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4虚己无为以无御有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4虚己无为以无御有

题文诗:

善游者,不学刺舟,而便用之;劲筋,

不学骑马,而便居之.轻天下者,身不累物,

故能处之.周祖泰王,亶父处邠,狄人攻之,

皮币珠玉,事以不听,乃谢耆老,而徙岐周.

携幼扶老,百姓从之,遂成国焉.推意四世,

而有天下,不亦宜乎.无以天下,为者必能,

活天下者.霜雪雨露,生杀万物,天无为焉,

犹之贵天.厌文搔法,治官理民,有司也,

君无事焉,犹尊君也.辟地垦草,后稷者也;

决河濬江,禹者也;听狱制中,皋陶者也;

有圣名者,.得道以御,身虽无能,

必使能者,为己用也.不得其道,伎艺虽多,

未有益也.方船济江,有虚船来,触而覆之,

虽有忮心,必无怨色.有人在,一谓张之,

一谓歙之,再呼不应,必以丑声,随其后也.

向虚今实.人能虚己,以游于世,孰能訾之.

至无而有,至虚而实,以无御有,真情牧民.

【原文】

     善游者,不学刺舟而便用之,劲筋者,不学骑马而便居之。轻天下者,身不累于物,故能处之。泰王亶父处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币珠玉而不听,乃谢耆老而徙岐周。百姓携幼扶老而从之,遂成国焉。推此意,四世而有天下,不亦宜乎!无以天下为者,必能活天下者。霜雪雨露,生杀万物,天无为焉,犹之贵天也。


  厌文搔法,治官理民者,有司也,君无事焉,犹尊君也。辟地垦草者,后稷也;决河濬江者,禹也;听狱制中者,皋陶也;有圣名者,尧也。故得道以御者,身虽无能,必使能者为己用。不得其道,伎艺虽多,未有益也。方船济乎江,有虚船从一方来,触而覆之,虽有忮心,必无怨色。有一人在其中,一谓张之,一谓歙之,再三呼而不应,必以丑声随其后。向不怒而今怒,向虚而今实也。人能虚己以游于世,孰能訾之!

 【译文】

善于游泳的人,不学撑船技术,只须运用游泳术便能渡河了;脚力强健的人,不学骑马技术,凭着强健脚劲便能行走了;看轻天下的人,因不受外物的诱惑,所以能安然处之。泰王亶父居住在邠地,狄族人常来骚扰,亶父拿出皮革、帛币、珍珠玉器来进贡给狄人,但狄族人照样不断地侵扰。亶父于是辞别了邠地的父老长者迁移到岐周,百姓们扶老携幼跟随他,终于在岐周建立了国家。由亶父这种志向意愿推论,经过四代人的努力终于拥有了天下,这不是也相当合时宜的事吗?这也说明不将占有天下作为目的的人,就必定能治理好天下。霜雪雨露,它使万物生长死亡,这些并不是上天有意而为,只是一种自然过程,而人民照样尊重上天。

操持日常事务,主持执行法令,管理百官民众,这些是具体官员、有关部门做的事,君王并没有做这些事,但人们还是尊崇君王。拓垦荒地、开辟耕地的是后稷,挖决黄河、疏导长江的是大禹,审理刑狱、裁决公正的是皋陶,但是有圣王之名的却是尧帝。所以掌握道术,以此来驾御天下的君王,他自己即使没有才能,但一定能使有才能的人为他服务、使用;而没有道术的人,技能就是再多也无济于事。乘着筏船渡江,有条空船随风飘来,把筏船撞翻,这时筏上的人尽管恼怒万分,但也没法向人泄愤怒。现在假设那空船上有人,这情况就不同了,筏上的人有的会喊那船上的人赶快撑开,避免相撞,有的会叫那船上的人往一边靠,让出河道来,如那船上的人毫无反应,这时筏上的人必定会骂出难听的话来。这前一种情况无处发怒,后一种情况发怒谩骂,这是因为前一种情况是空船,后一种情况是船上有人。那么现在设想人如果虚无缥缈地在世上遨游,又有谁能诋毁他?

(0)

相关推荐

  • 李升华七言绝句 失眠

    失眠 二更挨至五更天,长夜萧萧又失眠. 本以平心能度日,何期重上断篷船. [注释]读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步韵而咏别事.原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 ...

  • 送别诗(四):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 ...

  • E41杜甫五律《送远》读记

    杜甫五律<送远>读记 (小河西) 送远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杜甫乾元二年(759)七月华州辞官后到秦州,十月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7乐道忘贫自信真情

    题文诗: 圣人真情,常后不先,常应不唱;不进而求, 不退而让;天道无亲,唯德是与.有道者不, 失时与人;无道者失,时而取人.直己待命, 时至不可,迎而反也;要遮求合,时去不可, 追而援也.古存己者,乐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6真情至本见始知终

    题文诗: 军多令乱,酒多约辩;乱则降北,辩则相贼. 始于都者,常大于鄙;始于乐者,常大于悲; 其作始简,终本必调.今有美酒,嘉肴相飨, 卑体婉辞,而以接之,欲以合欢;争盈爵之, 间反生斗,斗而相伤,三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5真情易简心恬身佚

    题文诗: 员之中规,方之中矩,行成兽阵,止而成文, 可以将少,不可将众.蓼菜成行,瓶瓯有堤, 数米而炊,可以治家,不可治国.涤杯而食, 洗爵而饮,浣而后馈,可养家老,不飨三军. 人非平易,不可治大,人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4君逸臣劳无为道体

    题文诗: 舜弹五弦,之琴而歌,南风之诗,以治天下. 周公殽臑,不收于前,钟鼓不解,以辅成王, 而海内平.匹夫百姓,百畮一守,不遑启处, 无所移也.君以一人,兼听天下,其日有余, 而治不足,使人为治.君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3道胜无事诚心结一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3道胜无事诚心结一 题文诗: 主好仁则,无功者赏,有罪者释;主好刑则, 有功者废,无罪者诛.及无好者,诛而无怨, 施而不德,放准循绳,身无与事,若天若地, 何不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2无予无夺誉生毁随

    题文诗: 天本有明,不忧民晦;百姓也者,穿户凿牖, 自取照焉;地本有财,不忧民贫,百姓也者, 伐木芟草,自取富焉.至德道者,其若丘山, 嵬然不动,行者为期.直己足物,不为人赣, 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1无形因势非智非力

    题文诗: 处尊位者,以有公道,而无私说,称尊非贤; 有大地者,以有常术,而无钤谋,称平非智. 内无暴事,离怨于民,外无贤行,见忌诸侯, 上下之礼,袭而不离,论者莫然,不见所观, 谓藏无形.非藏无形,孰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0天性气正损欲弗求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10天性气正损欲弗求 题文诗: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气正,小人气邪. 内便天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 真情正气.重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 不顾 ...

  •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9执一则治智勇非道

    题文诗: 民众也者,有道同道,有法同守,但为义之, 不能相固,只为威之,不能相必,是故立君, 以一民也.君道至正,执一则治,无常则乱.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君之道者,非所以为, 所以无为.何谓无为?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