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传统观念的误区

先来看几个与我们的常识相悖的说法:一件事做到滚瓜烂熟就会阻碍我们进步;所谓的一心一意其实根本做不到;成绩好就能获得奖励会让我们更讨厌学习。

知道这么欠打的话是谁说的吗?是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兰格在其新作《专念学习力》中的观点,我们来看看他的理由。

第一个,关于熟练。怎样算是把一件事做到滚瓜烂熟呢?这就要说到我们学习技能的过程了。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需要动用大脑的全部资源去记忆、思考、体会、掌握,但这是很耗费精力的事,并不符合我们大脑天生的节能机制。这时候大脑会要求尽快达到整体协调的熟练程度,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少让大脑有意识的去干预,进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就像我们学习骑车、游泳、打球等等都是这样,当熟练到一定程度,我们就可以下意识的去完成动作,根本不用细想。然而一旦达到这种熟练程度,我们就会被习惯绑架,由于缺乏意识的参与,所以很难再有进步和突破。

那么如何才能突破这种障碍,进而保持持续进步呢?比如游泳,只要学会了,你不需要任何思考就能游得自由自在,但水平也很难提高了。专业运动员就不是这样,他们无论游得多熟练,也要时刻注意动作的协调性与合理性,尝试那些不是很舒服的新动作,如此保持开放的态度和有意识的干预尝试,才能不被惯性绑架,不断进步。

第二个,关于专注。我们从小就被老师家长要求做事要心无旁笃、专心一致,但说实话,长时间的专心极难做到,甚至不可能,原因是这有违我们的生理机制。人在进化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危机四伏的原始环境中,如果一个人做事过于专心,那他大概率会死于猛兽袭击等意外事件,而能把基因传下来的,是我们那些做事三心二意的祖先。

所以,真正有意义的专注,并不是要把注意力长时间放在一个点上,而是指在相同事物发展的同一方向上不断寻找新东西,而注意力自然也在不断地切换中,这样才不违背我们的本性。而且这么做既不会损失效率,甚至还能在思维的不断扩展中,让我们对事物有更深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点,关于反馈。做好了事情会得到奖励,这不是正反馈吗?怎么会适得其反呢?是这样,我们来看看用奖励诱惑孩子学习,会让孩子如何理解学习呢?他们会认为学习是个苦差事,做好了不容易,所有才有奖励,这当然就会让他们越来越讨厌学习了,谁会爱上苦差事呢。

有一个实验,研究者让一些孩子整理漫画,他们告诉一部分孩子这是个游戏,告诉另一部分孩子这是工作。就是这么简单的区别,让前一组孩子全程专注、愉悦,而另一组则三心二意、效率低下。这就像那句笑话,我做正事儿的时候总想起来闲事儿,做闲事儿的时候,从来想不起来正事儿。所以,事后的奖励,远不如事前对于事情本身恰当的定义。

传统的观念,有时候本身就有问题,有时候是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所以对于传统观念要批判性的接受。而保持开放的态度、多元的视角和趣味的心态,是任何时代接受新事物的正确姿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