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十字街村
中国普洱茶古茶山茶文化博物馆游记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易武乡十字街村,2012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十字街村是茶马古道上的茶文化博物馆。十字街村户数较少,散居在山坡上,茶马古道贯穿其间,主要街巷呈“Y”字形,民居、茶号多坐北朝南或垂直于道路布置。在这里,先人走出了连接古今的茶马古道,留下了“瑞贡天朝”宝匾等诸多遗存。

图:勐腊十字街村
普洱茶六大茶山之易武茶山的中心地带,隐秘着一个带着茶香的自然村落——十字街村。十字街自然村隶属于易武乡易武村委会,面积2.76平方公里,海拔1345.00米,年平均气温17.50℃。有农户46户,有乡村人口171人,村民收入主要以茶叶为主。

图:勐腊十字街村
十字街村并不大,却以普洱茶闻名。几百年来,这里孕育出很多有名的茶庄。古茶庄从外表上看,并不起眼,可推门而入,里面装满的是沧桑故事。
从清代中期以来,其兴衰成败与整个普洱茶的起起落落紧紧融合在一起。最值得一提的是,村里古老的公家大园,是历史上易武贡茶进京的起运点。犹如古罗马斗兽场的公家大园内,榕树枝繁叶茂,几百年前,每到贡茶进京,都会先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云游网

图:勐腊十字街村
如今,往日马帮的马蹄声虽已渐行渐远,但传统仍然保留下来。
如今,茶庄的创建者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一些后人仍居住在祖辈留下的老宅里,做着传统的茶生意,继续书写着家族的古茶传奇。

图:勐腊十字街村
易武十字街小组在1919年至1948年间曾是镇越县政府所在地。至今保存完好有白云洞革命遗址(易武起义前的会议地址)和王少和故居、“易武人民革命斗争纪念碑”。同时还保留着清朝邮政局、海关、县衙、公家大园、大天井和关帝庙、团包茶园革命遗址、明末清初古井、古木等遗产遗址,享誉中外的同庆号、福元昌号、车顺号等茶庄也曾落户于此,现尚存古茶庄、古民居十三间,总占地面积3742.4平方米。
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在易武关帝庙基础上建成的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50.6平方米,收藏有《茶山执照》、《断案碑》、《瑞贡天朝》等实证文物364件,积淀着厚重浓郁的历史茶文化。
公家大园。村里古老的公家大园,是历史上易武贡茶进京的起运点,每到贡茶进京,都会先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

图:勐腊十字街村
《瑞贡天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9年)易武车顺号庄主车顺来、安乐号的李开基向朝廷进贡茶叶得到皇帝赏识,被赐予瑞贡天朝四字,由云南省布政使捷勇巴图善制作授予该匾。李家的匾在火灾中被毁,车家的匾幸存下来。
同庆号。创始于乾隆元年(1736年)的同庆号,率先在易武设坊制茶,推行普洱茶六选六弃之精细作法,清朝乾隆年间,同庆号普洱茶就被官府定为贡茶,长期作为贡礼献于皇家。
漫撒茶山执照。这块碑文出自漫撒古庙,分为《执照》、《状榜》两部分:《执照》由车里宣慰使刀士宛于大清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颁发;《状榜》由易武土司于咸丰二年(1853年)四月颁发的明文告示。
曼秀庙六方石桌。此石桌曾在曼秀庙里供奉香炉,桌子呈六面菱形,整个桌子的表面都曾用银子打磨过,支撑桌面的棱柱体的六个面上刻画有彩带和琴、棋、书、画、笛、葫芦6幅图案,从侧面反映了茶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六大茶山的文化繁荣。
图:勐腊十字街村
茶马古道。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为扩大六大茶山与内陆的交流联系,解决运送贡茶和商品茶的道路困难问题,普洱府、思茅厅、倚邦、易武土司署、各茶庄、官、申、士、庶,共同集资合力修建了从易武经麻黑、漫撒、倚邦、勐旺、思茅至普洱宽2米、长240余公里的青石板茶马古道。如今,易武村十字街保留有青石板茶马古道六段,总长680.8米,许多青石板都被踩得很光滑、留下了马帮和祖先们深深的脚印。
“七子饼”茶。古称“七子圆”茶,是云南传统普洱茶的标志性产品,它主要原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澜沧江以东的古六大茶山易武(漫撒)、倚邦、攸乐、蛮砖、革登、莽枝和勐海古茶区,早期以易武等古六大茶山为最多。易武村十字街至今还保留着“七子饼”普洱茶文化传承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