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思维,哪怕只是听过,也能改变人生
作者 | 甜品狮LeO 来源 | 甜品狮(ID:tps-leo)插座学院 4天前
你会因为害怕犯错而感到焦虑、恐惧吗?当你为避免犯错不敢尝试的时候,就形成了“固定型思维”。而那些敢于迎接挑战的人,是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你原本是什么样的人,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01---小时候你会举手回答问题吗?
咱们先一起穿越到小学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问题,想要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回答。你觉得自己知道答案,但不是很确定,这时候你会举手吗?反正我这时候肯定会心跳加速,大脑开始发出嗡嗡的声音,然后尽量躲开老师的目光。
是的,我小时候特别怕出错,更怕出错之后丢脸的感觉。而且,即使是进入职场,这种怕错的思维依然在很多时候存在着。记得刚开始做课程设计的时候,有一次迭代完一个课程,当天就有学员在讨论区提问,表示对课程里其中一道选择题的答案有疑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想着难道是题目出错了?然后那一整天都带着焦虑和不安,找了同事们一起讨论,最终确认不是错误但也需要调整描述,避免产生误会。
那天回到家,就感觉整个人都累趴了。明明也没有多做很多事,但就是因为害怕犯错带来的焦虑和恐惧,让自己的情绪精力都消耗光了。后来我琢磨,为什么会有这种怕错的状态呢?
02---害怕犯错是因为教育和环境?
之前听过一种解释,说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太多的批评和指责,所以变得不自信了。记得在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去帮英语老师评试卷,老师拿了一张标准答案给我,然后我就开始一道道地给试卷打钩。刚完成一张,老师就说,你这样效率太低了,而且试卷看起来会很乱,只需要把错误的内容圈出来,然后写上扣几分就行了。
从效率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只把错误圈出来比较高效,毕竟大多数人还是对的题目多。但同时也会发现,这个方式在不断地强调,我们在什么地方错了。我们所处的环境不断地对我们哪里做得不好、哪里犯错一再强调,这让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种“避免犯错”的应对方式。但是,同样在这个环境下, 有一些人还是很乐于“迎接挑战”呀,好像他们不怕犯错,即使出错了也乐于接受,而且经常会看到他们干劲十足的样子。
这又是为什么呢?斯坦福大学的德韦克(Carol Dweck)教授对这个问题也特别好奇,而且不是一般的好奇。她花了30多年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实验,最后发现“迎接挑战”和“避免犯错”的人最关键的不同,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她认为,那些敢于迎接挑战的人,有着“成长型思维”,而那些避免犯错不敢尝试的人则是“固定型思维”。
而且她发现,很多被看做是“天才”的人,其实一开始都被认为是没有前途的,比如球王乔丹,高中的时候连校队都进不去;比如拳王阿里,被认为动作业余,身体素质不够格。但他们因为强大的“成长型思维”,通过不断地刻意练习,最终才成为了“天才”。
这个听起来很简单的概念,还给教育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之前腾讯的创始人之一陈一丹先生创设了“一丹奖”,这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单项奖,奖金高达3000万港币,是诺贝尔奖的3倍。第一届的“一丹奖”,就颁给了德韦克教授。
03---你有成长型思维吗?
那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呢?简单来说,就是相信人的各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相反,“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不变的,事情要不就是成功,要不就是失败。如果只是简单从这个解释来看,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成长型思维”。能力可以提升,不是“常识”么?
但其实我们在很多时候,都是由“固定型思维”主导的。咱们来个思想实验:如果你正在学习写作,然后有个作家跟你说“我看过你写的东西,感觉你没什么天赋,别继续啦”,这时你会怎么想?是会觉得很生气,然后要写出一篇巨作,证明给对方看自己是有能力的?还是觉得很失落,觉得连业内人士都觉得自己没天赋,不如早点放弃好了?
第一个想法应该就是“成长型思维”吧?不好意思,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是“固定型思维”。因为当你要“证明”给别人看的时候,你就已经默认了能力是“有”或者“没有”的状态。而且还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假设:“我的价值是由别人来评价的,我只有表现得好,别人才会觉得我有价值”,所以才会把目光放到自我证明上面。而“成长型思维”关注的是“我可以从这得到什么进步”,所以可能会问“你认为我的文章有哪些地方可以提升?你有什么建议?”毕竟能力的提升是漫漫长路,证明自己走了50步还是100步,意义就不大了,还不如关注怎么走得更快更远。
而思维方式也是同样的,不会有一个状态是“我是个成长型思维的人了”。也就是说,不会有人是完全的“成长型思维”或“固定型思维”。我们可以做的是,通过培养,让自己在更多的领域、更多的情况下具有“成长型思维”。
04---固定型思维出现时怎么办?
“培养成长型思维”说起来是挺简单的。但是当我们在做一些新的事情、面对比较大的挑战时,“固定型思维”随时都会跳出来,在你的耳边小声地对你说:“失败了你会很难受的,还是做点别的吧”。或者是在做一件你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时,要准备非常充分才能开始(比如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是),忍不住地想要把这件事做到完美,总觉得如果做不好就完了,整件事就会被自己搞砸了。
我也不想呀,还能怎么办?哦,我可以看书。所以我把德韦克教授的《终身成长》啃下来了,但是发现里面关于怎么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方法很少。不过其中一个方法还挺有意思的,就是把你的“固定型思维”想象成一个人格。你可以像是创造一个电影角色一样,给你的“固定型思维”起个名字,以及长什么样子、有什么性格、喜欢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之后会对你有什么影响……这个方法还挺“戏精”的,感觉就是主动地把自己变成人格分裂呀。不过还是有点效果的。之前我有机会到省图书馆做关于精力管理的分享,但是当时我第一反应是抗拒的,因为线下的演讲,总是会让我极其焦虑。
然后我仿佛看到我的“固定型思维”,他是我200斤的样子,整个人抱住我的大腿,玩命拽着我,告诉我:这是个挑战,如果失败的话,就会很丢脸,大家会觉得你不厉害了。这时候我就知道了,不是“我”抗拒这件事,而是“我过去的思维”在抗拒。
接着我开始安抚这个胖胖的我:虽然我过去在公众场合会很容易焦虑,但是现在我已经调整心态了。我不是希望通过演讲获得认可,而是希望大家了解我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希望我分享的内容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这样就足够了。
所以,根本不会有“失败”的情况。到这里,我就能感觉到胖胖的我已经开始松手了。同时我也发现,其实我想要被看见,但又不想要被观察。当我把“获得认可”调整为“被了解”,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焦虑了,因为犯错已经不是一件“不可饶恕”的事情了。
所以,把“固定型思维”人格化,可以把原来虚无缥缈的思维方式,变成一个可以“看见”的角色,帮助自己更好地觉察到,并且突破障碍。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确实是没法完成一些挑战,遭遇到一些“失败”,这时候“固定型思维”又会冒出来,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那又该怎么办?
05---给思维方式装一个“开关”
在我培养自己“成长型思维”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开关”,那就是——“暂时”。最近有一位伙伴找我做咨询的时候,说到自己做事情比想象中的慢太多了,比如20分钟的课程,一边学一边研究,可能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学完,感觉自己很差劲。我当时给的反馈是:“这件事可以加个时间维度,只是现在你做事情的时候,需要的时间“暂时”超出预计。但是接下来每一次做事情,都可以得到任务时间的反馈,慢慢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就会越来越准了。”“暂时”,这个思维转变的开关,其实就是给“失败”加入时间的维度。
如果我们给自己贴上标签,比如“我时间管理很差”、“我学习速度好慢”,那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情绪漩涡里。但只要我们按下思维开关,改成“我暂时还没法准确预估时间”、“我暂时还没达到理想的学习效率”,这意味着这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能力,所以就会自然地切换到“成长型思维”啦。
德韦克教授在她的TED演讲也提到过,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里,当一门必修课没通过时,这门成绩会被标为“not yet”。因为标为“fail”会让人觉得沮丧,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但是“not yet”会让你觉得自己还在学习中,还有改变的空间。除了“暂时”或者“yet”这个时间维度的开关之外,现在国外的一些学校(比如Thomas’s battersea)会在教室里贴上各种海报和图片,内容都是教孩子们怎么通过改变语言来改变思维方式。
比如,把“I don’t understand(我不懂)”转化为“What am I missing(我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把“This is too hard(这对我太难了)”变成“This may take some time and effort(这可能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些语言的切换,其实无论是对小孩还是成人,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06---写在最后
过去很多人认为智力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东西,要么生来很聪明,要么很平庸。但是现在的科学研究都显示了,大脑更像肌肉,当你越使用它,它会变得越强壮。因为当我们学习新事物的时候,大脑里面神经元的连接就会增加,越是迎接挑战就会变得越强。可能我们还需要用比较长的时间,来培养我们的“成长型思维”,但幸运的是,哪怕只是知道了这个概念,都可以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带来巨大的转变。
因为过去很多被认为是不会变化的、不可控的事情,你都会因此看到转变。就像是过去我们总是说,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但似乎更关注在我们的性格、天赋,就像那个“自己”已经存在,我们只需要去发现它就行了。
但我觉得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流,它是什么样的,源头只是起了一部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在流向大海的途中,会遇到什么山坡,会怎么拐弯,会进入什么样的树林,跟周围的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你原本是什么样的人,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