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许敬山作品

老 爸
许敬山(黑龙江)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每当听到这首高亢雄壮、熟悉而又亲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时,便回想起我那奔赴抗美援朝前线而光荣退伍的老兵、任职三十余载的老支部书记、老爸---辛士英。
老爸,头上戴着一顶“五角星军帽”,站在生产队的场院上,是那样的身姿挺拔。他一边唱着一边挥舞着略显干枯但遒劲有力的双手,旁边的几位老人也跟着节奏、打着节拍,自豪之情洋溢在那张布满皱纹的幸福脸上,流淌在那经久不衰的嘹亮歌声中。听着这首穿越时光、铿锵有力的战歌,仿佛我也随着老爸一起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
1919年的一天,老爸出生在汤原县香兰公社附近的一个五六十户的小村落里。1947年1月的一个寒风料峭的一天,刚刚年满28岁的老爸便报名参加了革命队伍,加入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行列。部队驻扎在鹤立附近集训半年后,于夏末秋初时节奔赴辽宁沈阳、抚顺、新民前线,参加了辽沈解放战役,解放了全东北。
31岁那年,美帝国主义入侵朝鲜,抗美援朝战争全面爆发。他慷慨激昂地说:“我乃民族英雄辛弃疾的后代 ,身为七尺男儿之躯,决不能怕流血、更不畏惧牺牲,誓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贡献我的这份青春和力量”。就这样老爸积极响应“抗美援朝”号召,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战争以来的五次大型战役,老爸都参加了。战场上他多次负伤,留下了一道道光荣的伤疤、留下了肺气肿和严重的老胃病的病根。他经常和我说:“有多少同志都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孩子毛岸英也战死在了朝鲜,我能够鲜活地回到家来,这已经很幸运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最喜欢摆弄老爸获得的这一枚枚,摞得很高的军功勋章,拽着老爸的双手,缠着他讲那些如何杀敌脱险的战斗故事。
也许是在战争风雨中经历得多了,老爸在讲这些惊心动魄故事的时候,镇定自若,感觉很平常,就好像在讲别人的事迹一样,而我这个听故事的却听得胆战心惊,为老爸捏着一把汗,不由得对他老人家又一次肃然起敬,打心眼里钦佩这位民族英雄辛弃疾的后代--人人敬仰的老爸。为这种英勇抗战的牺牲精神而自豪!
而老爸最为怀念的就是和他一起入朝,在这场朝鲜战争中牺牲的战友;最为期盼的就是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们,要是能够和他一样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该有多好啊!
老爸在部队服役七年,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过班长,代理排长。会开车、有技术,能修理汽车、大炮,还是个半拉子木匠,部队上需要他,要留他,可他不同意,说啥要复员转业回长兴大队的家乡。
1953年10月,敌人退出了三八线,朝鲜战场全面停战。神采奕奕的老爸,胸前挂满了勋功章而光荣的退伍还乡了。
老爸复员后,成了长兴大队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但他仍然保留着部队的作风,依旧是早早起床,把一床铺盖叠成了“豆腐块”,他的用品和鞋子摆放得整整齐齐。
他还伙同几名社员在场院上喊口令,走正步,重温军队生活。或许,在老爸的潜意识里,他就是一名永不退役的老兵,一举一动都彰显着军人的英武之气。但是他也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份,在老爸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一名党员的觉悟和党性而深受村民们的拥戴。
在村民们的眼里,老爸是“打败美国佬、跨过鸭绿江”的一名抗美援朝老兵,一名共产党员。
老爸转业回到家乡后,将国家给他的转业费捐献给了生产队。他竟然没有私心,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两双儿女,这4个未成年的孩子也是需要抚养的。而老爸、老妈在生产队里用挣工分换来的粮食远远填不饱孩子们的肚皮。为了让孩子们少饿肚子,老妈只得到地里田间去挖野菜给我们姐弟充饥。
老爸性格刚毅,思想正派,见过世面,又有几年文化,回乡的当年便被推选为长兴大队党支部书记。他这一接手就在支部书记任上工作了30余年。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有很多社员吃不饱饭。担任大队支部书记的老爸尽量平衡工分,帮助那些家里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多分得一些口粮。他还经常把自家从牙缝中节省下来的仅有的一点点口粮分给社员们渡过难关。
老爸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向来看不惯吃喝浪费的现象。就连他过生日的时候老妈多炒了两道菜,他也非常不高兴,嘴里还一个劲地批评着“不知节约,这么浪费”。
他也从不沾公家便宜,更不参与公款吃喝。公社干部、工作队来到长兴大队下乡吃派饭。要不他就领到家里吃顿便饭,赶上啥就吃啥。公社革委秘书小田就曾戏说老爸:“辛书记是一只铁公鸡”!
他也从不吃社员请。社员马洪山是个嗑巴,家中老人患病,媳妇痴呆,家中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有一年,马洪山住宅的大山墙歪斜,眼看着就要倒了,老爸便立刻组织刘国权等几位村民帮助他家重新砌墙。这边干着活,那边马洪山就开始张罗着买菜做饭。老爸立马就说:“老马,你家也不宽绰,就别张罗了,你要实在过意不去,就煮一锅大碴子饭吧”。
房屋的山墙砌好了,又将屋里面粉刷了一遍白灰。望着敞亮洁白的老屋,马洪山那呆傻的媳妇一个劲地拽着老爸的衣襟去吃饭,老爸没有吃这顿饭便回了家。
老爸的勤俭节约,在长兴大队是出了名的。社员们当面管他叫辛书记,背地里却都叫他“辛老抠”。所说的抠,也就是节俭。他总是想着少花钱或者不花钱还能为村里办成了事儿。
老爸是个非常勤劳的人,也是一个非常灵巧的人。在我的记忆里,家里的桌椅板凳、木制家什从来都不用买,都是他亲手做的。他不喜欢求助于别人,但是却很爱帮助别人。
上世纪60年代,在乡下农村会点儿木匠活儿那可算是一个手艺人。别说是在本村了,就是外村也常常找老爸做个炕琴(60年代东北农村放在火炕上装衣服的柜子),钉个结婚相框,打对箱子柜,怎么也能赚个十块八块的工钱,还得供上几顿酒喝。可他不干,谁家做个门框,砍个窗户套子,谁家死了人需要撺口棺材,求到了他,便是有求必应,从不要报酬,也不吃饭,更别说喝酒了,他干完活就回家。生产队里的喂马槽子、车厢板坏了,他拎着工具就去修补,从不记工算钱。
老爸常和我们说,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平等,不能让谁占了便宜,也不能让谁吃了亏,做事情就怕不均衡。不均了,老百姓会闹意见咱不说,还说我们当干部的不公平,玷污了共产党员的公仆形象。”
“按现在的说法,老爸就是个老传统、老根本。”陈义孝老人动情地说。其实老爸也挺有头脑。开始,村里党员不多,他就琢磨着发展几名党员。军人出身的他,对当过兵的人印象格外的好。他知道部队要求严、锻炼人,凡是村里当过兵的人他都比较看中。不久,村里的转业兵冯连贵便得到了重点培养,发展成为一名新党员。
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了。全国号召农业学大寨,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高产,兴起了改造低产农田的热潮。这就让身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老爸坐不住了,要与天斗、与地争,想要土地夺高产、想要壮大生产队这个集体,增加粮食产量,只有一个字“干”!
刚刚迈进60年代,老爸就领着村民开始改造农田。利用冬闲时节到靠近香兰良种场的村东河套子里去刨河泥,积造粪肥改造农田。凛冽的寒风中,他戴着狗皮帽子,推着装满河泥的独轮车往返于河岸边、雪地上。县革委会、公社革委会,地区《合江日报》社派出杨立标等记者前来长兴村采访,头版头条报道了老爸的先进事迹《记党的好支部书记辛士英同志》,还刊登了老爸推独轮车劳动时的照片。
至今,我还保留着一个习惯,无论在家里还是在饭店吃饭,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节俭,从不浪费”。因此有时还成为亲友们笑话我的把柄,戏谑的对象。
小时候,我吃饭总是掉饭粒。每次,老爸总是要求我把掉下来的饭粒儿捡拾起来吃掉,粒粒皆辛苦的粮食是不能够浪费的。以至长大后在工作或参加活动中,节俭、不浪费是我的首要原则。
老爸常说,他在朝鲜前线,有很长一段时间后方军需供给不足,每天只能靠分得的20来粒玉米粒充饥。经常一两天都吃不到任何食物,有些战友饿着肚子牺牲了,活着的战士尽管饿着肚子依然奋勇阻击美国鬼子的进犯。
在我的记忆中,老爸经常教我唱歌,而次数最多的就是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每当歌声响起,老爸都会双脚并拢来一个立正,先敬完军礼,然后再打着节拍唱起了歌。每到这时,都会吸引左邻右舍的乡邻们前来观望!哪家要是有了喜事,大家都会邀请老爸来上一段。我也在老爸的潜移默化下,喜爱上了这首充满了军人激情,久唱不衰的战歌。
现如今,我已退休来到秦皇岛市生活多年,也是一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了。我的老爸早已在多年前驾鹤西去。然而,在我的心中,老爸一直都在影响着我。
此刻,我又想起了老爸经常说的那句话:“一个人的一生不在于你吃得多好,穿戴多好,享受得如何好!而是看你在生养的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什么!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群众都办了哪些事,这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这位有着39年党龄的老兵,尽管光阴流逝,容颜老去,但唯一不改变的是他这颗爱党、爱国、爱部队的初心!
【作者简介】许敬山,男,1968年生于黑龙江省汤原县竹帘镇。大学文化。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汤原县食用菌技术指导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作品散见在各大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并多次获奖。2017年4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散文集《一壶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