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干部南下记
相关推荐
-
【辽东三地委】敌后苦斗
在解放战争的艰苦环境里,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优良传统,和人民建立了血肉关系.紧张.激烈的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做为一名在新宾战斗过的战士感到有责任追忆革命斗争史实,让现在的青年乃 ...
-
【辽东三地委】敌后苦斗(二)
迂回作战,主动出击 国民党军队占领新宾后,各地的地主.恶霸纷纷反把倒算,大施淫威.混在我内部的不坚定分子动摇.叛变.我军主力部队向后方集结,撤离新宾.国民党正规军和地主武装紧密配合,残酷地向我根据地不 ...
-
【红色故事】容子 | 归 队
总第1418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腊月的寒风吹动枯黄的芦苇,发出"呜--呜--"的呼号.苏中地区的水网中,一条小舢板在芦苇荡中艰难地向北划进. 宋大泉实在划不动了,他已两 ...
-
解放战争史之——安徽阜阳地区泉阳县始末
解放战争时期的泉阳县地处皖北平原.是豫皖苏边区新设县之一,由临泉.太和.阜阳三县交界临属地析置而成,全县南北长约44公里,东西长约62公里,总面积约为1131平方公里. 泉阳县于1947年12月建立, ...
-
【辽东三地委】忆沈抚县委(一)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我党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就近从华东.华北.西北等地区的各个抗日根据地调集大批干部和军队,赶赴东北,配合苏联红军实行对日接管.9月.10月以 ...
-
吕辉脱险后的峥嵘岁月
一 1941年1月发生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军队8万多人在泾县云岭茂林包围了只有几千人的新四军,部队伤亡很大,皖南新四军某部1连文化教员吕辉(1923-1948)也不幸被捕 ...
-
【辽东三地委】忆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祖国光复.当时我正在抗日根据地冀.鲁.豫第三地委唐邑县(旧称武训县)任县长,奉党中央命令被调往东北.我们50余人由杨易辰同志带队步行一个月到达山海关.这时,国 ...
-
【辽东三地委】难忘的日子(一)
一 1945年8月,当日本帝国主义宣告无条件投降,我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消息,像冲破黑暗的霞光照亮祖国大地的时候,也照亮了我们冀西的山山水水.正当我们冀西一带军民同全国人民一道沉浸在欢庆抗战胜利后 ...
-
【辽东三地委】本溪县政权建设历程
1945年9月18日,冀热辽军区十六军分区曾克林部队解放本溪.10月下旬,辽宁省委(驻沈阳)分配我到本溪县任县长,一直工作到1948年10月末我军最后解放本溪.由于时间过去30多年,手边又未留下多少资 ...
-
1949,不可遗忘的千里“大输血”——河北干部南下宁国记(下)
1949,不可遗忘的千里"大输血" --河北干部南下宁国记 吴云驾 微信版第1007期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宁国解放.河北干部南下宁国70周年.当年为支援全国解放, ...
-
千里大“输血”——新中国干部南下
导语:"南下干部"是一个历史称谓,指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为顺利接管广大南方新区而派出的干部队伍.他们来自老解放区,冒着没有散尽的硝烟,背上行装扛起枪,浩浩荡荡向南方挺进,如同源源 ...
-
河北首富崩盘记
河北首富崩盘记
-
暴雨带两分,北上河北,南下黔浙赣,江西为重点,特大暴雨下2天
北方暴雨齐聚河北,南方再创纪录,特大暴雨下3省,最强降水509mm 暴雨带两分,北上河北,南下黔浙赣,江西为重点,特大暴雨下2天 天气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过如今处于夏季时节,影响最大的还是副高 ...
-
【班级叙事】班干部成长记
"日更新第33天,字数:2356字" 01 - 前缘 [班级故事]多人绑足竟然能够跑起来? [班级故事]紫藤花下共话成长 [班级故事]欢语声中一岁除 [班级故事]自有明月照山河 [ ...
-
伯父张冠伍南下记
淮海战役结束,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辞,向中外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将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国.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遵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华东局选调大批干部随军南下,接 ...
-
【灵璧小说】县里干部如厕记
县里干部如厕记 文/如果有来生 京沪铁路以东.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有个万家庄. 万家庄这一带,茅厕都是设在自己家屋后边的,土墙,无顶,一米多高,一般也就一到两个蹲位,也不分个男女,但是,想进茅厕的人在 ...
-
行走天下 ▏河北南皮张之洞墓茔取土记
2020年国庆期间,万学工和昌庆旭参与了人文武汉豫冀鲁皖寻访活动,参加这次活动凡33人,其中有武汉张之洞博物馆前馆长顾壁阶先生,十余年来,他致力于张之洞研究,堪称张之洞专家.在车上我们聆听了顾馆长对张 ...
-
班干部队伍建设之发现记
在濮阳, 有一簇看似渺小实则坚韧的"蒲公英", 他们紧紧靠拢在一起, 默默生长,深深扎根. 他们凝心聚力,合作分享: 他们彼此借力,共同成长, 他们就是--"蒲公英&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