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采中选“优质产品”合作机会,代理商朋友请把握住!!

国采从第一批推进到第五批有218个产品,能有不错的市场预期、有政策、有体量的产品第一批有几个,第2批--第4批不多,第5批是真心不少,每个省份可以操作的产品去掉自营的至少有15个产品。

第五批比较有优势(政策、体量、时机等)的一些产品举例:

以上品种请自动过滤掉过低或者自营企业。

代理商的日子这几年比较难过,大部分企业也不好过,能在国采中“过关斩将、杀出重围”给产品一个不错的市场时机,对于企业来说选择优质合作伙伴,对于代理商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但是,很多代理商朋友们似乎热情有余,准备不足

机会难得

1、国采+省/联盟带量+价格联动+红黄绿:国采要有490的数量预期,省/联盟带量采2020年平均20+,2021年省/联盟平均40+,广东大联盟200+,这种数量级的累积,越来越严格的价格“突击”死角,使大部分产品都难有“常规政策”。

各种概念的带量采不管是过评的国采,非过评的省/联盟这是不可阻挡,这是一个“时间段”的大趋势。要看到已经完成的产品,同时,还要看到同类产品未来的“命运”。

在众多的“带量采”趋势下,能有“优质合作机会”的产品,越来越少,可是市场依旧在,代理商也没见少。

眼前的是不是机会,不光要看当下,还要看到未来的趋势;只看当下的,请自动略过!!!

2、老药新做的时间性:不可否认的是,老药新做(经典回归)能带来不少机会,不过除了能进入“短缺药”其他产品市场机会都具有“临时性”。

这种“临时性”可长可短,基本上都是本着有一天算一天的想法;并且,这些产品很难成为市场的主流。

虽然,相比较创新来讲,这种类型的产品成本低,“可控性”高,不过,可操作性的产品越来越少了,并且,有些产品玩着玩着就玩崩了。

老药新做从化药玩到中成药,从90年代的玩到80年代,现在又开始挖掘70年、60年代的,再挖下去李时珍的“棺材板”都要盖不住了。

3、创新的不可及性:头部企业+创新型企业大部分产品都选择自营模式为主,创新性产品从代理的角度,可获得性会越来越低,毕竟,创新不是你想做,想做就能做。

就目前而言,化药类别的创新性产品有代理属性的产品不多了,每年批出来的不管是二类、三类很少有企业去做代理模式,有的话也是终端合作模式。

创新本身就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概率低,一旦有一个优质赛道在资本方的加持下很快就会变成“红海”。

从剂型、复方、给药途径、加装置等等,层出不穷的“七十二变”也几乎与小企业无缘。

4、中成药的难度性:中成药无数的批文都被翻出来,换一个漂亮的包装、圈一堆广泛的适应症,列举一大堆符合市场的优势条件,能翻出浪花来的还真不多,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理想国”里。

效果没有不牛X的,适应症没有不广泛的,生产企业没有不少数的,市场前景没有不乐观的,政策没有不支持的,中医理论没有不充分的。

而,残酷的市场业绩说明了一切,7万个批文中脱颖而出者也凤毛麟角耳!!!

综上所述,国采中标的“优质合作标的”绝对是好机会,不可错过。

代理商百态

就是因为第五批可“优质合作”的产品数量还可以,市场又如吃了一大把“wei哥”,让一种代理商朋友们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下面就聊聊代理商朋友们的“百态”。

1、老虎型(有实力懂市场有宏观):这类代理商往往在某一个领域(治疗)成为了一个市场的“头部经销商”,手里握着很多产品,大产品也不在少数,是那种很多代理制企业希望合作的目标之一。

有着丰富的经验、很强的事务能力、有直营队伍也有分销网络、懂市场的大趋势、会判断产品的“生命力+市场力”。

对于产品的品类有深刻的理解,对终端的合理用药、DRG、用药指南、产品特性都会考虑到其中来,而不单单的谈我大爷是谁谁谁,我认识谁谁谁,多少多少空间。

敢于出手,敢于开价,懂得在国采机会下,把握住“优质合作产品”可以带来的“附加值”,这不光光是利润的问题,而是可带来一系列的市场资源,以及在一个领域成霸主的机会,等等等等。

数据准备充分,资金准备充分,市场准备充分,诚意满满,有理有据有节!!!

2、黑熊型:这类代理商有一定的实力或有很强的实力,但是,活在过去的认知,还没有从“舒适圈”走出来,躺在历史的“金山上”俯瞰“人间大地”。

大脑中始终围绕4倍空间,5倍空间,你和他谈三倍空间,就有一种“皇帝要退朝”的架势,神情中流露出就这点空间你还敢和我来谈生意?你不知道老子非四倍大品种不做?非过亿品种不接?

你和他谈大趋势、国家政策、终端用药、产品特点、同类格局,他就一句话---高空间可以干倒一切

厂家刚要说国采是什么情况,他就和你说--我知道,国谈产品我也接了不少,空间也不错,然后,终端并不像你想象那样,高倍数的都不理想,你这,,,不行啊。

要钱有钱,要人也有些人,只是没有办法在一个频道上谈,有些事一定要经历过、深入过、体验过,吃过亏才能“三观一致”。

典型的“冬眠期”太长,有些老虎型的都已经占地盘,从市场大趋势角度来说他还没有醒来。

3、摸鱼型:这种类型的代理商朋友也有一些,本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万一遇到个雏,对市场不了解的,一顿狂轰滥炸,把小小经理说的五迷三道,眼神中透漏出对大佬的崇拜之情,那基本上就成功了。

对一个产品缺少宏观的认知,对市场缺乏深度的理解,反正说什么大家也都能对得上,谈产品能在某个市做多大--他说很大,不少;谈新形势下的合理用药、DRG、产品特性、同类对比--他说,谁谁家的挂的不错,卖的不错。

这类代理商朋友对市场懂一些,对产品懂一些,对趋势懂一些。

但是,从心里上、准备上没有充分的重视。

4、孔雀型:这种类型的代理商朋友也有一些,只要是“羽毛”就要拿出来展示,不管是2000年的还是2011年的。

江湖中的大佬每一个人都有着辉煌的历史,在医药这个大江湖里,多少神药、大品种起起伏伏,神药的厂家也多,大品种的厂家也多,说起过往能起死回生,让房间刹那“蓬荜生辉”。

现在这个市场信息基本都是透明的,存在着部分信息不对称,不存在信息问不到的事,老虎从来不会有人把他说成是猎犬,雄鹰从来不会误认为是乳鸽。

漂亮的背后是真正的实力,而不是历史。

5、野狼型:这类代理商一般拿部分区域,或者拿一部分终端,跟得紧、咬的死,有诚意,在区域内有实力,具有省级代理的视野。

毕竟,大部分代理商都是区域型代理,省代级别也分,年度十亿规模以上的一档,年度3亿以上规模的一档,如果,总体规模不过亿的省代,那就是叫叫的总代。

但是在1亿规模的省代概念的代理商中,新生代(90后和部分80后)绝对有干劲,那是对医药江湖的一种向往,那是对财富自由的一种渴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在选择代理的时候,更喜欢和新生代多谈谈的一个原因。

“带量采”下微利时代已经到来好几年,如果可以精准一些应该是从2019年开始,500大目录还有多少可以剩下?广东大联盟机制下(剂型、规格合并)B组还有多少生存空间?国采下还有多少有参比的有高政策?无参比不过评的还有多少生命时间?

市场还是那个市场,产品还是那个产品,但是,机会不再是那个机会。

就上面列举的的那些产品,尤其是三年期的,哪怕是政策不再有30+,但,依然是很好的标的、很好的机会、很好的选择。

给大家看一些数据吧,毕竟,风云药谈一直以来都是以数服人!

数据1:符合第六批的产品(截止7.4日)

(信息来源:NMPA  Insight  风云药谈整理)

数据2:符合第六批/第七批的产品

(信息来源:NMPA  Insight  风云药谈整理)

就抗生素来讲,已经很快满三家的产品已经在下面

(信息来源:NMPA  Insight  风云药谈整理)

磷霉素钠、苯唑西林,美唑西林、等等已经在快速崛起,头孢米诺、头孢噻肟等市场都在快速反应,但,又有几个可以幸免?虽然,不在第五批,但是,第六批、第七批依然会在。

量大了以后地方、联盟带量采依然会在,“不破局者--后来者依然存在”。

对于代理一个产品,尤其在现阶段,一个产品(非独家)能覆盖到终端40%+的那都是神仙级的人物。

但是,对于国采产品而言,就算是有50%的报量(免开发),有30%的新开就是极限;一些专科性的产品/科室性强的产品基本会有70%--90%以上的报量(免开发),要做的无非是个增量;量量比较哪一个更容易一些?

可以混淆理解的是国采的政策假如10%,相当于常规的20%;国采的政策假如20%,相当于常规的35--40%;

抛砖引玉,仁者见仁智者将至,企业有企业的选择,代理有代理的选择,各有各的活法,没有对错,只有合不合适。

还是那句话,活下去才有比较谁活的机会。

最后,算是福利赠送吧,对于大部分中选产品而言,中选时间再加一倍的逻辑预计要有,尤其是参标的时候是6家以上的产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