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传说+火焰+法老+梅耶林+寡妇
歌舞剧FLV-
1.Lopatkina-俄芭蕾明星晚会-08-
2.斯特劳斯风格Straussiana-Stanislavsky芭09
3.埃及之夜-
4.艾斯美拉达-
5.爱之传说-米哈里琴科-
6.巴黎的火焰-Bolshoi-莫大剧院芭-
7.白雪公主-
8.宝石Jewel-法国芭蕾舞团-2005年
9.德加的小舞者-POB-Osta-Gilbert-
10.天鹅湖-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
11.法老的女儿-
12.风流寡妇-加拿大国芭-
13.海盗-
14.灰姑娘-
15.吉赛尔-C-
16.梅耶林-英皇家芭蕾舞团-10-
17.女大不中留
18.痞子饭-英国皇家芭蕾舞团-
19.斯巴达克斯-舞剧-
20.仙女-
21.咏雪
独幕《埃及之夜》(有些地方称为“埃及艳后”或者“克里奥佩特拉”)是俄罗斯作曲家安东·阿连斯基应当时帝国剧院(现在的马林斯基)的要求写的作品,也是他唯一一部芭蕾作品,剧情改编自法国作家泰奥菲尔·戈蒂耶的《克里奥佩特拉之夜》,福金编舞,巴浦洛娃主演,1908年搬上舞台。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福金版在1908年以后就再没有演出过。1909年佳吉列夫将这部舞剧带到了巴黎,服装舞台均由莱昂·巴克斯特Leo Bakst设计(莱昂是俄罗斯画家和服装设计师,他奢靡华艳富有东方情调的戏服设计对时尚界产生过深远影响);更名后的基洛夫剧院在1920年和1962年由康斯坦丁·谢尔盖夫复排舞剧,1988年被拍成了电视版。 剧情大概讲述了在尼罗河谷的神殿旁,埃及艳后的侍女Berenice和猎人阿蒙私定终身;随后艳后驾到,排场惊人,阿蒙被艳后的美貌诱惑,欲随其后进入神殿,被守卫拦下。于是在艳后从神殿出来后他将一封情书用剑射在正在欣赏歌舞的艳后脚下,艳后得知内容命守卫放开猎人,并与猎人共舞诱惑他,告诉他爱上她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但此刻已经迷失心智的猎人表示无所畏惧。之前在后面默默目睹一切的Berenice冲上来苦苦哀求艳后放了她的爱人,然而阿蒙最终选择了艳后。两人共度一夜春宵后,艳后端来一杯毒药,阿蒙毫不犹豫地将其喝下,很快毒发身亡。艳后将其尸首抛弃房内,转眼赶去神殿旁迎接凯旋而归的安东尼,两人一同坐上战车离开。艳后离开后,侍从将阿蒙尸体抬至神殿边,Berenice跪在爱人的尸体边心碎地哭泣。 【演出卡司】 埃及艳后 - Altynay Asylmuratova Amun - Farukh Ruzimatov Berenice - Alla Dmitrieva Arsinoe(红衣侍女) - Margarita Kullik Rab - V. Kim 安东尼 - Vadim Desnickiy 祭司 - Valentin Onsenko 好吧……虽然这个故事很毁三观,但看得根本停不下来。AA娃的演技太好了!眼神太有戏了!!阿连斯基的音乐也很好听,就算不看舞剧,这个音乐我也反反复复不断重温。
------------------------
《爱情传说》(Legend of Love)1961年首演,梅利科夫(Arif Melikov)谱曲,基美特(Nazim Khikmet)编剧,格里戈罗维奇编导,故事背景设在阿塞拜疆。
《爱情传说》分为三幕八场,主要剧情如下:
第一幕 -第一场 -席伦公主垂危,其姐巴努女王与群臣哀伤。有位陌生人自称可以挽救公主,但是必须牺牲女王的美貌。女王同意,公主复活。
第二场 -女王与公主到花园散步,邂逅宫廷画家费哈德,同时爱上他。费哈德爱上席伦公主。席伦公主偷偷返回花园,与费哈德共舞。
第二幕 -第一场 -巴努女王思念费哈德,但是自知失去美貌而无法获得爱情。
第二场 -席伦公主思念费哈德。费哈德潜入她卧室,两人私奔。巴努女王妒忌,下令逮捕他们。女王指示费哈德必须完成一项任务,才能与公主成婚。此即在铁山挖出一个洞,让水能够流出来。费哈德同意,向公主道别。
第三幕-第一场 -干旱无水,人民苦不堪言。摧毁铁山,才能获得饮水。
第二场 -费哈德在铁山里,梦到获得饮水并与公主相处。
第三场 -巴努女王思慕费哈德,梦想恢复美貌而获爱情。席伦公主请求女王召回费哈德。
第四场 -人民期望费哈德完成任务,解决干旱问题。女王与公主在各自随员陪伴下出现。费哈德返回,公主与他共舞。女王准备让他们结婚,但是费哈德担忧无法继续执行任务。女王与公主对于费哈德的牺牲精神肃然起敬。
巴黎火焰The Flames of Paris
舞剧音乐-法国-作者阿萨菲耶夫:马赛兵营的指挥员菲利浦率领部队向巴黎进发。部队在农民加斯帕尔的房子旁边停下休息。这里附近住着国王的亲信包列加尔侯爵。这天,侯爵打猎归来,惊异地看到农民的孩子比耶尔拿着一面旗子。这面旗子是马赛人制作的,上面写着:“把和平带到茅屋里,把战争带到宫廷里”的革命口号。于是,贵族和农民之间发生了冲突,农民武装起义爆发了。起义的队伍手持武器向巴黎进攻。最后,以人民大众占领了巴黎忒勒利宫、以欢庆胜利的结局而告终。在前苏联发行的一组芭蕾舞剧邮票中,有一枚正是以《巴黎的火焰》的这个终场场景为图案的。
创作背景:充满法国大革命时期音调的这一部舞剧叫作《巴黎的火焰》。这部舞剧首演于1932年11月7日,时值苏联十月革命十五周年。这是一部歌颂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舞剧,它的情节背景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
阿萨菲耶夫的这部舞剧为了反映风起云涌的群众斗争,运用了戏剧性的音乐写法,烘托出了情节的紧张度,表达了人民英勇斗争的英雄气概。同时,又以壮伟的大合唱揭示出人民斗争的宏大场面。这部舞剧被视作苏联舞剧的“开山”之作。此后,前苏联作曲家在继承俄罗斯古典舞剧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现实主义舞剧。
就连作曲家本人写出的音符也鲜明地打上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烙印。这位作曲家就是前苏联著名音乐学者兼作曲家阿萨菲耶夫(1884--1949)。1984年,在他百年诞辰之际,前苏联发行了—枚印有其肖像的邮票以示纪念。阿萨菲耶夫曾经写过多部芭蕾舞剧。
第一部分——绿宝石:表达的是法国风格,这个浪漫主义舞蹈的摇篮。女芭蕾舞者穿着翠绿色的轻薄的及膝丝裙,头戴绿宝石皇冠。随着加布里埃尔•福莱 (Gabriel Fauré)的管弦乐组曲《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 1898)翩翩起舞。舞蹈宁静而欢悦,彷若绿宝石那平和动人的光泽。
第二部分——红宝石:表达的是美国风格。在活泼的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i)的随想曲(1929)的伴随下,另一队红色装扮的舞者将我们带入一个热情奔放的世界;女舞者的舞裙也成了柔软贴身的红色“超短 裙”。舞蹈中融合了许多美国爵士舞的动作,让人感到新鲜与惊喜。
第三部分——钻石:表达的是豪华的圣彼得堡宫廷芭蕾风格。这也是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丑角》二幕歌剧,莱翁卡瓦洛编剧并谱曲,以意大利南方为背景,表现平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原剧名指仆人角色的小丑,此剧1892年5月21日,在米兰韦尔美歌剧院由托斯卡尼尼指挥首演后,即获成功。这是一出“戏中戏”,其形式导源于古希腊的喜剧,后盛行于16—17世纪。到19世纪末叶,意大利文学界掀起了“真实主义”的狂潮,文学家从浪漫主义的美梦里清醒过来,以现实的题材,活生生地刻画人间百态。他们的创作题材不再是神仙故事、贵族的罗曼史,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下层人物。1890年5月,莱翁卡瓦洛曾在致音乐出版商宋卓尼的信中提到:“当我还是幼孩时,父亲是蒙塔尔特的法官,那时在乡村的巡回剧团中,有一演员因妒嫉而于演出后杀死他的妻子,我的父亲主审此案……我想将这故事谱成歌剧”。于是在短短的5个月里完成了《丑角》,首次公演当晚,听众情绪热烈,喝彩声不绝于耳。乐坛誉为“歌剧界的新彗星”,并赞赏此剧为超人的力作。
剧情介绍:有序幕,序幕前的序奏,先由合奏奏出两小节似乎在表示丑角剧团团长、扮演小丑的卡尼奥的杀妻宿命,木管以急速的音阶性动机表示被杀中逃命的卡尼奥妻内达。动机展开后,圆号表现表示丑角悲哀的(笑吧小丑),竖琴伴奏下小提琴则奏出内达与西尔维奥的爱之歌。末尾大提琴奏出的则是卡尼奥的“嫉妒动机”,由打扮成丑角的托尼奥探头招呼观众:“对不起,各位绅士淑女”。序幕为托尼奥的开场白,说明假面剧表现的是真实的人生,“即使穿上寒酸的小丑衣服,他们仍是人类之子,有血有肉,跟各位一样生存在人间。”他宣布戏剧就要开始。
第一幕:路边是小戏班的临时戏台,村民们聚集着正在欢庆节日。在欢愉声中,他们唱着:“来了!来了!他们来了……”!以欢迎江湖剧团的光临。江湖剧团终于出现在村民眼前,剧团团长卡尼奥与其妻内达坐在马车上,卡尼奥感谢大家欢迎他们的热忱,并宣布“今晚请来观看罕见的节目,别忘了是7点。”众人应和 “7点”。卡尼奥先下车,内达跟着下来时,剧团中另一演员托尼奥欲以手扶持,卡尼奥嫉妒地打了托尼奥一巴掌,怀恨在心的托尼奥喃喃地说:“等着瞧”。卡尼奥邀大家去喝酒,托尼奥推说要侍候驴子,村民笑着离开。卡尼奥以半认真与半开玩笑的口吻警告托尼奥,剧戏与真实的人生应该有所分别,他唱“若在舞台上,丑角妻子不论干什么,只要打她一巴掌,让客人们高兴就一切过去了。他说:“内达要真干不可告人的事,他不会饶恕她。说完卡尼奥前往酒吧和众人们一起去喝酒。双簧管吹出风笛曲调,乐师与村民们出场。教堂晚祷的钟声响了,带来钟的合唱,众人模仿教堂的钟声高歌,嘴里唱着:“上教堂去……”而进入教堂。
这时舞台上只出现内达一人,内达与一村庄青年西尔维奥坠人情网,乃自言自语地说:“多么锐利的眼神,他可能已看透我一切的秘密……”。这段道白,管弦乐奏出有力的嫉妒与爱的动机。美丽的阳光与悦耳的鸟声,使内达沉人回忆,不禁唱出在万里晴空中……,这时托尼奥上场托尼奥听到这首美丽的《小鸟之歌》,忍不住向内达表明了自己的爱意,却遭到内达的嘲笑与拒绝。她告诉托尼奥,把这些话留到舞台上再说。大胆的托尼奥要强吻内达,内达用马鞭狠狠地抽他。托尼奥受辱后恼怒地表示一定要报此鞭打之仇。管弦乐以低音奏出不安的颤音,显示出愤恨与嫉妒。内达的情人西尔维奥进场,内达告诉他托尼奥的行为,西尔维奥对过了节日就要随剧团离去的内达说,要她与他私奔,内达犹豫不决。托尼奥目睹这幕偷情的场面,立即去告诉卡尼奥。但内达与西尔维奥都未发觉,内达已决心私奔,俩人互诉爱慕之情。拥抱在一起。此时托尼奥已带来卡尼奥,躲在暗处窥视。两人要分手时,在大提琴独奏爱的主题下,内达唱《是今晚,我将永远属于你》。卡尼奥听到后终于抑制不住地冲出来,西尔维奥逃跑,卡尼奥拿刀去追杀,内达脸色恐惧在爱的动机伴奏下,祈祷着爱人能平安无事。托尼奥却站在一旁,幸灾乐祸,加油添醋。没抓住西尔维奥的卡尼奥回来要内达说出男人的名字,内达始终不说,卡尼奥气得直发抖,拔出匕首,却被团员贝佩所阻,并告诉团长卡尼奥观众都坐满了,准备开戏。众人把内达带走了。托尼奥悄悄对卡尼奥说一切包在他身上,复仇主题在低音下悄悄出现。最后独留下卡尼奥,他黯然神伤地披上丑角的衣裳,准备上台,觉得自己真成了小丑,唱咏叹调《粉墨登场》。其歌词大意是:“穿上彩衣,脸涂白粉,要逗取人们一笑,妻子科伦比娜偷了汉子阿烈基诺,做丈夫的帕利亚奇,还得博取观众一笑,含泪强颜欢笑是丑角的本份”。在第二幕之前有间奏曲,强调《粉墨登场》的旋律。
第二幕:幕启,简短而优美的间奏曲,贝佩与托尼奥相继上场,贝佩替观众安排座位,人们嚷着快点开演,内达向观众收钱,顺便向西尔维奥谨慎地说了一声 “小心演戏”!然后进入后台。在《开幕了,安静吧》合唱声中,“戏中戏”终于开演了。这出戏标题为《丈夫回家》,由内达扮演的科伦比娜利用丈夫外出的机会,约了情人阿烈基诺,正焦急地等待他回来。由贝佩扮演的阿烈基诺唱《哦,科伦比娜,请探出你的脸,让我亲一亲》,这是甜蜜的小夜曲。托尼奥在戏中演仆人塔代奥,科伦比娜让他去购物,购物回来见男主人不在家,就以滑稽姿态向科伦比娜倾吐爱意,科伦比娜对其不屑一顾。蒙面的阿烈基诺从窗口悄悄爬进来,把他赶出去,在门外望风。随后两人以嘉禾舞曲的曲调唱二重唱,共享佳肴美酒。阿烈基诺拿出药瓶,要科伦比娜让丈夫帕利亚奇喝下安眠药,趁其昏睡之时私奔。此时塔代奥通知帕利亚奇回来,阿烈基诺在离开前告诉科伦比娜:“今晚要让他喝下”,科伦比娜说:“是今晚,从此我就完全属于你”。弦乐以颤音奏出不安的动机,科伦比娜的丈夫出现了,饰“丈夫”的卡尼奥意识到刚才台下真实的一幕,他虽然记住这是在演戏,但仍气急败坏地说:“老天!那岂不是相同的语气……”。进而又追问那人是谁,内达回答是塔代奥,塔代奥在后台应声而唱:“相信她!她那美丽的小嘴从不说谎。”观众一阵大笑。
卡尼奥感到这是莫大的耻辱,面向观众吼道:“不要笑了”!然后逼着内达说出情人的名字,对卡尼奥的模样产生恐惧的内达强自镇静,叫了一声 “帕利亚奇”,提醒卡尼奥这是在演戏。不料卡尼奥心绪更加激动,唱出:我不再是小丑。他说“我不再是帕利亚奇,我是养育饥饿之子,注入疯狂之爱的大傻瓜”。他咒骂自己牺牲一切诚挚地信赖的女人的肮脏的心,最后大叫“给我滚”。这段举世闻名的咏叹调。众人为其逼真的表演鼓掌,内达故意刺激他说:“我是一个一文不值的女人,干脆把我赶走”。卡尼奥仍逼她说出那个男人的名字。内达还想把他拉回戏里:“刚才在这儿的,是阿烈基诺。”卡尼奥怒吼着:“我在说正经事,快说出那男人的名字。”台下的西尔维奥已察觉大势不妙,观众也感到场面过分逼真,而情不自禁地喊出:“好像是演真的,确实是演真的……”!卡尼奥一再逼迫内达说出情人的名字,内达被逼不过只好说出,卡尼奥继续逼问一切,并扬言要杀死内达。观众感到有异,贝佩欲向前,却被托尼奥所阻。卡尼奥提起桌上的匕首,狠狠地插进了内达的胸膛。内达喊出“救命啊……西尔维奥”,西尔维奥闻讯而上,也挨了一刀。村民们围住卡尼奥。只见他茫然若失,他手中的匕首掉在台上,呆了片刻,然后向着观众说:“今天的戏,到此结束”,管弦乐奏出“笑吧,帕利亚奇”的旋律。 幕落。
法老的女儿取材于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的《木乃伊传奇》,由Cesare Pugni作曲。从1862年首演之日起,就伴随着众多褒贬不一的评论,对于这样一部布景华丽,舞蹈丰富的作品,观众和评论家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然而观众对它的喜爱,并没有受到评论家们诸如主题不明确,结构混乱等指责的影响,自首演起近60年的时间里,《法老的女儿》演出了200多场,一直是观众非常喜欢的芭蕾作品。
英国青年Wilson和随从在埃及旅游,突遇风暴,便与阿拉伯商人一同躲入金字塔避风。守护金字塔的人嘱咐他们保持安静,因为这座金字塔里安息着法老的女儿。Wilson在阿拉伯商人的诱惑下吸了大烟,昏沉地进入幻境。这时,法老的女儿Aspicia复活了,从天而降,她伸出手唤醒了沉睡的Wilson后就消失了。Wilson感觉自己变成了埃及人Taor,并追随美人而去。月光下,他在森林里找到了Aspicia,二人一见钟情。接着一段又一段的变奏,一直跳到天亮。在狩猎的路上,一头雄狮企图袭击Aspicia,被Taor 一箭射中,不过,Aspicia还是被吓昏了,倒在Taor的怀中。这时,法老驾到,看见女儿躺在陌生人身边,下令把他抓起来。Aspicia醒来后告诉父亲是 Taor救了自己。法老立即放了Taor并邀请他到自己的宫殿。
宫殿里,努比亚国王前来求婚,法老大喜,当即应允。Aspicia不从,便和Taor商定私奔。Aspicia用首饰买通了把门人,又让女仆化妆成自己留在宫中,二人趁夜深人静时从小门逃走,努比亚国王随后率兵追去。
逃婚路上,他们来到尼罗河边的村庄,受到渔民的热列欢迎,Taor让已经疲劳的 Aspicia先休息,他自己和渔民们去捕鱼。不料,他们刚离开,努比亚国王就到了,持刀威胁Aspicia跟自己回去完婚。Aspicia铁定了心,死也不嫁给他。她从窗户跳进了尼罗河。当Taor和仆人赶来营救时,被努比亚国王捉住,押回了法老的宫殿。法老要他说出女儿去向,而 Taor根本不知她已经跳河了。
再说Aspicia, 坠入河底,来到了河神的王国,受到了热情招待。但她心里只有 Taor。一番歌舞后,河神满足她的愿望,把她送回岸上。
在法老的宫殿,正当法老要用眼镜蛇处死 Taor和其他参与“阴谋”的人,渔民们护送 Aspicia回来了。她告诉父亲出逃完全是她自己的主意,与其他人无关。是努比亚国王用刀逼她跳了河,而河神救了自己。法老大怒,和努比亚国王决裂。Aspicia又为Taor求情,法老不允。于是Aspicia以死威胁,冲上去要和毒蛇一拼。法老舍不得失去女儿,终于同意二人喜结良缘。
梦醒时分,仍然沉浸在欢乐中的Wilson环顾四周,Aspicia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暮霭中,这原来只是一个美妙的梦。
《梅耶林》是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型芭蕾舞剧,包括了序幕加三幕和尾声,属于英国现代芭蕾舞剧的晚期代表作,1978年2月14日由英国皇家芭蕾舞团首演于伦敦考文特花园的皇家歌剧院,编剧G.弗里曼,音乐F.李斯特,改编与配器J.兰奇贝里,编导K.麦克米伦,布景与服装设计N.乔治亚迪斯,奥匈帝国的加冕王子鲁道夫由D.沃尔扮演,女男爵玛丽·维特赛拉由L.西摩尔扮演,公主斯特凡妮由W.埃利斯扮演,女伯爵玛丽·拉丽什由M.帕克扮演。
舞剧取材于19世纪末奥匈帝国加冕王子鲁道夫真实的自杀事件,基本的情节线索从17岁的女男爵玛丽·维特赛拉在维也纳近郊海利根布卢特一个偏僻墓地的葬礼开始倒叙,而核心人物则是鲁道夫。鲁道夫一贯惟我独尊、寻花问柳、歇斯底里、喜怒无常,性病和吸毒导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帝国的需要迫使他与比利时公主斯特凡妮结为政治夫妻,青春靓丽的女男爵玛丽·维特赛拉使他一见钟情并不可自拔,对匈牙利独立运动的同情使他遭到朝野反对,并因此登基无望;而玛丽则是个浪漫痴情、孤芳自赏的贵族少女,更满心希望能通过与加冕王子的私通,去提高自己和家族的社会地位……这一切均势必被宫廷当作伤风败俗与阴谋背叛,并受到强烈的谴责;而这些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经过反复的恶性循环,便最终导致了鲁道夫王子1889年1月31日在维也纳南郊一座名为《梅耶林》的皇家猎舍中,先后开枪打死了玛丽和自己。
《梅耶林》这部悲剧的与众不同,就在于男女主人公的不完美——他们在性格和举止上的种种缺陷自身,便足以推动着舞剧的情节向着悲剧的结局不可挽回地挺进,令人心痛欲碎的同时,亦发人深省,从而使这部惊艳凄美的传世之作包孕了令人心悦诚服的道德教化功能。编导家以此为根据,分别为鲁道夫同斯特凡妮公主、斯特凡妮的妹妹路易莎公主、母后伊丽莎白、旧日情人玛丽·拉丽什女伯爵、女男爵玛丽·维特赛拉等五位女性创作了多达七段的双人舞,堪称芭蕾舞剧史上双人舞的数量之最,而感情变化的范畴之大也可谓前无来者——从无尽的情欲、无度的放纵、无情的伤害、无聊的戏弄变成了乐极生悲,推动了全剧戏剧冲突的起伏跌宕,舞蹈动作力度、幅度和难度的登峰造极,进而使得这些舞段成为芭蕾史上“为情设舞、情舞交融”的典范之作。这些双人舞对于领衔男主演在体力和心理两方面的承受力和表现力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因而成就了几位出色的芭蕾表演家,如先后在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出任男主演的英国舞蹈家S.杰夫里斯、加拿大舞蹈家W.伊格灵、苏联舞蹈家I.穆罕默多夫。
《风流寡妇》是一部三幕轻歌剧,文字剧本是由作家雷翁和史坦恩根据法国梅雅克的戏剧《大使馆随员》所改写的。由匈牙利作曲家雷哈尔谱曲,于1905年12月30日在维也纳喜歌剧院首次公演。首演的前几场都是由作曲家亲自指挥的,后来又由史托兹指挥,而且成为连续上演五百次的大畅销剧。同时在许多国家也博得空前欢迎,盛演不衰。
此剧德文翻译“lustig”是《风趣》之意,英文译为“Inerry”是《快乐》的意思。不是中文习惯译成那种“淫荡”的意思。尽管“风流”一词又可解释为“高尚又清雅”但由于是年轻貌美的寡妇,被冠上这形容词后,就会令人联想到后者的含义,这让此剧中的主要人物汉娜·格拉丽多少有些委屈。
在某半岛一个虚构的小国庞特维特拉,一位年轻的伯爵丹尼洛欲娶美丽的少女汉娜为妻,但遭到家庭的极力反对。失去爱情的他伤心地离家出走,以驻法大使馆参赞的身分来到巴黎。汉娜怨恨丹尼洛的优柔寡断,同时也为失去爱情而深感痛苦。
不久,汉娜为家庭所迫,与年迈的银行家成婚。新婚数日,银行家去世。汉娜便继承了大批遗产。之后她来到巴黎,以财产和美貌征服巴黎的上流社会,成为许多花花公子竞相角逐的对象。为避免使汉娜拥有的巨大资产流入外国,庞特维特拉政府密令驻巴黎大使馆物色一侨居法国的本国青年求娶汉娜。大使派丹尼洛充当此任。汉娜愿与丹尼洛再次重逢,而丹尼洛却对汉娜与富翁成亲之事耿耿于怀,整日郁郁不乐,借酒浇愁。但他最终还是抑制不住对汉娜的深情,最后,两人消除误会,幸福地结合在一起。
《风流寡妇》首演后轰动一时,盛演不衰。自1905年圣诞节首演起,《风流寡妇》在全球范围内演出逾25万次,是欧美家喻户晓的作品。后被拍成电影,中译名也为《风流寡妇》。作者还亲自将剧中的几个精彩唱段改编为管弦乐曲,即后来经常出现在音乐会曲目中的著名选段《风流寡妇圆舞曲》(通常也叫做《风流寡妇圆舞曲》或《晚会圆舞曲》),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