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核裂变”,还是“核聚变”,我都是“原子核”中一颗幸运的粒子……

【随笔】  难分难舍“核粒子”

今天,是中国核工业创建65周年纪念日。作为一位有着二十多年工龄的核工业老员工,我该写点什么,也算是献礼之作吧。

25年前,我大学毕业,体重只有125斤,两个大颧骨支撑起严肃有余、福气不足的小脸。没有任何社会经验,母校从武汉发出的一辆满载毕业生的大客车,一下就拉到了宜昌。

那一年的7月1日,我正式踏入了核工业的大门,从此注定了我的核工业情缘。

那时,我们的上级单位还叫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就是原来的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正部级单位。而我在湖北宜昌参加工作,只能算是基层单位的员工,距离北京三里河的总部很遥远、很遥远,如同我仰望夜晚的星空一样。

我很早就调到企业办公室工作,能阅读到下发的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红头文件,以及每周一期的《中国核工业报》,感受自身企业之外的核工业文化。后来,我还在这家报纸上发表过新闻和散文,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情。

幸运的是,我还被单位选派到苏州医学院外语培训部,学习了半年的外语听说读写。那时大部分同学,来自天南海北的核工业企事业单位,至今还有来往。后来,还建了一个微信群,取了一个令人仰慕的名字,叫作“留苏同学群”。注意,这里的“苏”指苏州,而不是苏联呀。

然而,好景不长。中国加入WTO之前,1999年7月1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内部有人戏称,前者叫“大集团”。后者叫“小集团”或者“土集团”。

说实话,在我国的军工企业保军转民之后,处在产业链下游的几家核工业建设单位,随时都有可能被属地化管理,甚至有被破产关闭的危险。

那时,不少国有单位生产经营不善,不少同事被迫下岗待岗。年轻人纷纷离职,另谋生路。老职工就尽可能提前办退休手续,谁也想不到,为国防事业奉献了大半生,晚景如此凄凄惨惨……

好在我有文学梦,不至于那么消极。刚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我就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散文。随后,又陆续在多家地方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

那时最有分量的是,纪念建国50周年的诗歌征文《中华颂歌》,还荣获了一千元奖金,相当于我那时两三个月的工资。

2000年前后,两位著名作家当介绍人,我加入了宜昌市作家协会。我本来也想闯出一条文学创作之路来。但是,底气不足,我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想不到,2016年以来,我又重拾旧梦,先后结集出版了三本乡土散文集,并加入了中国电力作协等,这是后话了。

湖北人,尤其是黄冈人,大概生性是不会甘于平淡的。为了提升学历,很早我想到了报考研究生。羞于启齿的是,大学机械专业毕业的我,没有胆量去报考相关专业的硕士。走投无路之际,我想到了跨专业报考,为什么不试一烙铁呢?

犹记当年,面对《杭州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我翻来覆去,只盯上了新闻学专业,也许还算简单一些吧。一位老同事后来告诉我,从来没有学过新闻,还能考上研究生?我们只当你是闹着玩的。

好在我本人不是闹着玩的,咬牙坚持考下去!我先后报考过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大学,每一门要考的科目,我至少要阅读三本不同大学的教材,这叫下笨功夫,抓紧补课呀。最终,我幸运地被广西大学录取,带着户口和人事档案飞到了南宁,脱产读书。

回炉读书三年,南宁气候宜人,冬天也不冷,所以就不能叫“寒窗苦读”了。特别是,新闻学是我喜欢和向往的专业,更是“乐读”了,哪里有被逼无奈的“苦”呢?随之而来的,我发表了新闻专业论文,完成了党报副刊研究的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前夕,北京的一家核工业单位愿意录用我。但是,我主动放弃了,选择到武汉的一所二本高校教新闻和广告,以便有时间报考新闻学博士。

须知,我的硕士同学当年就有两位优秀者,分别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和武汉大学博士生,成为引领我们人生理想的“灯塔”。

在武汉高校工作的四年时间,没有太多值得记忆的。只记得年年报考博士,埋头读了不少好书,媒介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新闻学等等。

我先后报考了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最终也是被后者幸运地录取,还是带着户口和档案,洒脱地来到首都北京,脱产读书三年。

中国传媒大学是新闻传媒界的名校,导师给了我一辈子的治学方法和学术资源。可是,我并没有沿着学术路径走下去,这无疑是我愧对恩师的,更是对不起国家培养的。

中传毕业前夕,是回到高校教书?还是到人民网从事研究?正当我举棋不定的时候,核工业的老领导和老同事,纷纷向我发出热情的邀请。于是,我就顺理成章地来到了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2号的核建大厦工作。

2018年1月,从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分开的两家兄弟企业,中核集团和中核建设集团在独立运作18年之后,又合二为一,成为“新中核”了。

这些年来,我成了中国核工业分分合合的见证者之一。无论是“核裂变”,还是“核聚变”,我都是“原子核”中的一个微小的粒子,一个幸运的粒子。

一路走来,有苦有乐,我深深体会到:核工业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已经与之难分难舍了。

(配图均为书法家李建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