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黑大汉子其人其事

黑大汉子其人其事

清明节,我们来到老家祭扫先祖。

早晨八点多,太阳已从东方升起,但暮春天气依然萧索,寒气袭人,从暖气四溢的屋内走出,冷气扑面,竟然打了个寒噤。我戴上口罩,迅速钻入车内。在国道边,见到销售祭祀用品的摊点,买好祭品,匆匆登程,开车往老家正红奔去。

这几年家乡变化真大啊,泥泞小道不见了,一条条水泥路已横连东西、纵贯南北;零零角角的田块己挥手作别,呈现眼前的横竖成方,百亩大地连成一片,不仅给人以大气磅礴的视觉效果,而且在管理上便于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我想,过去那种划地为牢、诸侯割据的个体经营状态退出视野,是什么魔力作用?当然有农民的内在需求,更重要的是源于党的政策的指引,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车辆缓行在乡村的水泥路上,转了两个弯,就快到墓地了。墓地是新建的,经村委会统一规划,为平整土地,将散居的坟墓统一迁至墓地。墓地座落村西北一隅,相对偏僻的地方,迁进来的墓,大多是大理石铺就而成,因为现在的生活富裕了,小康了,都愿意让已故先人改换环境。在路边向墓地一瞥,显得整齐有序!

在先辈墓前祭扫,烧纸叩首后,转身准备离开时,我发现不远处一座简易墓,一冢荒丘,周围杂草丛生,枯萎的蒿草遮盖大半,荆棘缠绕,难以近前,初看疑为无人问津的野坟。当我注目凝视时,有人告诉我,这是黑大汉子坟,我大为惊诧,黒大汉子五十挂零,何故早亡?因从他父辈起,就是和我家比邻而居的邻居,对他家的前朝后世比较了解。后因我读书工作在外地,对他家情况就了解得少了,但一旦有邻里之间的轶闻趣事,我还是热情高涨,希望知道一二。

在我的记忆中,黑大汉子家住在我家东侧,是门朝西的两间茅草屋,门前是一面泥面晒谷场,地势低洼,一旦有雨,便一片汪洋。与我家以一条纵贯南北的小路相隔,路西一侧是连片的村庄,地势比他家高出一尺多。儿时,我们经常在他家场上追逐、撒野,特别是大雨过后,到他家场上嬉戏,弄得浑身泥水,直到家人呼唤才扫兴回家。

记得有一年一场暴雨后,他家的茅草屋轰然倒塌,在呼天抢地的叫声中,把家人救出,总算逃过一劫。但对上有病臥在床的六十多岁老母,下有四个女儿的七口之家,黑大汉子的父亲压力山大,吃,饥一顿饱一顿,凑合着往前过,待到农历小满就可赶青。赶青就是将尚未成熟的麦子采摘回来做糊汤度曰,农谚“小满吃半枯”正是此意。而房子没有,无处栖居,那就难了,怎么办?后在亲戚资助,邻里相帮的情况下,勉强搭起两间小丁头房子,丁头实际就是侧面低矮无法开门,而在山头一面开门的棚户。一家在困顿中总算安置下来。

贫穷,是那个年代最显著的特点。而黑大汉子一家更突出些。粮食拮据,烧草短缺,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一个草垛,而他家门前总是光秃秃的,他妈成年累月肩上背着草篮,游走沟沟港港,到处捡柴。所以农村当年政治架构中有贫协代表一职,黑大汉子他爸就是当之无愧的不二人选。

贫协代表在生产队里有一定话语权,但对改变命运似乎也没什么大用。他怨恨苍天无眼,老天对他不公,一直在穷困的路上徘徊?就连生儿育女也跟他作对,为什么让他只生女儿不生男孩。他在怨天尤人的情绪中艰难前行。

又过一年,黑大汉子在全家的期盼中出世了。这了却了他爸的一大心愿,男孩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更重要的养儿防老,他把莫大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刚刚出世的婴儿身上。为庆祝这特大喜事,感恩老天赏赐,特地买回二斤老酒,把久未登门的娘家人请来共庆,他以为他家从此翻身有望,从此可以扬眉吐气,当天喝得酩酊大醉。

对宝贝儿子怎么教育培养,他家走入一个误区,认为把最好的给他吃,最好的给他穿,哄着他惯着他,就是对他的爱。殊不知,物极必反,往往事情会演变到对立面去。“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这句农村俗语,有一定哲理,也许就是多少个父母的经验总结。黑大汉子就是在溺爱的氛围中长大,他放荡不羁、骄横无理,他笑全家笑,他哭全家闹。一家人围着他转,像供奉太上皇一样供奉着他。在那个食物残缺的年代,优先赢得食物,是其他姐妹眼红的待遇。他家喂养两只鸡,时不时的下个蛋,享用鸡蛋是他的专利,其他人不能问津。他的妹妹看了眼馋,跟黑大汉子讨要,他哪里肯给,竟然一口呑下,结果给噎着了,光瞪白眼。他爸见命根子受虐,不由分说,给他妹妹两巴掌,打得她哭爹叫娘。并且大声呵斥明确规定,好东西是黑大汉子吃的,其他不要染指。自此黑大汉子更是有恃无恐,唯我独尊了!

随着一天天长大,到了上学的年龄了。他爸在门口的自留地里种了些香瓜黄瓜之类的菜蔬瓜果,不时到距家十多里的集市上卖,换点零花钱。那路自然是不太好走,沟沟坎坎推车不能用,只能用担子桃。每次上街他爸都大汗淋漓,路上休息几次,才能返回家,那时间早日过当午,以至夕阳西下。哪怕自已饿着肚子,也要把一套烧饼油条拿来讨好宝贝儿子。

几次赶集,他爸用积攒下的钱买了只书包,给黑大汉子上学。刚开始,他和几个小伙伴皮皮闹闹上学,兴致蛮高,以为学校是游玩的好去处。及至正正规规上课,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感到无趣无味,也便不再想上学了。于是怎么能让黑大汉子上学成了他家一大难题。先是哄,买吃的,买玩的,投其所好,把他哄到学校;继而陪,他爸专程陪送,防止中途逃学。尽管如此,及至小学三年级后,黑大汉子绝计再也不上学了,他爸妈也无可奈何,让其在家晃荡。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一晃几年过去,黑大汉子已经出落成大小伙子。一米八五的个头有几分威武,流连顾盼的眼神略带清秀,虽然黑了些,但也无关大局,男子汉嘛,黑给人以安全感。后来在亲友的撮合下,黑大汉子结婚成家了。

随着文革开始,黑大汉子迎来了人生的黄金时刻,春风得意。批斗会他冲锋在前,道理说不出多少,只能鹦鹉学舌,生搬硬套几句,而态度之坚决,让一般人望其项背,无人企及。有时为了表示愤怒和激进,甚至对受害者施以拳脚,于是大家都刮目相看。加上世代贫农,很快迎来了他的巅峰时刻,捞了个生产队副队长的头衔。他也因此志得意满、不可一世。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红楼梦中曹雪芹对孙绍祖判词,在现实中常有翻版。有时我很欣赏“得意忘形"一词,是说得意之后忘乎所以,暴露其本真面目。黑大汉子亦是如此。当几声队长的叫声如雷贯耳时,他也醉入仙境飘飘然了。在一次打架斗殴中,被抓判刑。从此他又开始他的悲剧人生。

在黑大汉子服刑期间,其妻对他失去信心,待黑大汉子刑满归家,老婆已远走他乡,不知所终。

黑大汉子也深知自已的任性妄为酿的苦果必须自已来呑,一度也振作精神,跌倒了想爬起来,用双手创造生活。通过借贷养了几头猪,长势不错,待到出栏时,行情穾变,生猪降价,结果又亏损大半。燃起的希望火种熄灭了。从此一蹶不振。可此时他父母已至暮年,老态龙钟,身体每况愈下,加上孩子需要养育,常常在饥饿和争吵中度日。黑大汉子那怕苦畏难的思想占据上风,又开始沉沦下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多,只要踏实肯干,勤劳的人不愁没有饭吃。黑大汉子似乎又迎来了转机。在远房亲戚的关照下,黑大汉子找到一份装卸工的工作,收入也很可观,每天一二百元。如果好好干下去,或许能够翻身。可儿时的娇生惯养养成的性格,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的恶习难改,用挣来的钱狂欢烂饮,时常烂醉如泥,他的醉生梦死让生活再次走上绝境,最终又一次溃败。

随着年龄增长,体力不支,渐渐毛病缠身,黑大汉子重新选择回家,小丁头房早已倒了,他无房可住,只好栖身在别人家空房里,生活来源也只靠亲友接济,直到老死,全仗姐妹们帮忙料理!

黑大汉子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娇生惯养,放任纵容是外部因素;不思进取,贪图享受是他误入歧途的内因,他给我们种种反思和启示,望子成龙是天下家长的共识,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本无可非议。但如果宠爱有余,教育引导不足,让子女养成不思进取骄纵任性的恶习,那就是养虎为患,祸害无穷。特别是物质非常丰富的今天,如何教育子女这一课题又有新的挑战,也希望给我们更多思考:怎么教育?怎么做人?

黑大汉子,斯人已去,留下沉思!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李兵,笔名,木子文武。江苏滨海人,1949年出生,大专文化,部队转业干部,长期从事宣传教育工作,爱好诗词、文学!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