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红楼|住在城中村的贾兰,是如何成为家族黑马的?

作为贾政的嫡长孙,贾兰本该如宝玉一样,成为一颗闪耀的童星。但是,他生不逢时,再加上父亲早丧,只能和寡母李纨一起居住在城中村,在“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中做一个埋头苦读的孩子。

一边是怡红院的莺歌燕舞,一边是稻香村的寒窗苦读,贾兰的内心该有多强大,才能安然接纳这种不平等的待遇。

经常看到有读者说,贾政王夫人对贾兰的关怀不够,使她像一个被遗忘的孩子,游离于繁华之外。

确实,相比宝玉,贾兰得到的关怀实在是少之又少,但这不是贾政夫妇的问题,而是贾母的问题。

在贾府,有一个规矩,男孩都由亲妈教育,无论嫡庶。只有宝玉是个特例,只因他是衔玉而生,又与祖父长得很像,于是得到祖母的特别关照,剥夺了亲妈的教育权,像女孩一样被宠溺。

这是宝玉的不幸,却也正是贾兰的幸运。

贾兰的幸运,还在于他有一个与世无争的亲妈。

李纨的与世无争,是环境逼迫之下的接纳,这份接纳,对贾兰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三岁前的孩子,只需要母爱,母亲带给孩子温暖与安全感,能成为孩子一生的底色,足以对抗人生中所有的磨难与挫折。李纨在这方面是成功的,虽然无法得知贾珠去世时贾兰的年龄,但对贾兰的影响很小,他一直藏在母爱的庇护里。

李纨是标准的儒家女子,所受的教育是“无才便有德”,因此凡事以德为先,“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这份清静无为,也影响了幼子贾兰,再加上李纨把培养儿子当成人生唯一的目标,这个继承了父母优良基因的孩子,承载了父亲贾珠的遗愿,也承载了母亲李纨的希冀,成为了一个在城中村安然读书的好孩子。繁华热闹与他无关,打闹纷争也与他无关。

第九回,顽童闹学,宝玉的情友秦钟与薛呆子的男宠做小动作,引发了一场战争,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唯有贾兰岿然不动。一方飞砚打过来,“落在他桌上,正打在面前,将一个磁砚水壶打了个粉碎,溅了一书黑水。”学友贾菌要回击,他“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

这份淡定,正是受了母亲李纨的影响:宠辱不惊。

因为被繁华遗忘,贾兰得以在小天地里自由生长,怡然自乐。这种快乐,来自于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这是富贵闲人宝玉感受不到的。

第二十六回,闲极无聊的宝玉被袭人赶出来,信步走着时,遇到了贾兰。

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儿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它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著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

前80回中,贾兰没有正传,这一小段文字,算是对他的刻画了。这段文字,传达了三个信息:

一、“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并主动和宝玉打招呼。这是个懂礼的孩子,且并不孤僻,有着良好的教养。

二、“这会子不念书”,说明该完成的功课完成了,不是个贪玩的孩子。

三、“闲着做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一刻都不肯闲着的孩子,必定有笃定的目标,并自发地向着目标奋进。

这个小段落,通过与宝玉的互动,不仅体现了贾兰将成为贾府的明日之光,也映衬了宝玉无所事事的啃老本质。

有心人,天不负,老天赋予了贾兰重任,他也果然争气,成了贾府的一匹黑马,“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伊然当年的荣国公在世,重新把爵位挣了回来。

 “桃李春风结子兰,到头谁似一盆兰。”被繁华遗忘的贾兰,正应了那句古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哲学家叔本华说: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热闹繁华,容易让人流于庸俗,闲极无聊且一事无成,比如宝玉。唯有孤独,能让人奋进,让人在静思中得以升华,从而专注于梦想的实现,比如贾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