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八卦掌 ---杨维

马形站桩筑基功
  
  杨氏八卦掌是摹拟马、鹰、蛇、虎、兔、龙、猴、鹞八种动物形态与技能为特征,象其形取其意,以八卦之卦象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为易理。每一形学说的练法,符合每一种动物的形象特征和特有技能,使之形象服务于拳法,拳法结合象形,运动纵横交错,四正四隅分明,动静结合。在演练过程中,每一形可单独练习,诸形熟练后,将它们串联起来进一步演练,即所谓“八形六十四式”。其组织安排是把八形动作分成八组,每形为一组,其练习顺序依次为桩法、腰肩法、掌法、腿法、步法、身法、手法和过手,合称“杨氏八卦掌64式”。
  杨氏八卦掌64式,本着“内修与外练兼顾,健身与技击并重”的科学原理,从延年益寿至竞技搏杀,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之特色。它分为柔练和刚练两种形式,柔练行如流水,温文而雅,静如处女,健身益寿;刚练行如蛟龙,劲力顺达,动如波涛,御敌自卫。
  
  第一式马形掌
  马性勇而耐劳。马形取烈马疾蹄之功,稳健之能,冲锋陷阵之勇而为拳。马形在杨氏八卦掌中,主要练习马的稳健站桩之能。拳谱云:“桩功是个宝,得它才能好”。站桩是杨氏八卦掌入门功法,是开启杨氏武艺奥秘之门的钥匙。它的主要目的是筑基功力,达到人体内在与外在完整统一。
  起始动作:
  两腿并立,两脚尖稍内收,两脚间距约10厘米,身体自然正直,两肩下沉并稍旋内,两臂下垂,两手指尖向下,两掌心附于两大腿外侧,目视前方(图1)。
  站桩要领:
  1头颈正直,头顶微上提,面部和颈部肌肉放松,口唇自然闭合,两眼视力内收,鼻肌和两耳肌力求放松,舌抵上腭,两肩略伸稍旋内,前胸微后移,背部圆撑,膈肌下降,腰正直,腹肌放松。
  2两前臂旋外,将掌心翻向前,屈肘并将两前臂内收至两掌掌心向上,指尖相接。接着,两掌向上至胸前分向两侧平划圆,最后至胸前,由此,两掌再向上经口鼻向前上方至前下方划半圆,最后落于口前,掌心先向口鼻再向前方,指尖向上,高与眉齐,两掌拇指间约20厘米,两肘保持屈曲约45度。
  3左脚向左开步,两脚间距略宽于肩,两腿屈膝下蹲120度,两膝内扣,不超过脚尖,身体重心落于两腿间。
  以上动作同时匀称进行(图2)。
  要点说明:
  站桩时,要使全身动作同时进行。周身肌肉首先要舒展。脊柱首先要伸张。背的舒展要分担腿的支撑用力。
  攻防含义:
  双掌向上外格,前推为攻。一般攻击对方华盖穴,应用要活(图3、4)。
  
  第二式推托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右手推托:
  1上体微左转,头微左转;
  2右手掌型不变,向正前下方推进,目随右掌的推进注视中指端的前方,右腿随转体和推掌微屈膝,膝微向内移位,右脚保持马形掌的脚步不动,此后,继右掌的推进略向前上方托力(图5)。
  3左掌随上体的转动,右掌推进和右腿微屈膝,下落靠近右肘里侧,掌心稍向右,并在右掌托力时略下按用力。
  左手推托:
  1上体微右转;
  2左掌向前上方推进,并在推进后复向前上方托力,左腿随转体和推掌微屈膝,膝微内移,左脚步不动,目视左掌中指端的前方;
  3右掌在左掌托力时微下按,掌与左肘齐平(图6)。

  要点说明:
  推托都要求发出掌力,不过,所发的掌力不是一掌一臂的局部用力,而是上体和四肢全部动作一致协调下的运用掌力。这种发力方法,是通过桩法练习取得整体性的功力基础上进行的。
  攻防含义:
  回手有外格,出手为攻。一般攻对方华盖穴,应用要活,掌可上下变化方向,达到声东击西(图7、8)
  第三式带捋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左右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右手带捋:
  1上体左转45度,头随之转动;
  2原“左手推托”的右掌变爪于胸前,爪由下落的胸前位置向后划弧带捋,右胯微曲,右膝微曲内移,目视右爪移动的前方;
  3左手原掌型不变,随上体的转动和右爪的带捋,以掌缘附着于右爪虎口处(图9)。
  左手带捋:
  1上体右转45度,头随之转动;
  2右爪伸指成掌由原带捋位置向左向后划一掌大小的半圆,最后将掌缘附着于左爪虎口处;
  3左掌变爪由右掌上向前向左向后划弧带捋,左胯微曲,左膝微曲内移,目视左爪移动范围的前方(图10)。

  以上左右手的带捋动作反复进行,以周身协调得力为止。
  要点说明:
  带捋用力除周身各处的动作协调一致外,得力处还须借上体的转运。
  攻防含义:

借对方打来的拳掌之力,顺势左右带捋对手(图11、12)。
  

  第四式搬扣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左右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右手搬扣:
  1上体左转近60度并向左微倾斜;
  2右手变爪经胸前上方向右后划半圆弧扒力,手法上称作“搬扣”,目视右爪起止的方向;
  3左爪不变,随上体的转动和右爪的划弧扒力向右划弧靠近右肘里侧的下方,左膝微曲内移(图13)。
  左手搬扣:
  1上体左转近90度并向右倾斜;
  2右爪随上体的移动向左向下经左手直划弧接近左肘里侧下方,右膝微曲内移;
  3左爪由右手上面向前向上向左向后划弧扒力,目视左爪起止的方向(图14)

  要点说明:
  搬扣用力仍是以周身各处的动作配合爪力进行。
  攻防含义:
  上手抓提,下手向侧推托肘关节,使形成反关节,称托搬;上手抓提,下手向下扣按肩关节,使形成反关节,称扣搬(图15、16)。
  第五式劈进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左右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右手劈进:
  第一细节:
  1上体微右转,目视左斜前方;
  2右手由爪变掌,右臂上举,前臂旋外,右掌指尖向上,虎口向后,腕略提;
  3左手由爪变掌,左臂胸前平曲,左掌心向右接近右腋的前下方,左膝微曲内移(图17)。
  第二细节:
  1上体微左转并向前倾斜;
  2右臂伸肩伸肘以掌向前下方劈落,右膝微曲内移,目视右掌劈落的部位;
  3左掌由原腋前位随上体转动移位于胸前平曲位,掌心与指尖的朝向不变。
  左手劈进:
  与右手劈进的两个细节方法相同,只是左右相反(图18)。
  要点说明:
  劈进的劲力是周身各处的动作配合手与臂集中在小指掌缘处的力量。
  攻防含义:
  下手为格或捋,上手下劈对手腰侧或胸部(图19、20)。
  

  第六式双叠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左右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右手叠掌:
  1上体左转约90度;
  2右手原掌型不变,前臂旋外,上臂下落,右掌落于胸前下方,掌心向上,掌根突起,指尖向前下方,右肘微伸,右掌根向正前方挺进,右膝微曲内移;
  3左手原掌型不变,肘半平曲并先微旋外而后旋内,左掌于肘旋外时掌心翻向上,而后于肘旋内时复翻向前,当左掌移至胸前时,掌心向前,指尖向上,掌根与右掌根相对,间距一掌左右,目视两掌中间的前方(图21)。
  左手叠掌:
  1上体右转约90度;
  2右肘半平曲,前臂旋内,掌向右上方划弧至胸前,掌心向前,指尖向上,右掌根与左掌根相对,间距约10厘米左右;
  3左前臂旋外,掌进至胸前下方,掌心向上,掌根突起与右掌相对,指尖向前下方,左肘微伸,左掌掌根向正前方挺进,左膝微曲内移,目视两掌中间的前方(图22)。
  要点说明:
  1左右手叠掌,都要经过一个两掌指尖的弧形旋转和两掌根相对,而后挺进掌根的发力过程,因此称为“阴阳叠掌”。
  2是两掌相对翻转时,随屈膝等动作配合,来增强一掌“挺进”之力。
  攻防含义:
  上掌外旋有格挡之意;下掌内旋有托腹或击阴之意(图23、24)。
  
  第七式抱球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左右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右手抱球:
  1上体右转45度;
  2右手原马形掌掌型的掌指向前平伸,肘平曲,掌心向下,指尖向左,虎口与口相对;
  3左手前臂旋外,原掌型的掌指平伸,上臂下落,肘半平曲的将掌落于腹前,指尖向右与右掌心遥遥相对如抱球状,左膝微曲内移,目视两掌心相对中间的前方(图25)。
  左手抱球:
  1上体左转90度,目由原注视部位随转体向左移动于“左手揉”动作的两掌心相对中间前方;
  2右手由原平曲位下落,掌和臀微向右,复向下向左划弧,掌心由向下转为向左,最后向上,指尖最后向左,右掌最后至于腹前,右膝微曲内移;
  3左手由原下落位上举上臂,肘平曲,前臂旋内,左掌边举臂和转体微向右,复向上向左划弧,最后掌的虎口与口相对,掌心向下,指尖向右(图26)。
  以上左右手的揉球动作,连接起来是每一手各划一个圆周,加上转体、屈膝动作配合,如同两手合抱一球上下左右揉动一样。
  要点说明:
  抱球式的动作劲力,不是任何一个局部性的运作用力,而是四肢、躯干整体协调一致的运动力量。
  攻防含义:
  双手左右上下的格拦动作(图27、28)。
  

  第八式托手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左右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右手托手掌:
  1上体右转45度,头颈随之右转;
  2右肩旋外,右上臂微外展,右前臂旋外,原掌型掌心翻上,高与口齐,指尖向右,右掌成为“阴出”掌型,肘仍保持原有曲度,目视右掌指前方;
  3左手原掌型不变,随右上臂的外展,屈肘转体时靠近右臂里侧,掌心向右,指尖向右前上方,左膝微曲内移(图29)。
  左手托手掌:
  1上体左转90度,头颈随之左转;
  2右上臂微下落,右肩旋内,肘平曲,右前臂旋内,右掌掌心翻向下,随转体靠近左肘里侧,掌心向左,指尖向左前上方,右膝微曲内移;
  3左肩旋外,左上臂微外展上举,前臂旋外,掌心上翻向上,高与口齐,指尖向左,又变为“阴出”掌型,肘微伸,目视左掌指的前方(图30)。
  要点说明:
  从上面八个拳式的练习可见,在桩法取得功力基础之后,已经在不动步子的情况下将基本手法劲力逐一加以练习了;杨氏八卦掌把桩法练习放在首位,先打好整体劲力基础,再通过“定步”手法劲力练习,最后以“托手掌”作为手法劲力基本练习,以达到筑基功力之目的。
  攻防含义:
  下手有格挡反臂上托内涵,上手有下按格推之意(图31、32)。
  

 鹰形翻转练习腰肩
  
  鹰为猛禽,取其神目爪利之能,捉拿刁钻之精,展翅翻转之威而为拳。鹰形在杨氏八卦掌中主要练习鹰的展翅翻转之威。在马形中基本手法和劲力形式,已经在“定步”中进行了练习,而鹰形则是马形施展技法上的过渡。因此,手法上的左右翻转运用,就成为杨氏八卦掌所具备的基本训练了。
  
  第一式鹰形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右鹰翻
  第一细节:
  1上体右转45度,头、颈右转,目视右斜前方。
  2右手原掌型不变,右肩旋内,肘平曲,前臂旋内,掌心向前,指尖向左,掌背与口相对;
  3左手原掌型不变,左肩旋外,肘平曲,前臂旋外,左掌下落腹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左膝微曲内移(图1)。
  第二细节:
  1上体右转由原45度位至90度,头、颈右转,目由原注视部位随转体向右移动;
  2右臂右掌不变,随转体向右移位,但须微伸肘屈腕,掌心仍向前;
  3左臂左掌随转体向右推出,左肘微伸,左前臂旋内,左掌心向右,指尖向上,高与口平,左膝再微曲内移(图2)。
  
  左鹰翻
  第一细节:
  1上体由原右转90度位向左转体135度左右,头、颈左转,目视左斜前方;
  2右肩旋外,前臂旋外,上臂下落,右掌由口前微向右复向下向左划弧随转体止于腹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右膝微曲内移;
  3左上臂微举,左肩旋内,左前臂旋内,左掌由原在右前位向前向左划弧,随转体并于口前,掌心向前,指尖向右,掌背与口相对(图3)。
  第二细节:
  1上体继续左转由原135度位至180度,头、颈左转,目由原注视部位随转体向左移动;
  2右肘微曲,右掌向右前上方推出,右膝再微曲内移;
  3左臂左掌不变,只随转体向左移位(微伸肘屈腕,掌心仍向前,图4)。
  要点说明:鹰形掌是在桩法基础上左右转肩、转腰、屈伸肘膝和翻转腕掌的整体协调性动作练习,劲力是为了求得整体性的翻转运用。
  攻防含义:上手护架格挡,下手侧向攻击(图5、6)。
  

  第二式摩身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右摩身掌
  第一细节:
  1上体右转90度,头、颈右转;
  2右手原掌型不变,前臂旋外至右掌心向上,指尖向前成“阴出”掌型,右掌高与口齐平,右膝微曲内移,目视右掌指的前方;
  3左手原掌型不变,左上臂微下落,肘微平曲,左掌靠近右肘里侧(图7)。
  第二细节:
  1上体继续右转90度,头、颈右转;
  2右上臂上举,前臂旋内,右掌翻阳至右掌掌心向前,指尖向左,高与胸齐,目视右前臂的下前方;
  3左掌翻阴(前臂旋外,掌心向上)向右前方托出,左肘微伸,左膝微曲内移(图8)。
  
  左摩身掌
  第一细节:
  1上体左转45度,头、颈左转;
  2右上臂下落,右掌落于胸前,掌心向前,指尖向上,右掌靠近左肘里侧;
  3左前臂微旋外,肘微曲,上臂外展,左掌随转体至口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前方,左膝微曲内移,目视左掌指的前方并随掌的转动而移动(图9)。
  第二细节:
  1上体左转90度,头、颈左转;
  2右臂下落,右掌翻阴向左前方托出,肘微伸,右膝屈内移;
  3左上臂上举,前臂旋内至左掌掌心向前,指尖向右,高与胸齐,目视转体后的左前臂的下前方(图10)。
  要点说明:摩身掌掌法有“阴”有“阳”,含义是“阴阳相摩荡”的意思;同时,此式又借助腰身的左右转动和前臂的内外旋转来增加掌力,故称之为“摩身掌”。
  攻防含义:上手格架,下手推托左右软肋(图11、12)。
  
  第三式缓化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右缓化掌
  第一细节:
  1上体右转90度,头、颈右转;
  2右手原掌型手腕放松,右上臂随转体向右上举至肘高与耳平,肘平曲,手腕高与口齐,掌指下垂,掌心向下,目视右斜前方(经右掌的虎口下向前注视);
  3左上臂下落,肘平曲,前臂旋外,手腕半放松,左掌落于脐侧,掌背向前,指尖向右,左膝微曲内移(图13)。
  第二细节:
  1上体右转45度,头、颈右转;
  2右上臂和前臂微旋内,伸肘伸掌,臂和掌随转体向上体右侧撑力,目随右掌的伸出继续向虎口前注视;
  3左前臂旋外,左掌掌心向上,指尖仍向右,伸肘随转体将掌向右前方托力,左膝微曲内移(图14)。

  左缓化掌
  第一细节:
  1上体左转135度,头、颈左转;
  2右臂下落,肘平曲,前臂旋外,手腕半放松,右臂右掌随转体落于脐侧,掌背向前,指尖向左,右膝微曲内移;
  3右上臂随转体向左上举,肘平曲高与耳齐,手腕高与口齐,掌指下垂,掌心向下,目视左掌虎口的前方并随左掌的移动而移动(图15)。
  第二细节:
  1上体左转45度,头、颈左转;
  2右前臂旋外,右掌掌心向上,指尖仍向左,伸肘随转体将掌向左前方托出,右膝微曲内移;
  3左上臂和前臂微旋内,伸肘伸掌,臂和掌随转体向上体左侧撑力,目随左掌的伸出继续向虎口前注视(图16)。
  要点说明:缓化掌的含义,是以臂的上举和手腕的放松来缓冲外来的力量,借助转体和伸肘发出掌力。
  攻防含义:上臂外旋格挡封闭左右斜的攻击,下手推托对方髋部(图17、18)。
  
  第四式缠丝转环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右转环掌
  第一细节:
  1上体右转45度,头、颈右转;
  2屈右肘,右掌向内向上划弧回撤至胸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前,右膝微曲内移;
  3左上臂下落,肘平曲,前臂旋外,原掌掌指下落口前,腕平,指尖向前上方,掌心与右掌心相对,目视两掌指的前方(图19)。
  第二细节:
  1上体右转90度,头、颈右转;
  2右上臂随转体上举,肘平曲高与眉齐,右前臂旋内,掌心翻向前,指尖向左;
  3左掌由原位弧线地向右前方推按,掌心向右前方,指尖向上,右膝微曲内移,目视左掌推按的前方(图20)。
  

  左转环掌
  第一细节:
  1上体和头、颈微左转;
  2右肘平曲,前臂微旋外,右掌落于口前,掌心向下,指尖向前;
  3左前臂旋外,屈肘,左掌掌心翻上与右掌掌心相对,指尖向前,掌与口相对,目随左掌移动,最后注视两掌指的前方(图21)。
  第二细节:
  1上体再转约90度,头、颈左转;
  2右掌由原位弧线地向左前下方推按,掌心向左前方,指尖向上,右膝微曲内移,目视右掌推按的前方;
  3左上臂随转体上举,肘平曲高与眉齐,左前臂旋内,左掌上起于左额前,掌心翻向前,指尖向右(图22)。
  要点说明:缠丝转环掌的两掌由掌心相对转为一掌翻上和一掌推按如丝缠或环转的形象而得名。劲力借上体的转动以助两掌的翻转推按用力。
  攻防含义:下手旋臂格挡上架,上手随之弧形推击对方软肋(图23、24)。
  
  第五式缠丝阴阳拿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右拿掌
  1上体和头、颈微左转;
  2右肘微曲,右手原掌变爪,向左复向前向右划圆抓力,掌心向下,五爪向前,右膝微曲内移,目视右爪的前方;
  3左手原掌下落,在下落时向前向右划半圆抚于右掌腕部(图25)。
  
  左拿掌
  1上体和头、颈微右转;
  2右爪变掌向左划半圆附于左手腕部;
  3左掌变爪由右掌下向右向前复向左向后划圆,掌心向下,五爪向前,左膝微曲内移,目随左掌的移动注视左爪的前方(图26)。
  要点说明:缠丝阴阳拿掌以两掌的划圆线如“阴阳相摩荡”交错如缠丝形象而得名。劲力借助上体的转动和两掌圆弧般地交错来增加爪力。
  攻防含义:上手为被对方抓腕后,把对手拉回胸前,下手准备攻击(图27、28)。
  

  第六式虎罩缓化爪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两掌上举两个“反阴”掌,两掌掌心皆向前,两掌指尖左右相对,间隔为一个掌的距离,两肘半曲,目视正前方。这个掌法为“虎罩掌”(图29)。
  虎罩掌做好后,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右缓化爪
  第一细节:
  1上体和头、颈微右转,目视右斜前方;
  2右上臂下落,前臂旋外,右掌落于胸前,掌心向左,指尖向上,右掌靠近左肘里侧;
  3左上臂内收,前臂旋外,左掌转到口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前,左膝微曲内移,目随左掌的移动最后注视左掌指的前方(图30)。
  第二细节:
  1上体和头、颈左转近90度;
  2右臂下落,前臂旋外,右掌变爪落至腹前,掌心爪尖皆向上,伸肘,右爪由腹前向前上方抓力,右膝微曲内移,目随右臂伸肘注视右爪的上前方;
  3左上臂外展上举,肘平曲高与顶齐,左前臂旋内,左掌起于头的左侧,掌心向前,指尖向右,成为一个虎罩掌(图31)。
  
  左缓化爪
  第一细节:
  1上体和头、颈微右转;
  2右爪变掌屈肘向上举臂,右掌起至口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前,右膝微曲内移,目随右掌上起注视掌指指向的前方;
  3左上臂内收下落,前臂旋外,左掌落于胸前,掌心向右,指尖向上,左掌靠近右肘里侧(图32)。
  第二细节:
  1上体和头、颈右转近90度;
  2右上臂外展上举,肘平曲高与顶齐,右前臂旋内,右掌心向前,指尖向左,成为一个虎罩掌;
  3左臂下落,前臂旋外,左掌变爪落至腹前,掌心爪尖向上,伸肘,左爪由腹前向前上方抓力,左膝微曲内移,目随左臂伸肘注视左爪的上前方(图33)。
  要点说明:虎罩缓化爪的重点在于臂上举的一个虎罩掌的“反阴”向前发力,不单单是一掌之力,而是借上体转动以助其力;爪的运用也不单单是一爪之力,而又是借虎罩掌的上臂上举和转体,屈膝以助爪力的。因此,这一式命名为虎罩缓化爪。
  攻防含义:上手格挡或爪捋;下手抓对方阴部(图34、35)。
  

  第七式鹰钻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右鹰钻掌
  第一细节:
  1上体和头、颈右转45度;
  2右上臂微下落,前臂旋外,右掌由前向右划圆复向右上方伸出,掌心向左,指尖向右前上方,肘微曲,右膝微曲内移,目视右掌指的前上方;
  3左爪变掌,由左向上向右划弧上起,肘微平曲,掌心向右,指尖向右上方,靠近右肘里侧(图36)。
  第二细节:
  1上体微右转,头、颈右转;
  2右上臂和前臂随转体皆旋内,屈肘,右掌掌心翻下复翻向右,指尖向下,左掌指尖相对,目视右掌;
  3左臂左掌随转体和右掌的翻下相对不离,左膝微曲内移(图37)。
  
  左鹰钻掌
  1上体左转近180度;
  2右上臂内收下落,前臂旋外,肘保持原有曲度,右掌随转体落于胸前靠近左肘里侧,右膝微曲内移;
  3左腿微伸,上臂向上平举,肩旋外,前臂微旋外,掌高过头,手指指向左前上方,目视左右掌指的前上方(图38、39)。
  要点说明:鹰钻掌式上举一掌时也称“老鹰钻天”,此式是与钻掌的下翻相联系的。练习时要做好上钻与下翻的起落交错,这是第二大式鹰翻式变式上的进一步的翻转动作。
  攻防含义:上手旋臂压对方臂部以掌穿喉;下手按掌护上手肘部(图40、41)。

  第八式拨杠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右拨杠
  1上体右转90度,头、颈右转;
  2右手由原掌型“反阴”为“阴出”掌型,右肩随转体微旋外,右臂保持原有曲度,目随右臂的右拨注视右掌拇指的右斜前方,右脚向左脚尖前前进“阴踏“步,两脚成“反丁步”型。
  3左上臂微下落,肘平曲,左掌随转体落于胸前靠近右肘里侧,掌心向右,指尖仍向上,屈左膝(图42)。
  
  左拨杠
  1上体左转90度,头、颈左转;
  2右上臂下落,肘平曲,右掌随转体落于胸前,掌心向左,指尖仍向上,右掌靠近左肘里侧;
  3左手由原掌型前臂旋外将掌“反阴”为“阴出”掌型,左肩随转体微旋外,左肘保持原有曲度,左腿向右脚尖前前进“阴踏”步,两脚成“反丁步”型(图43)。
  要点说明:拨杠掌有鉴于古时磨坊以杠推磨的强大重体劳动操作,而确定的基本拳式。
  攻防含义:前手臂格挡,后折护前臂肘(图44、45)。

蛇有起伏屈伸拨草之能,并有绕、盘、吐、吞之技,节节灵通,首尾相应。蛇形取蛇吸食之功拨草之能而为拳。其练法以左右斜行为特色。杨氏八卦掌掌力表现的各种形式,已在马形和鹰形中逐一练习了,在蛇形中开始结合步法进行掌法的运用。
  
  第一式 蛇形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1、左手穿掌
  第一细节:
  ①上体和头颈右转45度;
  ②右臂平屈肘,掌型不变,掌心随屈肘转向右,手指与口相对,掌随转体与口平齐,目视右掌外缘的前方;
  ③左上臂下落,肘平曲,前臂旋外,掌型不变,掌随转体移至右腹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时左膝屈内移(图1)。
  第二细节:
  托——穿掌四字诀
  ①上体和头颈继续右转由原45度位接近90度;
  ②右手不变右臂随转,体右移,右掌向左划半弧指向左耳,左臂随转体右移,左上臂上举,左肘向右前方伸出,左掌向右前上方托力,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前方,目视左指指向的前方(图2)。
  第三细节:
  摩——穿掌四字诀
  ①上体和头颈左转近90度;
  ②右手不变,右掌由左到右复向左划圆随转体左移;
  ③左掌随转体向左和微向上向下划弧止于口前,目随左掌划弧线移动,不离掌指指向的前方(图3)。
  
  第四细节:
  拧、按——穿掌四字诀
  左前臂旋内,掌心翻向前,指尖向上,掌根向前下方按力,左肩微前送,左肘微曲下沉,目视左掌指的前方(图4)。
  
  2、右手穿掌
  ①接上动,上体和头颈左转45度;
  ②左臂平屈肘,左掌随转体向右复向左划圆弧,掌心向右,指尖向右上方,目视左掌外缘前方;
  ③右上臂下落,右前臂旋外,随转体置于胸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左膝同时微曲内移(图5)。
  ④托、摩、拧、按四诀动作同左手穿掌(图6、7、8)。

  要点说明:穿掌的托、摩、拧、按四字诀的用力,要随转体做得连贯匀称。
  攻防含义:蛇形掌的两手是一拢一托,用于对方的拳掌连续向我胸前击来,我则以拢手拢住对方的任何一手,向左复向右或向右复向左牵动对方手臂,同时以拢手下藏的一掌向对方肋或腹部托力;如果我托掌被对方躲过或拦挡,我则以摩字动作划弧牵转对方的腋下肋部或手臂;当对方被我牵动后,随即变拧按之动作,以掌向前击打对方胸部或背部(图9、10)。
  
  第二式 闪串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1、右闪串掌
 
  第一细节:
  ①上体和头颈左转45度;
  ②左腿前进“阴踏步”,两脚成为一个左前向的“反丁步”;
  ③左前臂旋外变为“阴出”掌,整个左臂随转体向左前方转移,掌与口齐,指尖向左,目视左掌指指向的方向;
  ④右上臂下落,右肘平曲,掌型不变,随转体向左前方转移,掌心向左,将掌靠近左肘里侧(图11)。
  第二细节:
  ①上体和头颈由原转体位继续左转90度;
  ②左脚尖外展,右腿起“提裆腿”向左前方下踩,两脚成为一个左后向的“坐山步”;
  ③右臂随转体伸肩、伸肘、伸腕,用掌指向左前方点穿,目视右掌点穿的方向;
  ④左掌翻“阳”,指尖向前上方,屈肘将掌靠近右肘里侧(图12)。
  
  2、左闪串掌
  接上动,上体和头颈右转90度;右脚尖外展,右掌翻“阴”复翻“阳”,屈肘随转体将掌拢按于胸前;左腿起“提裆腿”向右前方下踩,两脚成一左前方向的“坐山步”,左臂伸肩、伸肘、伸腕,用掌指向右前方点穿,目视左掌的点穿方向。动作图示同右闪串掌,唯左脚在前右脚在后。
  
  3、闪串掌回身
  接上动,上体和头颈左转90度以上,右脚尖内收,左腿大小腿均旋外,脚尖外展,向左后方右脚尖前踩“阴踏”步,两脚成一左后向的“反丁步”,同时,左掌向内向右和向左后方划弧翻“阴”置于转体后的左前方,左臂伸向左侧保持45度左右的曲度,左掌高与口齐,掌心向上,指尖向左,目视左掌伸向的方向;右掌在左掌划弧的同时,也向右向前和向内划弧拢按于左肘里侧(图13)。

  要点说明:左右闪串掌的练习,回身只限一次。
  攻防含义:闪串掌的用法,在于身体左右两侧手与腿的翻“阴”翻“阳”、“阴踏”“阳扣”,以及提裆腿的交替运用。如闪串掌的开始和回身,“阴出”掌和“阴踏”步的动作,已经将上体位于前方的一侧随同侧的“阴踏”步转移过去,这里体现了攻防上的“闪转”。“提裆腿”和“阳”掌点穿动作,由于点穿之前是“提裆腿”姿势的一腿支撑一腿提起动作,点穿掌指时,可进步点穿,也可退步点穿,而进步和退步的点穿,都是斜行的方向,这里也体现了“闪串”的技击含义(图14、15)。
  
  第三式 粘化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1、起始
  ①上体左转约近90度;
  ②两掌型不变,左臂随转体左移,左肘微伸,掌击左前方,掌心向左前方,指尖向上,目视左右掌的前方;
  ③右臂平曲肘,右掌靠近左肘里侧,左腿向转体后的左前方进小半步“阳扣”步,右脚尖内收,与左脚共成为左后向的“坐山步”(图16)。
  
  2、右粘化掌
  ①接上动,右掌翻“阴”、前臂旋外、肘微伸、向前出“阴出”掌,掌心向上,指尖向前,目视右掌指的前方;左掌向内圈拢,平曲肘、靠近右肘里侧;右腿提膝,右脚贴近左小腿里侧,脚尖向前与左脚尖同是一个方向(图17)。
  ②右掌由“阴”翻“阳”,手腕放松,掌指下垂,肘微曲,前臂旋内——这时腕部有滚动的形状,目视腕的滚动,右膝继续上提成为“提裆腿”;左掌向上向前划半圆仍附于右小臂内侧(图18)。
  

  3、左粘化掌
  ①接上动,上体和头颈右转约90度;
  ②左掌翻“阴”前出“阴出”掌,目视左掌前方,同时,左大腿屈曲,膝上提,左腿贴近右小腿里侧,左脚尖和右脚尖同向前方;
  ③右肘平曲,右掌向内圈回靠近左肘里侧。
  ④左掌由“阴”翻“阳”,手腕放松,掌指下垂,肘微曲,前臂旋内——腕部滚动,目视腕部的滚动,右掌向前向上复向内划圆仍附于左肘内侧;左膝继续上提成为“提裆腿”(图19)。
  ⑤上体和头颈微右转,左腿前进“阳扣”步,与右腿共成“坐山步”;左肘微伸、屈腕、掌指向上、掌心向前,掌根前击,目视左掌前方,左掌同时弧线型地前进(图20)。
  
  4、粘化掌回身
  接上动,上体和头颈右后转90度左右;右前臂旋外复旋内,右掌翻“阴”向上向后复翻“阳”向前下划弧击掌,目视击掌的前方;左前臂也旋内复旋外,左掌也先翻“阴”向上向后复翻“阳”,向下划弧靠近右肘里侧;右脚转踵脚尖外展,左脚转踵脚尖内收,两脚成为“坐山步”(图21)。
  要点说明:左右粘化掌的滚腕动作要做圆活。
  攻防含义:左右粘化掌的动作重点,是提膝滚腕和上体的略微前倾,以此来滚动对方用手与臂压在我手与臂上的力量(图22、23)。
  

  第四式 阴托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1、起始
  上体右转45度,面仍向前;右脚后撤半步,右小腿旋外,右脚尖外展,两脚成为一个左前向的“坐山步”;同时右肘平曲,右前臂旋内,右掌指尖左转,掌与口齐;左上臂翻“阴”,左前臂旋外,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前下方,目视左掌掌心前方(图24)。
  
  2、右阴托掌
  接上动,上体左转90度,头颈略左转;右腿向左前方进“阳扣”步,右前臂旋外,伸右肘,右掌翻“阴”,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前下方,掌根向转体后的右前方托力,目视右掌心上方;左上臂上举,左肘平曲,左前臂旋内,左掌掌心向前,指尖向右,掌高与眉齐,同时左脚转踵脚尖外展,两脚成“坐山步”(图25)。
  
  3、左阴托掌
 
  接上动,上体和头颈略左转;左腿向左前斜方进“阳扣”步,两腿成为一个左后向的“坐山步”;左前臂旋外,伸左肘,左掌翻“阴”,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前下方,掌根向左前方托力,目视左掌前方;右上臂上举,右肘平曲,右前臂旋内,右掌掌心翻向前,指尖向左,掌高与眉齐(图26)。
  
  4、阴托掌回身
  接上动,上体左转45度,头颈略左转;右腿向正前方进顺步“阳扣”步,同时左脚尖外展,两脚成一左向的“坐山步”;右掌翻“阴”,向正前下方托力,目视右掌前方;左上臂上举,左肘平曲,左前臂旋内,左掌掌心向前,指尖向右,掌高与眉齐(图27)。

  接上动,上体和头颈向左后方转体90度,右脚尖内收,左脚尖外展,两脚仍成“坐山步”;左上臂下落,左前臂旋外,左掌翻“阴”,掌心向上向后下方托力,目视左掌前方;右上臂上举,右肘平曲,右前臂旋内,右掌随转体移至眉前(图28)。
  要点说明:阴托掌的劲力不只是一个掌的托力,另一掌的眉前平曲肘翻“阴”掌,同时也要配合做出前撑的用力,以化去对方从上压下来的力量。左右阴托掌和回身可以反复进行。
  攻防含义:前手格捋,后手托砍腰胯(图29、30)。
  
  第五式 迎风穿袖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1、起始
 
  上体和头颈左转近90度,左腿向正前方前进“阴踏”步,脚尖向左,两脚成为一个左前向的“反丁步”型;左前臂微旋内,随时转体移向左前方,掌心向前,指尖向上,高与眉齐,目视左掌前方,右臂下落随转体移向左前臂下方,掌心向左,指尖向上(图31)。
  
  2、右穿袖掌
  接上动,上体和头颈微右转;右腿向右前方进“阳扣”步,这时两腿成为一个左前向的“坐山步”;右掌向上向前向下划弧进掌,目视右掌前方,左掌同时向下向后划弧置于右前臂下方(图32)。
  

  3、左穿袖掌
  接上动,上体微前倾,左腿起“提裆腿”,屈右肘,右前臂旋外,右掌转至掌心向左上方,掌与眉齐,目视掌心前下方;同时,左掌向前下和微向后划一小弧置于右前臂下方,与胸相对(图33)。
  上体和头颈左转45度;左腿向左前斜方进“阳扣”步,两脚成为一个左后向的“坐山步”,左臂伸肘向左斜前上方进掌,目视左掌前方;同时,右上臂内收,右前臂旋内,右掌向左斜前下方下按(图34)。
  
  4、穿袖掌回身
 
  接上动,上体和头颈右转180度,面向后方;右掌随转体向下向后向上弧线形地进掌,目随进掌注视不离右掌前方;右腿回收“阴踏”步于左腿前,两脚间距半步左右;左掌随转体向后向下弧线按掌置于右前臂下方(图35)。
  要点说明:穿袖掌是两掌的弧线动作交叉配合,借此取得上下前后的进掌力量。
  攻防含义:迎风穿袖掌在进掌时,一掌齐眉、一掌齐胸,意在支撑起对方迎面攻进的两手;进掌时贴住对方的手臂前进发力,故称此掌法为迎风穿袖掌(图36、37)。
  

  第六式 顺盘卡嗉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1、起始
  上体和头颈右转45度;左腿略向右前进“阴踏”步,两脚成为一个前向的“反丁步”;左臂外展、前臂旋外,左掌翻“阴”随转体转至掌心向上,指尖向左,目视左掌前方;右臂下落内收,随转体将掌靠近左肘里侧(图38)。
  
  2、右卡嗉掌
  ①接上动,上体和头颈左转45度;右脚提起贴近左小腿里侧;前伸右掌并将右掌腕部上提与口相对,目视右腕,同时左掌翻“阳”向后下方弧线下按至右肘里侧。
  ②上体和头颈左转45度;右腿向左前斜方进“阳扣”步,两脚成为左后向的“坐山步”;右掌拇指圆撑,其余四指并拢成“卡掌”型微向左前斜方挺进,目视右卡嗉掌前方,左掌随之前移(图39)。
  
  3、左卡嗉掌

  ①接上动,上体和头颈右转90度;右腿向左踩“阴踏”步,两脚仍成为一个左后向的“反丁步”;右掌腕部上提与口相对,目视右腕;左掌随右掌的变动不离右前臂里侧。
  ②上体和头颈右转近45度;左腿向右斜前方挺进“阳扣”步,两腿成为左前向的“坐山步”;左手卡嗉掌向右斜前方挺进,目视左手卡嗉掌前方,右掌略回向下贴近左前臂里侧(图40)。
  

  4、卡嗉回身
  接上动,上体和头颈左后转90度以上;左脚尖内收,右脚回收起“提裆腿”;右掌伸腕向后上方提起,腕部与口相对,目视右腕前方,左掌向后略有弧线,随转体贴近右前臂里侧(图41)。
  要点说明:卡嗉掌的劲力在于一掌提腕、一掌贴附于提腕掌的前臂里侧,两掌合力向前挺进。
  攻防含义:所谓顺盘卡嗉的含义是,掌的一起一落,都是两掌合并为一体的作用,因此,即使对方两手冲向我的胸前,我以两掌顺对方的手臂压进,即可生效(图42、43)。(待续)

第七式缠丝卡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1、起始
  上体和头颈左转90度;右脚尖内收,左腿后退,两腿成左后向的“坐山步”,左掌翻“阴”、前臂旋外、上臂外展、伸肘,掌心向上,指尖向左,掌与胸相对,目视左掌掌心的前上方;右掌掌型不变,平曲肘,掌随转体落于口前(图44)。
  2、左缠丝卡掌
  接上动,左掌翻“阳”变为“卡掌”,掌心向下,指尖向左斜前方,伸肘,向左斜前方进“卡掌”,目视左掌前方,右掌贴近左前臂里侧(图45)。
  
  3、右缠丝卡掌
  1接上动,右腿提膝,右脚贴近左小腿里侧,右掌翻“阴”、前臂旋外,右掌掌心向上,指尖向前,目视右掌前方;左肘平曲,左掌掌心向右,指尖向上,掌与口相对(图46)。
  2上体和头颈微转;右掌翻“阳”变为“卡掌”,前臂旋内、伸肘向右斜前方进“卡掌”,目视右掌前方;左掌贴近右肘里侧,同时,右脚向右斜前方进“阳扣”步,两脚成为左前向的“坐山步”(图47)。
  4、缠丝卡掌回身
  接上动,上体和头颈后转60度;脚尖内收,右脚向左横进“阳扣”步落于左脚尖前成“正丁步”,同时左腿提膝,左脚贴近右小腿里侧;左右掌同时划弧——左掌翻“阴”、前臂旋外微向上和向左后下方划弧,目视左掌掌心前方;右掌向左向上和向左后下方划弧落于左小臂内侧(图48)。
  要点说明:缠丝卡掌的要点在于两掌的划弧动作。无论对方向我胸部击来双手或单手,我则以两掌的划弧动作牵引转移对方的冲击力量。由于这种划弧的动作力量最适用于牵引外来的冲击,所以缠丝卡掌的任何一手只要触及对方的手臂,即可前进“卡掌”,如果对方回手挽救,也是处于被动的地位。
  攻防含义:前手阳掌,以拇食指变卡,伸向对方喉部,后手护前手肘部(图49、50)。
  
  第八式撩阴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1、起始
  
  上体和头颈右转45度;左腿前进“阴踏”步半步,脚尖向左;左臂外展,左掌由马形掌掌型翻“阴”、前臂旋外,掌心向上,指尖向左,目视左掌前方;右臂下落,肘平曲随转体将掌靠近左肘里侧,掌心向左,指尖向前上方(图51)。
  2、右步左斜行撩阴掌
  1进步撩阴:接上动,上体和头颈左转45度;右腿起“提裆腿”,伸右肘,右上臂微下落,前臂旋外、掌翻“阴”,掌心向前,指尖向下,前臂里侧靠近右膝,同时,左肘平曲,前臂旋内、掌翻“阳”,掌心向右前方,指尖向上,掌随转体与口相对,目视左掌的前下方(图52)。
  上体和头颈左转45度;右腿向左斜前方进“阳扣”步,右脚落地后左脚尖外展,两脚共成为一个左后向的“坐山步”;右掌向左前上方撩起,掌根托力,掌高与腹相对,目视右掌心的前上方;同时左臂微上举,前臂微旋内,随转体将掌转至口前(图53)。
  2退步撩阴:接上动,上体和头颈右转90度;左腿向左斜前方进“阳扣”步,右脚尖外展,左脚与右脚间距半步,两脚成为一个略左前向的小“坐山步”,右掌翻“阳”,肘平曲,前臂旋内,随转体将掌转至口前,目视右掌的前下方;左上臂下落、前臂旋外,伸肘,掌翻“阴”,掌心向右前方,指尖向下,掌在两膝之间(图54)。
  上体和头颈右转近45度;右腿向右后方退步,脚尖向右斜前方,同时左脚尖也向右斜前方内收,两脚成为一个左前向的“坐山步”;右掌随右腿后退和转体向右后方撑挂,左掌于右腿后退的同时向右前上方撩起,掌根托力,掌高与腹相对,目视左掌心的前上方(图55)。
  3、右步右斜行撩阴掌
  以上的进退撩阴掌,是右步左斜行的进退撩阴掌,以下再进行的是右步右斜行的进退撩阴掌,动作方法与左斜行的进退撩阴掌相同(图56、57、58、59)。

  4、撩阴掌回身
  接上动,上体和头颈右后转180度;右脚外展变为“阴踏”步,左脚尖内收,两脚成为一个右前向的“反丁步”,右掌翻“阴”,随转体伸肘向右向后划大弧变为“阴出”掌,掌心向上,指尖向前,目视左掌前方;左掌翻“阳”,随转体平屈肘向右向后向下划大弧落于右肘里侧下面,掌心向右,指尖向上(图60)。
  5、左步左右斜行撩阴掌
  
  动作方法与上述右步进退撩阴掌相同(图61、62、63、64、65、66、67、68)。
  要点说明:左右步的进退撩阴掌,步法和掌法应明确的是:右步的进退撩阴,先左斜行,进右步撩右掌,并左步仍退右步而撩左掌,再右斜行,进右步撩右掌,并左步仍退右步而撩左掌;回身后的左步进退撩阴,是先右斜行,进左步撩左掌,并右步仍退左步而撩右掌,再左斜行,进左步撩左掌,并右步仍退左步而撩右掌。
  攻防含义:撩阴掌的用法在于上手,先将对方向我头胸部击来的手臂拢住或掀起,同时进步进掌,才能恰到好处。因此,进步撩阴掌在进步前是“提裆腿”的姿势,以便进步或发腿。退步撩阴掌的上手作用与进步撩阴相同,不过,退步前有一个并步的姿势,这种姿势可根据对方进攻时下盘的攻势,决定后退左腿或后退右腿(图69、70)。
  
  

  虎形练腿胸前挂印
  
  虎为兽中之王,贲走逐兽,猛不可挡。虎形取虎伏身离穴扑食之势而为拳。练法:束身而起,两掌连环猛扑,两腿左右轮换侧身斜向前进。虎形掌是杨氏八卦掌腿法的基本功和结合桩法、基本手法劲力、基本腰肩劲力,进行手腿并用的一组套路。
  
  第一式虎形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运作如下:
  1、虎罩掌
  1上体和头颈左转45度,右掌翻“阴”微伸肘,前臂旋外随转体将掌伸向左方,掌心向上,指尖向左,目视右掌的前上方,同时左臂平曲肘,将掌向内拢于胸前,掌心向右,指尖向右上方(图1)。
  2上体和头颈右转90度,右肘平曲,前臂旋内,掌翻“阳”随转体向右向上划弧将掌移至口前,掌心向内,指尖向左,目视右掌虎口前方;同时,左掌保持平曲,随转体向右推掌于胸前,掌心向前,指尖向上(图2)。
  3两掌同时由内向外、由下向上并向前划弧,两前臂同时旋内,伸肘将两掌推至口前,掌心均向前,两掌指尖相对,十指略扣爪,目视两掌前方(图3)。
  要点说明:两臂既要前挺,又要圆撑;两掌既要推按,又要含有爪力。
  攻防含义:此掌法用于支撑起对方攻来的两手,并以两掌抓击、挤按对方的胸部(图4、5)。
  2、截腿
  继上动,左大腿内收,钩脚尖,屈膝提至脐前,以脚掌外缘向右平踢,高与右膝平齐,目视两掌和左右脚之间。左脚踢出后,屈腿下踩于右脚前,脚尖仍向左,目视两掌的前方(图6、7)。
  要点说明:截腿的踢脚要迅速,做好踢前的提膝动作。
  攻防含义:此腿法用于截踢对方向我下部进来的腿(图8、9)。
  3、胸前挂印
  
  继上动,上体微前倾,头颈微下落和前倾,但目仍注视虎罩掌的前方;右脚尖外展向右,提膝踢腿,右脚脚掌朝向前上方踢至两掌中间(图10)。
  要点说明:踢脚时,从脚尖外展位到踢出位,要使脚直线地向前踢出。踢腿的前一阶段是膝抵前胸,称之为“胸前挂印腿”。在这个阶段还可以踢出各种腿法。
  攻防含义:胸前挂印腿用于我以虎罩掌支撑起对方攻来的后手,从我的两掌中间给对方一个脚部的攻击(图11、12)。
  

  第二式摘撞掌
  
  接上式,上体和身体两侧同时进行的动作如下:
  上体和头颈左转45度,左前臂旋外、屈肘,掌翻“阴”拢于胸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前,右前臂也旋外,右掌向内向下复向前上方划弧击掌,右掌小指缘向前,指尖向上,目视掌击的前方;右大腿下落,膝微曲,小腿旋内,脚跟外转,脚尖内收,以膝、小腿和脚跟滚转下踩。这一腿法称之为滚腿。同时,左膝微曲内移,两脚成为一个右向的“坐山步”(图13)。
  要点说明:两掌和滚腿动作要同时进行。
  攻防含义:手法上,左手的翻“阴”用于挑、托对方手臂,以右掌从左掌下面向前进击,因而称之为“摘撞掌”。下踩一腿的膝、小腿和脚跟的滚转,意在以脚钩住对方脚跟和胫部,用膝和小腿滚压对方的腿部(图14、1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