散以乌头为胜。故肾气丸有附子无乌头,大乌头煎有乌头无附子。因乌头气散不收,故不解表之方,皆去滓纳蜜更煮以节其性。仲圣之用乌头附子,可谓各极其妙矣。乃乌头赤石脂丸更二物并用,以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取其母子相感以除内外之邪,此岂寻常思议所及哉。 
(0)

相关推荐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6)

    十六附子 附子,辛温之性,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入水府而暖水泻湿,走中宫而除寒温脾,补续将断之阳根.手足厥冷之途,脏腑阴滞之痛,踝膝挛拘,经脉寒瘀,浊阴逆上,回哕噫,提清阳,止于胀满. {附子汤}  ...

  • 《轻松学经方8》方药集锦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轻松学经方8方药集锦 1.子宫肌瘤老排不了 桂枝茯苓丸+红参+赤脚走路 2.肾结石三年多,每隔一段时间,熬夜缺水就绞痛. 复方石韦片配合桂枝汤加红 ...

  • 《本草思辨录》 作者:周岩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本草思辨录> 作者:周岩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自叙 医可易言乎哉.在圣门曰小道,在史家曰方伎.顾所谓小道者,特视大学之道,位天地育万物为小焉耳.神圣作之于前,贤哲述 ...

  • 《本草思辨录》桂枝

    素问辛甘发散为阳,此固不易之至理,然亦看用法何如.桂枝甘草汤纯乎辛甘,反能止汗,以甘过于辛也.辛若兼苦,发汗斯峻.桂枝辛而不苦,且与甘埒,色赤气温,有条理如脉络,质复轻扬,故只能于营卫之间,调和其气血 ...

  • 『中医古籍』本草思辨录

    作者:周岩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自叙 自叙 绪说 绪说 卷一 石膏 赤石脂 硝石.芒硝 甘草 黄 人参 沙参 桔梗 知母 白术 黄连 黄芩 柴胡 白藓皮 龙胆 芍药 牡丹 卷二 ...

  • 本草思辨:红花、西红花

    本草思辨:红花.西红花 西晋崔豹<古今注>:"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同为西晋的著作<博物志>又载" ...

  • 本草别录:石决明

    本草别录:石决明 题本草别录者,缘于石决明首见于<名医别录>.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先生发大愿力修缮本草,留下<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两部著作,令世人青睐赞叹.如果说 ...

  • 金方书院学习思辨录(一)原创:沧州二院 马培锋

    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 方证学思维,是最最重要的方式(胡希恕胡老说:"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刘渡舟刘老说:"方与证,乃是<伤寒论>的核心,也是打 ...

  • 梅国强:加减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提供给大家关于柴胡桂枝汤的运用经验.纯正的中医思维,辨证用药均有理有据,相信大家读后,一定会叹为观止!干货满满! 小白郎中推荐搜索 梅国强 柴胡桂枝汤 ...

  • 【张少聪 陈潮祖】自拟三通汤临证思辨录

    张少聪受陈潮祖老师"五脏宜通"思想及五通汤启发,创制三通汤,验之临床,随证加减,颇为应手. 1.组成 柴胡10~15g,黄芩10g,法夏10g,桂枝10g,白芍10~30g,当归1 ...

  • 梅国强:葛根黄芩黄连汤临证思辨录

    △梅国强教授,国医大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知名伤寒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伤寒论>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潜心研究经方,临证善用六经辨证.结合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活用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