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疾病与孤独中挣扎的凡·高

'我所描绘的,第一是人道,第二是人道,第三还是人道。'

凡·高带着这种纯洁的理想加入到画坛之中,最终,这种作画理念使他成为后期印象派的大神。

凡·高

公元1853年,温桑·凡·高出生于荷兰,他的父亲是一名牧师。从小,凡·高就显得特别敏感,甚至对一只小蚂蚁的死也会觉得伤心难过。在他求学期间,他学的知识是法律,本来他想找个工作干一辈子就算了,这也是他父亲和他的弟弟蒂奥对他唯一的愿望,他们只求他能够好好地活着。但是,成长中的的凡·高总是性情变得极快。学完法律之后,凡·高并不乐意去当一名律师,但是他愿意画画。最开始的时候凡·高只是在家里自学画画,之后他得到机会进入安特卫普美术学校学习。可是令人惋惜的是,他在那里没学几天就私自退学了,原因是那里的学习环境他根本适应不了。于是,他弟弟蒂奥花费功夫给他寻求作画机会。最后凡·高得以在一家画店里当店员,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地各种风派的画作。凡·高非常喜欢日本画家葛饰非斋的作品'浮世绘',他对其加以细致研究,深入领悟其东方画品中线条的意象。对于西方画家,他从杜米埃、伦勃朗、米勒这些画坛中极度关心下层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大师那里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于是'为了安抚世上不幸的人的灵魂'的崇高理想,他自费去当了一个教士。

凡·高要求到矿区做教士工作,因为只有在矿区里,才能真正地有机会去关心贫苦的劳动人民。他和矿工们吃相同的糟糕饭食,睡着相同的冰冷地板。有一次,矿厂发生瓦斯爆炸,他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一个重伤的工人。他的这种过于认真的做事精神使得教会首脑们十分不安,于是他最后终于被教会撤职。在矿厂工作期间,凡·高心情十分复杂,他亲身感受到下层劳动人民终日过着辛苦繁乱的生活。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机织人》、《教会的修士们》、《吃土豆的人》、《农妇》这些大量反映贫苦人民生活现状的作品,极度地表现了现实主义黑暗与低沉的本质。在《吃土豆的人》这幅画当中,凡·高用黑棕色的画笔描绘了在昏暗的灯光下,一家贫穷的农民家庭正在吃着简单粗劣的晚餐,凡·高以极其深邃的思想体察出生命的艰辛。他父亲临死的时候,他安静地说道:'死是最冷酷的,但人生更冷酷无情。'

公元1886年,凡·高来到巴黎,他弟弟蒂奥在巴黎一个画店里做画商,这里常常会聚集一些知名的画家朋友。他表兄莫威将他带出来走动,因而他有缘认识了后印象派画坛的一些大咖,诸如塞尚、高庚等。在这些人物的指导下,凡·高接受了印象派的技法和风格,他因此而重新投入到艺术家的行列。此后他一改以前画风阴暗的格调,用太阳般的光芒色彩充斥其中,明亮而又富含生命力,似乎是在用欢快的歌声来抚慰人世的苦难,以此来表达极强的理想和期望。在这一时期,他主要的作品有《克利西街道》、《卡士桥》、《桃花》、《餐厅》等。

《桃花》是凡·高为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威所作,画中桃花在烈日下盛开着。凡·高在上面题诗道:

'不要以为死去的人死了。

只要活人还在活着,那么死去的人仍然是在活着。'

这就是凡·高追逐的明亮色彩、追求旺盛生命力的原因;只要生命仍在,理想、希望总是会实现的。正因为有此理念,凡·高抛弃了黑暗现实的包袱,对未来充满信心。

凡·高的画里充满了最纯洁、最简单的事物。他不仅将烈日下鲜艳的阳光描绘了出来,而且还将那一度让人难以直视的太阳本身也充分展现了出来。他的作品《日出》当中,金亮耀眼的阳光照射天空,撒满大地,这明亮纯净的大自然也正是凡·高纯真的理想。

公元1888年2月,凡·高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写生。在这里,凡·高找到了日本版画的锐利轮廓线、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系统以及塞尚画里常有的风景。当年夏天,凡·高在此创作出大量的传世作品,诸如《向日葵》、《自画像》、《阿尔风景》、《邮递员鲁兰像》、《播种》、《咖啡店之夜》等。

凡·高最成功的作品《向日葵》

在这些作品当中,《向日葵》最为出名,凡·高妹妹说道,凡·高自小就理解花魂。他所画的《石竹花》、《鸢尾花》等都极度地体现了花的生命力,而《向日葵》则是以更有力的笔触、更丰富的黄色将葵花籽饱满沉实的质感以及飞动花朵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漫天飞舞的花瓣如同金色的阳光一样,在空中旋转、旋转,使得生命像是在阳光之下得到永生。而且,画上淡蓝色的背景与黄花相互衬映,使得欢快嘹亮的格调显著增强,正如那金色的太阳在深蓝的天空中自由转动一样。凡·高要用自己的伟大艺术来服务于劳动人民,因为不管他所作的画无论怎样夸张、抽象,我们都能在其中感受出那向往阳光的坚强生命。凡·高自始至终都以强烈的人道主义关爱着世人。在他的作品《邮递员鲁兰像》中,主人公即便是有着一脸的大胡子,但是在其中仍是能够感觉出他那衷诚善良的本性。而他的自画像,绝大多数都是忧愁严肃、沉闷悲愤的神情。如果他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哪儿来如此多的哀愁?

当年10月,高庚也来到阿尔与凡·高一起写生。虽然两人之前建立了朋友关系,但是由于两人性格不合而时常争吵。生性敏感多疑的凡·高,终究因为遭受不了长期的刺激,最后变得精神异常,竟然用刀将自己耳朵割了,把它拿去要送给一名妓女。高庚不得已的情况下在将他送往医院的路上停下,把他放在了妓院门口。凡·高满脸血污,拿着自己割下的耳朵去找那位妓女。妓女看见凡·高满脸血污,手里还拿着一只耳朵,吓得拔腿就跑。凡·高昏倒在地。高庚连忙将其送往医院,随后凡·高弟弟蒂奥赶到,高庚自己却回巴黎去了。

凡·高醒来之后将割耳朵的事情告诉了弟弟。原来,凡·高因为对下层人民充满怜悯之情,对妓女也是格外地关心。他并不是要妓女陪他,而只是时常到妓院里去坐一会儿。一次,一个妓女对他开玩笑说:'你来这儿又不肯花钱,那你舍得将耳朵送给我吗?'听后,已经患病的凡·高便真的把耳朵割了下来要送给她。但这样把那个妓女都给吓跑了。如此看来,凡·高时刻心里装的都是别人,真正名副其实的悲天悯人。

妓女的拒绝使凡·高的病情愈加严重,他彻底绝望了,仁爱之心并不能给他人带来欢乐,反而遭受了疏远,这让凡·高非常伤心。当他病情转好的时候,他也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非常荒唐。于是,后期他又创作了一些作品,如《打绷带的自画像》、《阿尔之妇女》、《放风》等。后期,凡·高的病情日益加重。

公元1890年5月,凡·高弟弟蒂奥将凡·高带到了奥维尔,想要依赖美好的自然环境将凡·高治疗好。但是事与愿违,凡·高病情时常复发,终于,凡·高不忍长期耽误弟弟自己的事业,于是自杀身亡,死于公元1890年7月23日,死前创作了最后的作品《奥维尔风景》,依然是举世无双的单纯而又鲜明有力的杰作。

不久,曾经极力维护哥哥事业与生活的蒂奥也去世了,人们常说,蒂奥就是为了能在生前长期照顾凡·高而生的。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弟弟长期的照顾与至此,可能凡·高最为基础的生活物质都难以得到保障。蒂奥这种能够长期守在哥哥身边的品质也难能可贵。愿逝者安息。蒂奥死后,亲人将他与凡·高葬在了同一座坟墓里,坟墓周围长满了凡·高生前最得意的画作意象─向日葵。

'不要以为死去的人死了。

只要活人还活着,

死去的人仍然是活着的。'

对,我们依然活着,凡·高也依然在活着。凡·高曾经极力追求的纯洁太阳,每天都会将金色阳光撒满大地。

生命不息,理想不灭。凡·高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