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吃了个大亏

事情是这样的,年初的时候有和喵粉们说过,我跟刘丞打算今年买房。

早先的时候,我对于“名下有房产”是没有执念的。因为创业充满不确定性,可能随时需要用钱;所以相比于固定资产,更灵活的存款和基金对我来说更有安全感。尽管早都具备了购房的资金条件,但至今都还没买房。

但是2021年年初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毕业四年搬家六次,我决定买个自己的小窝了(戳蓝字回顾)。前房东年前把房子卖掉了,导致我们大年初六搬家。

我这才开始想要买一套自己的房子。

中间经历了很多纠结,诸如一开始想买新房,后来又想买二手房;一开始想要买当前的居住城市,当刚需房;后来又觉得杭州、深圳涨幅更好,用到学区少说也是8-9年之后的事了,不如先买在杭州(我杭州社保交满三年了,落户在深圳)。

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我们所在城市因为新房限价,一手房比二手房每平米便宜小一万;今年新开了一个楼盘,我们自身条件恰好满足一些政策倾斜,参与摇号的话,可以更大概率中签。

但由于我一心想要在杭州买房,所以这个“买到立即赚到”的楼盘我压根没关注。

最近终于把买房这件事提上日程了。按照我“凡事皆规划”的性格,先去上了买房课,然后又分别请了两个房地产投资的专业顾问,让他们帮我规划该买什么房。

在评估了我跟刘丞当前的预算、购房资格、可贷款情况之后,两个顾问一致认为,现在的最优解就是去买那个我没关注的、“买到即赚到”的本地楼盘。

但悲伤的是,就在几天前,提交材料进行摇号的时间刚刚截止。

我们错过了。

接下来,我的内心经历了一场惊涛骇浪。

人都是厌恶损失的。多赚一百块你可能没多大感觉;但要是丢了一百块,你可能会念念不忘好几天。

何况这并不是几百、几千,而是一笔巨款。因为有更大概率中签,这件事在我看来,就是我们在几天之内损失了这笔巨款。

我开始埋怨刘丞为啥不告诉我这个楼盘开盘交资料的信息,刘丞说他以为我们俩首付不够(其实是够的);我又懊恼自己,这么重要的事为啥不上心,非要等他传递二手消息。但归根到底,是我眼里只想在杭州买房,压根没有关注过这件事。

最后我平静下来了。

这也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心外无物。

为什么平静下来了呢?

其实认真追究,即使买到了这套房价倒挂的新房,也并不是我投资收益最优的解法。截至去年7月,我的杭州社保就已经交满两年了。并且,早在2019年年底,我就已经存够了首付。如果说“通过买房实现收益最大化”的方式,应该是去年的今天,去杭州买一套房,刚好买在大涨前夜,一年收益超过50%(加杠杆之后的收益,不是总价涨幅)。

但我当时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并不是没有“早知道房价会涨”,其实我已经“早知道”了。只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比投资回报率更重要的是,流动资金带给我内心的安全感。

那时候,我常说的话是“完了完了,这个月又要睡桥洞了”。

那时候,每个月一到1号,我就会把上月结余归入存款,然后开始“一毛不拔”模式,一分钱不花;直到我收到当月第一笔现金流才会开始花钱。

那时候,我已经学了3年理财,早就知道用房贷做杠杆,撬动更大资产的涨幅是一笔划算的投资;可是,尽管理性知道这样是划算的,但内心接受不了负债带来的焦虑感。

那时候,我对自己的能力还没今天这样自信,担心现金流随时断供。

即使“早知道”在当下有一个“买入立赚年化50%”的机会,我也不愿意牺牲自己当下的安全感,承担种种焦虑,去换取未来的收益(当时还仅仅是机会,并不是确定性收益,50%是一年后的今天看到的)。

所以,人生没有早知道,早知道也做不到。

我在过去做的决定,已经是那个时刻的自己,能做出的最好的决定了。

因此,我不应当用今天的心智去评判当时做的决定。

有的时候碰到生活中很优秀的朋友,难免有一瞬间会产生想要“对比一下”的想法。

比如我有个朋友做成人线上教育的,起步比我还晚,规模比我自己的教培业务线多两个数量级。如果当年我做了他做过的事,我能做到和他一样吗?

仔细想想,那个时候的我做不到的。仅仅是我知道的,我这个朋友经历过三次网暴、无数次被拒绝、合伙人分裂、客户拖款,这些是2年前的我能够承受的吗?那时候的我做不到,所以我无法强求自己达到和他一样的成就。

我的另一个朋友,跟我同时期开始做自媒体。10万关注以内的时候,我们俩涨粉、阅读量这些数据几乎同步,也因此成了很好的朋友。后来我去折腾自己的创业公司了,做 To B 客户的品牌营销,带团队、做项目;她依然专注在自媒体领域,还是自己一个人,自媒体这块比我做的厉害很多。我能够在2年前放弃大客户,坚持做个人博主吗?我能够像她一样勤奋地每天看书、每周2-3更吗?

我认为我做不到,不只是过去,今天我也做不到。因为我的理想就是做大公司,我们选择了不一样的路径,每个人在自己的路上做的出色就好,所以我没办法在这个维度跟她比较。

有的时候看到同行的创业者发展规模比我们快,我的合伙人偶尔也会感慨,“要是去年和前年我们早早去拓展新业务就好了。”实际上,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要“居安思危”吗?不知道要在一个业务盛极时期去找新的增长曲线吗?

我们知道的。只是,我们有更大的卡点,所以没去行动。哪怕是在去年,我也会时常会陷入虚无主义,被“人生无意义”困扰。当一个人觉得“人生无意义”的时候,活着都很不错了,“事业做大做强”根本就是空中楼阁。

我并不是那种一开始就心怀憧憬、用激情点燃整个团队的创业者。只是因为自己恰好在“不那么丧”的时期做了一些有价值的事情,现在才算有点结果。

直到今年,我才开始打心底里认为,“生而为人”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活着”变得有意义了,才会去追求使命,追求身心灵的富足安宁,追求更高的事业目标。

所以,真的,我们目前的情况,就已经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了。

前面说的那些是“没做到”。当然了,我也有一些自己认为无比正确的决定。

比如说,哪怕是在月薪只有3000的毕业第一年,依然把不小的开销用来买纸质书和网课。并且在毕业之后5年的时间里,坚持把每年超过50%的支出用来投资自己的大脑

比如说,公司刚刚开起来还没营收的时候,就先把财、税、法相关配好,避免后期因为自己不懂,规模做大之后踩到红线。

比如说,习惯风控先行。重疾险防病,年金险养老,防止自己遇到啥意外让刘丞和我爸妈一夜返贫,我都早早配齐了。

比如说,虽然还没买房,该交的社保先交上,户口也迁移好。提前布局,以免资金到位了名额又没有。

比如说,一个业务刚刚萌芽,先把商标注册起来;公众号插图都来自付费版权图库。知识产权要重视,避免日后纠纷。

比如说,打算2年之后要娃,那就从去年开始按时体检、好好锻炼身体、调理饮食、规律作息。

比如说,想要把公司做大做强但自己能力不足,那就先去读个MBA,系统学习商业的知识。

这已经是我这颗脑瓜能想到的所有我应该“早知道”和“提前做”的事了。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不应当再去责怪自己“没有做更多”。

老读者们应该有发现,我今年特别特别重视“内心的力量”,反而对于技能、方法论没有那么执着了。因为我意识到,成长到当前这个阶段,限制自己的并不是外界——不是没钱、不是竞争对手、也不是没有好老师,而是自己。

只有自己的内心限制了自己。

因为内心没有金钱安全感,所以错过了杭州买房年化50%的机会。

因为玻璃心、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没有坚定地做大培训业务线。

因为总是被虚无主义困扰,所以不敢建立线下团队,怕我产生负能量的时候,整个团队都会被影响到;因此公司没办法做得规模更大。

这些卡住我的地方,都不是能力或者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内心的问题。

以前的我认为,“一个人能赚多少钱,是由他的认知决定的”。

但是现在,我的重要性顺序排序是:心智>认知>能力。

只有内心坚定了,认知接受的事,行动才能去实现,才会产生结果。

不然的话,理性(认知)跟感性(内心)打架,理性大概率是不会打赢的。就像我理性知道大城市核心地段的好房产投资属性好,但因为内心安全感不足,还是会选择放弃投资机会守住安全感。

所以我今年,又是学“心学”,又是读《金刚经》,还接触正念、禅修这一类的事物,都是为了提升内心的力量。

另外,想跟大家说的是,你的今天是由10年前的自己决定的,已经成了事实,改变不了了。如果有什么遗憾,那就 let it go 吧。

但是,你今天的行为,会决定10年后的自己。

什么杭州的房,错过的“买到即赚到”楼盘,都让它们过去吧。我要按照自己现在手里的资金体量,去找当下这个时点相对的价值洼地,重新规划投资。

我们都还年轻。都还在扎根的年纪,不要老想着现在就收获。

秋天还没到呐。

所以我接下来,会空杯、空杯、再空杯,重新做回“小学生”。跟着丁老师好好学心学;跟着北大的老师、跟着创业的同学好好学商业。可能会踩不少坑,可能会奔波、吃苦、犯错,但我都接受。

我现在只想好好过当下,以现在的这个时点所做的一切,赢得10年后一个更好的未来。

诸君共勉。

帮喵点个“在看”,可以动动小手让更多人看到喵~感恩~
我们下周四14:00见~
如果想围观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话想和喵说,可以加这个微信号哦(如果加过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复加啦)~

我的这些文章也值得你读一读

01 | 分享两种让我受益的生活态度

02 | 北大录取通知书到啦!分享过去一年,MBA带给我的收获~

03 | 为了“读书”这件事,我请了一个月教练

04 | 分享一些迷茫期的感悟

05 | 如何更高维度地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