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DNA的较量已经开始,是自然规律还是人类的冒险不得而知

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除了DNA以外,有第二条基因用于传承,这个存在于人身体以外的非生物遗传载体就是文化。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力水平,在人类的生物DNA差别很小的情况下,为什么出现各种族之间先进和落后的巨大的差距,都是源于文化基因。

文化是人类对内部和外部世界认知的总和。

认知程度不同,就有了在相同的自然资源条件下,不同的文化生出不同的社会形态和不同水平的生产力的巨大差别。由此我们发现文化于人类的关键作用。

在人类文明进入信息化时代,人类有着过分依赖文化的趋势。

比如人类现在已经开始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生物性状,这是人类利用外在遗传手段打破内外遗传的稳定的第一步。

生物性状是经过亿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与环境丝丝相扣,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宏观环境的变化带动着生物DNA的改变,本身这种机制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之一。

而人类从诞生至今,不过百万年的时间,相比地球46亿年的年龄,就像一道闪电,而就是这一道闪电,却划亮了整个宇宙。人类文化诞生的时间更短,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几千年,而正是文字的发明才使得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有积累的可能。随之而来的纸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大面积传播知识,让人类认知世界由个别走向集体协作认知,认知能力巨幅提高。到了信息时代,数字化使得传播速度飞跃式提高,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人类认知能力产生本质改变。

在物质条件相同的环境下,人类这个种群与其他动植物拉开了差距,逐步成为地球的主宰物种。而这一切,毫不夸张地说,全部依赖于文化这个第二条基因的作用,人类已经离不开文化,并且过分依赖文化。

基因的“自信”表现为显性,遵循一定的生物学规律,而文化的“自信”由于缺乏长周期的考验,往往是盲目的。今天,我们在用基因编辑去改变物种的性状,这种改变是否符合宇宙规律,如果是加速了进化的步伐,可能是好事,如果改动的结果,在短期内有利于人类,长期违背自然规律,那么对于人类将会极为不利。所以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宏观的模型,对每一项基因编辑做出长周期的评估,可以讲短期有利的基因变化,在某个时段再进行编辑,变为长期有利。

另一个隐患是,经过几十亿年自然选择的DNA,随着自然的变迁而改变,从整体来看,每个个体都是与自然相符的。而文化存在的时间很短,文化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人类社会内部循环,用于人类自身的淘汰和发展,而这部分并没有经过自然的选择,或者说这部分自然选择的周期不够长,而正是这部分文化,却对人类起着方向性的作用,很多民族的淘汰就是因为这部分文化不适应社会潮流。

有人构建过一个模型用来描述人类的出现,如果将地球的46亿年时间缩为一年,人类出现在12月31日23点30分,23点59分才出现了人类文明。自然用了一年时间编好的程序,我们却要在最后一秒钟改变它,是不是有些风险呢。当然,人类不走寻常路,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也许这种改变就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自然的发展就应该在这个时刻用第二条基因改变第一条基因,使得基因的突变多了一个机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