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孤独吗?试论老子修身之道
相关推荐
-
《道德经·德经下》文言文注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一段: 大邦者下流,[ ...
-
《道德经》道一精校版附简注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精校版修订按语: 道德经 ...
-
最新版本 老子道德经新编二十篇2021版
老子道德经新编二十篇2021版 <道德经>,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著,全面阐述了他的宇宙观.人生观,也包括治国和修道的原则及方法,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3年长沙马王 ...
-
致虚极,守静笃,试译老子经文第十六章的意义
老子经文第十六章: "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
-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试译老子经文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 ...
-
再读《道德经》之第九章 持而盈之——老子的处世态度(老子的人生观)
九,持而盈之--老子的处世态度(老子的人生观)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āi)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原文理解: 原本可以拿在手上的东 ...
-
孔子是阳,老子是阴,易经其实就是道
<一经>16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字型文化架构,德就在其中了. 靠道德立国,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如此优秀? 我们终于找到了渊薮:易经.论语.道德经,三口为品,三位一体的搭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
-
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求真连载一
考究一本书的思想,我们仍然需要考察该书所处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的状态,了解该书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心路历程,目的是更为深刻地理解该书作者的创作目的或试图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老子其人为谁,老子 ...
-
老子与孔子论道,老子的不争与孔子的争
老子与孔子论道,老子的不争与孔子的争
-
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核心:“道”字包括两个内涵,你读懂了吗?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说到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很多人都能说上几句,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
孔子给老子送大雁,为何老子伸舌头?
当年孔子在鲁国为官,一心想要到洛阳学礼,听闻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是一位得道之人,就想向老子请教大道的奥秘,于是带着弟子到洛阳求道.当时老子智慧之名天下皆知,年龄又比孔子大,于是孔子准备了贵重的礼物 ...
-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乃为善道之人
老子哲学的核心理念是道,而无为思想则是老子在他对道的认识基础上为人们所提出的实践哲学,即用"无为"去为人.处世.理政.治民.老子无为思想的逻辑脉络显然是这样:道"深不可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