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影血路!永乐大典(下)。…

题记:本文是故事兔子在交流群内为大家讲述《大明帝国》系列故事中的节选内容,由交流群的热心群友辛苦整理,未经故事兔子本人审阅。

大家,日安。今天晚上我们继续《大明帝国之永乐雄风》的第十五集,也是《永乐大典》特辑的最后一集。这一集基本上把《永乐大典》该讲的东西应该都要讲完了。那么,上一集我们讲到了《永乐大典》的修撰以及存放,以及它具体是什么样子,包括大典的内容,等等等等。上集里面也提到大典里面不光是有字,还有各种各样的插画,实际上整个为《永乐大典》而服务的人在明朝加起来是不计其数的。因为除了那2000多人的专业编撰队伍之外,配合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个根本无法统计了。关于《永乐大典》的保存,正好昨天我去了一趟皇史宬,我觉得皇史宬它的建筑形式非常能体现出当年明朝的时候,不管是永乐年间还是后世一直到迁都之后对《永乐大典》保存,或者说对档案保存的建筑形制和规制。

那么这个皇史宬实际上并不是永乐年间建的,但它的建筑形式,就是依据南京文渊阁当时专门用来储存《永乐大典》那个地方的形制而仿制建成的这么一个建筑。实际上皇史宬是嘉靖年间建的,但是最早建皇史宬还是为了储藏《永乐大典》。因为我们知道,当时有一个《永乐大典》的嘉靖抄本,等会儿我们讲到那,再具体说。嘉靖年间,嘉靖抄本《永乐大典》实际上储存的地点就在皇史宬。那么这个皇史宬现在还在,我们现在还能够看到。为什么要提到皇史宬这个地方?这个皇史宬是个什么地儿?其实这个皇史宬是我们明朝以及清朝,这两代的皇家档案馆。这个皇史宬又叫表章库,这个表是手表的表,这个章是奏章的章。那么这个皇史宬是在哪呢?就在天安门东边南十字大街的南口,离我家非常近。我走路基本上几分钟就能走到皇史宬,但是你从外面看你完全看不出来,这个地方是什么地儿?因为这个地方现在已经不让参观了。以前还可以让老百姓参观,那么现在不让参观了。

为什么说他这个形制能反映出当年南京文渊阁时专门存《永乐大典》仓库的形制呢?因为皇史宬实际上就是从南京当年存《永乐大典》的地方学习过来的。皇史宬这个建筑为全石浇筑而成,就是没有用任何一根木料,这在我们古代建筑史上是很少见的。尤其是这种大殿,而且它这个殿内大厅是无梁无柱。没有梁也没有柱,我们都说盖房子有房梁,有柱子,比如说我们去太和殿也好,故宫的三大殿也好,十三陵的祾恩殿也好,就有那种特别大特别大的楠木巨柱,但是皇史宬里面没有上面没有梁,下面没有柱。同时最神的是什么呢?皇史宬这个墙你知道有多厚吗?南北墙是六米厚,东西墙是三米厚。你想这玩意不就一碉堡吗?没有一根木头,全是石头堆出来的,南北墙是六米厚,东西墙是三米厚。它这个地面上是有将近一米五高的石台,那么这个石台上排列着一百五十多个,外包铜皮雕龙的樟木柜子。当然最早的时候也有紫檀,但后来换成樟木了,这个柜子就叫做金匮。皇史宬他整个建筑,不仅是设计非常漂亮,做工也十分精良,功能也是非常非常的齐全。这玩意既能防火、防潮、防虫、防霉,而且是冬暖夏凉,温度也是相对稳定,非常适合保存文献档案的。

那么明清两朝都是把皇史宬作为皇家档案馆。基本上全是石头建筑,包括你看有些抖拱啊!门帘啊!你看着像木头的,其实是它是石雕成木质的。那么皇史宬它里面的金匮,它实际上是包铜的,雕龙包铜的。就是这个檀木柜子,樟木柜子,里面存的就是皇家的圣训。然后历代皇帝的实录,比如太祖实录,圣祖实录等等。以及玉牒,这个玉牒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天潢玉牒,就是皇族的身份证明。这些玩意全部存在皇史宬,那么这个皇史宬实际上最早在嘉靖年间建它的时候,就说以金匮石室的形式建。我们说金匮石室的制度,从秦汉以来就有这个制度。外面是石头里面是金柜,实际上他并不是纯金的柜子。而是檀木或者樟木,包铜的柜子。那么这个皇史宬当时建造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仿制,当时南京文渊阁存放《永乐大典》的仓库。因为当时在南京的时候,朱棣为了存放《永乐大典》,就在南京文渊阁也是这样建的。那么这个皇史宬为什么要提这么一个地方?因为我们现在,我不可能让大家去南京再找文渊阁。因为整个南京故宫现在已经化为灰烬了,而这个北京故宫文渊阁基本上,里面什么玩意都没有。里所有的东西包括建筑形制,就已经是非常成熟了,因为文渊阁毁过好几次。但是唯独皇史宬依旧存在的,从明朝嘉靖年间建成,到现在这玩意从来没坏过。

就是源于它是全砖石结构,我们过去说盖房子一点木料都不用是不可能的事。但是皇史宬就是一座完完全全的石头宫殿,全部用砖石砌筑而成,没有用一根木料。而且它也是非常非常的漂亮。我为什么要提这个地方,是因为我们今天,还能够到皇史宬去看一下。但是你买票肯定是不行了,你现在除非你拿证件或者说,你想点办法混进去。也不是说混不进去,你要想办法,你要是有证件拿证件,然后进去参观参观。你要是没证件就想点招,耍点小聪明进去看一看。当然看门的保安也不是说那么不地道也分人,碰上那种不讲理的,他也不让你进去。那么我们现在说你把《永乐大典》,全摆里面前让你看看是不可能的。南京文渊阁也早都没了,北京文渊阁也就那么一个造型,也没什么看的。但真正你能看到最早最早储存《永乐大典》,这么一个地方,这里面金匮,都还在的这个地方。只有北京的皇史宬,这个地方我给大家说了,就在天安门东边,南十字大街南口。皇史宬地图上一搜就能搜到,但这个地方他不是景点。好像现在归故宫博物院和国家档案馆联合管的这个地。反正管辖挺乱的,所以有的时候你可以用点方法进去看。但以前是可以买票进去看,但后来隶属转换之后就不让老百姓进去了。就像刚才说的想进皇史宬,就是看各自本事了,他不是景点你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你能进去那是你的本事,你进不去那就在外面看看。

那么你来到了这个皇史宬,你进入到了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当年放嘉靖副本,就是《永乐大典》嘉靖副本的,这么一个地方。进去你所看到的这些柜子,就是当年,存放《永乐大典》的柜子。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曾经放过《永乐大典》的地方,那么还像刚才讲的今天我不可能说让大家,去哪看正版的《永乐大典》。因为绝大多数人你不可能去国家图书馆,就算到国博你顶多能看到一本,一面。因为是国宝本来也没有太多了,但是你到皇史宬里面能感受到,当年这么一部盛典盛世之大典。它的辉煌以及它曾经的灿烂和这种厚重的历史。但是只要你能进去,你就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穿越的感觉扑面而来。因为皇史宬这个建筑,他非常的幽静。虽然它可以说在北京市的最中心了,但是是一个非常幽静的地方。就没多少人,因为里面除了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就没有几个人。因为它里面没有什么游客,不像别的旅游景点什么的。基本上完全就是嘉靖年间建成之后,到现在就没有变过,包括那一百五十多个金柜。上面我也说了,这个地方是恒温恒湿,一个地方冬暖夏凉。所以那柜子你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至少是四五百年之前的文物流传下来的。

咱们接着讲,皇史宬这个地方实际上,也是我找了很多能和《永乐大典》关系非常近,能让大家更好的去感受那段历史,然后最后选定的这么一个地方。因为你像别的很多地方,虽然也和大典的本身有关系,但是毕竟不是那么眼见为实。不是那么感受深刻,那么皇史宬就是相对感受很深的一个地方。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档案馆,一个书库,这么一个地方。那么顺着皇史宬我们接着说,这个皇史宬它是放嘉靖副本的。那么这个也是我们要讲的问题,为什么《永乐大典》现在基本上都没了呢?大典实际上在永乐六年完全编成,那么完全编成之后,这个大典是存放于南京文渊阁的,当时只有这么一套。实际上是抄录的,因为当时印刷成本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只有一部抄录本,也就是永乐正本。也就是永乐六年完成的这一套,唯一的一套正本。那么到了后来,永乐十五年的时候皇帝朱棣迁都,迁到了北平,也就是北京,我们今天的北京市。那么迁都北京的时候,就一直到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的时候,《永乐大典》是被带到了大明朝新的首都北京。但实际上南京文渊阁,当时是有一套简略的临摹本的。

我们现在能查到的正史上,官方确定的《永乐大典》是有两套。一套是永乐正本,另一套是嘉靖抄本。然而,实际上还有第三套,但第三套实际上并不能称为一整套。因为当时我们知道当时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他是搞得南北两京制。那么可以说朱棣的深谋远虑,已经是预言,也不能说预言,朱棣看到了明朝灭亡的这么一个征兆。那么搞两套首都,两套班子就这么一个意思。 包括你看南京,当然有皇宫,南京也有六部,然后南京也有守备等等等等。就是说完全和北京一模一样的一套班子。等于说他是副班,只有正班完蛋的时候,那么副班就能够顶起来。那么帝国不至于毁灭,这是朱棣的一个高瞻远虑。这个我们具体后面再讲,我们讲到迁都时,这个要好好说道说道。包括后来不管是土木之变,就是土木堡之变,当时就曾经说要迁都南京,还是说后来明朝快灭亡的时候,当时崇祯皇帝打算让太子去南京城监国等等等等,实际上就已经体现出了,朱棣高超的这么一个的战略性预判。但是当时在迁都北京的时候,那么朱棣就提出要把《永乐大典》,全部带到新都去。《永乐大典》是我朝的圣典,那么这个东西必须我在哪儿,这玩意在哪儿,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但是当时南京留守的这些文官就说,说皇上您把大典带走,我们是完全尊旨的。但是能不能缓一缓,我们捡里面比较精彩的,一些比较好的书,我们做一个抄录,就像我们以前上学时,记重点记笔记一样。我们挑一些重点的书,然后把它记下来。就抄录下来,虽然抄录不全,我们把一些精华的大典,抄一个副本留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

朱棣无所谓,那是你们的事,只要你们不嫌麻烦,反正我不给你出这个冤枉钱。当时南京的一些留守的文官,在大典北迁之前,就组织了这么一批人,但是组织的这些人肯定没有说像朱棣修大典的时候,又是最好的纸,又是最好的墨,然后又是所有字写的最好的人,他们顶多就是找这个翰林院的一些学生啊,或者说一些书童啊,或者说一些仆役啊,就是说临时招募的,凑一个草台班子,可能凑个百八十号人。咱们抄一小部分,捡精华的抄,然后咱们这儿留个底。是这个意思,那么他们所用的纸墨,包括大典蒙的这个绢,这个生纱,完全和正本《永乐大典》是没法比的。你好比正本的《永乐大典》,它纸是非常硬的,我们之前讲过。而且正本的《永乐大典》它装帧是非常漂亮的,也是非常大。但是这个南京留守的官员,就说给我留点东西,留点资料吗?你看好不容易修出来,但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因为这边皇帝要迁都,大典规定了你什么时候,给我运到北京来。所以只能临时找这么百八十号人去抄。那么他们所用的这个笔,用的这个墨,用的这个纸张,然后以及它的精细度,是和正本的《永乐大典》是远远不能相比的。但是我们是要说但是它的内容,确实是从《永乐大典》里面抄录出来的内容。而且是最最精华的那么一批内容。

为什么能查到这样的信息?因为很多朋友可能会说,你说有第三套,凭什么有第三套?我给大家说在当时迁都的时候,在迁都之前的一年,当时我们可以查到,一些南京的纪要,当时明朝的一些公文。留下了一些纪要,包括当时一些大臣的传记。因为我们知道明史里面有传记的,然后个人里面,一些重点的人物有传记。在查《永乐大典》的资料的时候,我就查到,某一位负责保管或者属于礼部的一个官员,就提到过,说某年某月某日,多少人花了多少钱,用来抄书。那么他抄的是什么书呢?是集大典之精要,然后这个抄就是很短,也就几个月时间。那么几个月,而且只有百八十号人,他们肯定是抄不完整套的《永乐大典》的。而且这个当时是非常的急,因为马上大典要搬走。 那么从大臣的一些记录和当时的一些记官方录,其实就是那句话集大典之精要。也就是说这些人抄书,抄什么书呢?就是集大典之精要,就可以明白那大典是什么,大典在当年只有《永乐大典》啊!那别的玩意能称之为大典吗?所以集大典之精要,就是这几十号人,百八十号人,抄的一小部分《永乐大典》,然后留在了南京。那么今天我才能查到这句话,然后查到这些东西。对比之前朱棣下的圣旨,以及之后大典的北迁。我们才知道,原来《永乐大典》在当时,留下了一部分。但这个一部分是极其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可能就是百分之十都不到,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样子不到。

而且我前面也说了,它的用墨啊,以及它的精益程度是远远不如永乐正本的,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可能有个千八百本的《永乐大典》,然后就留在了南京文渊阁的东阁。做为当时的江南,因为江南南京是陪都,是副首都,江南也是文化兴盛之地,那么留下来的这些最精华的《永乐大典》的资料,就是作为当地文人,包括文官一些查阅学习的,这么一个参考资料。是这样的,因为《永乐大典》本身,类似于一个百科全书类的东西。那么这也就是我讲的第三部《永乐大典》,实际上它并不是完整的一部。只是《永乐大典》的精华,而且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而且质量什么的也不咋地。但它的内容,确实是《永乐大典》的内容。

咱们接着我们再讲一下永乐正本,和这个嘉靖抄本。那么永乐正本,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被放在了北京的文渊阁。那么放在了北京的文渊阁,一直到了嘉靖朝。大典在这之间也是经历过,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有虫蛀什么的,所以它后来有了皇史宬,所以在嘉靖年间他专门建了皇史宬,来存大典的抄本。那么大典在北京城的保存,实际上并不是非常非常好的。因为我从手中的一些当年《永乐大典》,就能看出来,正本《永乐大典》的保存并不是非常好。因为他有受潮的,也有虫蛀的,甚至还有揉压的情况都存在。 而且期间宫中还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宫变。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夺门之变等等,所以这个《永乐大典》中间正本,也是被搬来搬去。有磕的,也有散的。那么到了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就非常喜欢《永乐大典》。然后就决定重修《永乐大典》,实际上重录一本就是抄一本,就是在抄一套。那么抄这一套,一直到嘉靖皇帝驾崩的第二年,抄录的副本才完整的抄录出来。那么当时是说是,每人每天只抄三页,为了保证质量。那么这个重录的工作,整整用了六年的时间。一直到隆庆皇帝,就是到了隆庆元年的四月份,才完成了嘉靖副本的重录。

关于《永乐大典》正本,也就是永乐抄本,永乐抄本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它不在长陵里面。你不要看看什么胡说八道,郭沫若要挖长陵,要找《永乐大典》,不是这么回事。为什么呢?因为永乐大帝驾崩之后,历代皇帝都看过《永乐大典》,你要说全陪葬了,那后面的皇帝看的是什么玩意?在嘉靖年之前大典只有一部啊!所以永乐抄本,正本大典并没有陪葬于朱棣的长陵的。那它后来放在哪呢?它后来是放在文渊阁,但是放在文渊阁尴尬在什么地方呢?一直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正本是下落不明的。这个就很尴尬,因为谁也说不清它到底去哪里了?但是副本是可以有下落告诉大家的。 那么关于三部大典,加上南京文渊阁留的一小部分。三部大典包括大典原稿,如果加上大典原稿,应该一共有四部《永乐大典》。不像我们现在官方所说的只有两部,因为官方现在只认永乐正本和嘉靖副本。但实际上在永乐正本之前,还有一个《永乐大典》初稿。因为初稿他是要辑录的,初稿再之前,四部不够的话,他还有一部《文献集成》。就是《文献大成》,但是《文献大成》后来全部被加到《永乐大典》里面了,我们不单独算,那么实际上算下来,其实有四部:永乐初稿,永乐正本,嘉靖抄本以及江南抄本精华版。那么就这四部,那么我们分别讲下它们的下场。

正本下落不明的意思就是说,谁也不知道这玩意到底去哪了。因为你像包括后来明朝破宫的时候,整个皇宫都乱了,先是李自成,完了又是清廷,乱兵跑来跑去,可能也就毁掉了。而且文渊阁这个地方,我们现在去看一下故宫的导览图,看一下文渊阁在哪。那肯定是要么是抢了,要么是烧了,要么被人偷了。但你现在找也不好找,不过也没全毁,民间也留下来了,一小部分永乐正本。因为永乐正本的质量是远远高于嘉靖副本的,你要把永乐版的大典和嘉靖版的大典,拿出来一比那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所以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永乐正本并没有完全的丢完,毁完。也留下来了,但确实是非常少。 那我们我们现在今天,绝大多数时间能看到的,包括收藏在国博,或者是收藏在国家图书馆,以及海外各国掠走的,运走的这些《永乐大典》,包括在德国的,在日本的,在美国的,在英国的等等等等,这些《永乐大典》,实际上全部都是嘉靖副本。为什么嘉靖副本保存的那么好呢?就是在于我刚才给大家说的地方,永乐正本保存的地方是在北京的文渊阁,嘉靖副本保存的地方是在皇史宬。皇史宬这个地方我刚才给大家说了,这特么一个完全的砖石结构的碉堡,它不怕火,也不怕水。所以就算是天下大乱,放在这里东西,依旧是没有任何损失。

在清朝入主中原,夺得北京城之后,放在文渊阁的永乐正本,基本上都已经散佚殆尽了,但是在皇史宬的嘉靖抄本还是原原本本的在这。这里我也提一句嘉靖抄本,并没有去随葬嘉靖皇帝的陵墓,后来咱们好多搞勘探考古的那些,拿遥感卫星看了里面全是水。就是嘉靖皇帝地宫里面全是水,就以为说抄本毁掉,其实并没有。因为在清朝的时候,在《清史稿》里面是有明确记载的。那么《永乐大典》是传到清朝的,那么清朝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还能找到绝大多数的《永乐大典》,就是大部分的《永乐大典》,大典实际上还在,就在皇史宬里面放着。 一直到了乾隆年间,就是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然后才发现《永乐大典》缺了一小部分,当然了《永乐大典》缺的只有千八百本。因为它一共是一万多本,将近九千多册还在,就是缺了十分之一吧。但大多数还在,那么到了光绪年间,到了后来先是英法联军入北京,又是八国联军入北京。这之后《永乐大典》要么被抢走了,要么被烧掉了,要么被流落民间了。那么当时还有一个非常悲惨的情况,就是嘉靖抄本,就是在皇史宬里放的,天下大乱,洋兵进北京城,当时有小商小贩捡到遗落在地上的《永乐大典》,因为《永乐大典》书页是非常厚的,然后就把它撕掉,撕掉干什么呢?用来炸油条,然后沥油用。

那么再后来,《永乐大典》就因为战乱年代彻底的散佚了,彻底的就流散出去了。原来到乾隆年间的时候嘉靖抄本,还有九千多本!基本上都是全的,只缺了十分之一,可有的官啊,皇亲啊,贵族啊,可能今天谁借两本,明天谁借两本,但大部分都还在,但到了清末《永乐大典》是彻底的没了。整个它都散佚了。那么这个到了后来,我们现在,目前国家图书馆现存的《永乐大典》只有两百多本,那么整个中国大陆官方的《永乐大典》就不超过三百多本。也就三百本多一点吧!就是官方存的《永乐大典》,那么在国外的《永乐大典》基本上,有三四百本。那么差不多全部加起来,我们现在已知的就是官方的也好,国外的也好,各大图书馆和已经知道在私人手里面的《永乐大典》加起来,不到一千本。 那么实际上这个就是目前《永乐大典》存世的情况。当然了我再多说一句不该说的话,这个大典有些人拿了大典,他未必会满天下的嚷嚷。是这么一个意思,所以真正在一些世家,或者说私人手里面收集来的《永乐大典》,远远要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多了多,但是全部全部都加起来的话,也是不到原本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目前全世界所有存的《永乐大典》全部加起来,可能不到三千本,也就两千五六百本左右,就是全部加在一起。至于剩下来的,那些就全部都没了。

那么可能有朋友问了,你这个原稿呢?前面不是说有四部呢?那其他两部呢?这里面提一下在正统十四年,这个是有记录的。公元1449年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的原稿付之一炬。《永乐大典》的原稿全都没了,这是在正统十四年也就是那个当俘虏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南京文渊阁《永乐大典》原稿,就是最早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书。以及那两千多人抄的记录,最早的初稿是放在南京文渊阁的,结果皇宫大火,文渊阁失火了。所有《永乐大典》的资料全都烧完了。而我刚才提到的,第三部《永乐大典》,就是在迁都北京之前,当时南京礼部,留守文官抄录的,一些《永乐大典》精华版本。也随着正统十四年的大火,烧掉了一部分。那么还有一部分因为当时幸好,他们没有在文渊阁,那在哪呢?在南京贡院,在南京的翰林院,在包括在南京官办的学堂里面。一些教授,这个教授不是今天的教授,就是老师,就是上课的老师。他们手里面当时借阅没还的,可能借出去不少。那么这一部分《永乐大典》,实际上是没有完全被毁掉,但是也只有十分之一的其中三分之,或者甚至是八分之一吧!

因为精华版的《永乐大典》,它实际上已经不算是《永乐大典》了。但是它内容是《永乐大典》的内容,但是它太少了。原本的十分之一,一千四百册左右吧!这一次正统十四年的大火就烧掉了,将近一半还多。那么剩下的几百本,由于当时南京文渊阁重建工作,推诿扯皮一直搞不明白。那么就都流落到各个高官显贵手里面了,包括一些老师,一些教授,包括当时一些官员的手里面。就作为个人的藏书,当然他们不敢明目张胆的说,这个是《永乐大典》。就换个书皮,换个什么的,但内容还是那个内容?那么证据就在后来清朝的时候,江南的一些藏书楼。里面一些书,那么曾经就找出来过,内容是《永乐大典》的样子。因为可能你是把它书皮给换掉了,但它的一些内容,包括它的一些格式,虽然当时在迁都之前,抄录的是比较匆忙的,但他们毕竟对大典,还是有一种敬意在的,所以尽可能的是按照大典的,那种模式,那种排版去抄录。因为《永乐大典》的排版,它和别的书是不一样的,前面也大概提了一下。所以我们就从江南的一些藏书楼,留下来的一些古书里面。就看出来这玩意,就是当年《永乐大典》抄出来的那部分,就是第三版。就是南京当时抄的精华版,后来流到民间,流到私人手里,保存到今天。因为他的排版,他抄的顺序,包括他辑录的东西,完全是和其他书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才确认,当时大典精华版的这些书,还有遗留下来的这么一些。

那么最后呢,我们再顺便提一下《永乐大典》里边,各种毁三观的一些内容吧!当然这些内容实际上,原版我们是已经看不到了。因为历朝能看到《永乐大典》的,不是皇亲贵族,就是高官显贵,你才有资格接触到这玩意儿。我们古代人好在什么呢?他们经常会写个日记,写个笔记什么的,把自己干过什么事,有什么感觉记下了。所以你比如说《永乐大典》,元朝是重僧侣,妖僧吗?重佛教那么从元朝以后,道教在元朝被毁的差不多了。但是在编《永乐大典》,里面辑录了。元朝以前很多道教的一些典集,包括一些资料,一些毁三观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都是在《永乐大典》里面有体现的,那么看过这些毁三观的这些人,也是非常的懵的。那这里面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谁呢?嘉靖皇帝,为什么嘉靖皇帝如此痴迷于《永乐大典》?如此的,又是要抄副本,又是要建皇史宬,专门去存放《永乐大典》。我一个推测,因为嘉靖皇帝本身是非常崇信道教的,先是邵元节后来是陶仲文。包括用的那些首辅,什么严嵩这些写青词的,青词宰相,为什么他这么爱道教?为什么嘉靖皇帝他这么崇信道教?我一个推测就是他看过《永乐大典》,因为他首先非常爱这个《永乐大典》。因为爱他才要建皇史宬,他才要修这个嘉靖副本。那么他可能就看过里面关于《永乐大典》,里面关于元以前道教的一些描述。

那么在《永乐大典》集录的道教描述,因为它记载的都是非常早的道教。因为你像元以前,以及唐宋之前,历朝一些道教的典籍。因为这个典籍不可能光是什么太上老君什么乱七八糟的,有真人,有真事,有记录,有情况。所以很多时候就像我们看的修真小说一样,这些什么神神道道的啊!什么神仙呀?这是真的存在的,那是能练成的,所以说嘉靖皇帝才跟吃了药一样,打了鸡血一样。那么痴迷道教,因为他如果没看过这类东西,那人家傻呀!那么迷道教,迷到那个样子,当然后面我们讲到嘉靖朝争的时候,我们会再具体讲。那么嘉靖皇帝痴迷道教,已经痴迷到一定的地步了呢,那是九头牛都拉不回去的。皇袍都不穿了,就穿道士的服装,就带那个什么青叶冠。所以和《永乐大典》里面,这些神神怪怪的,这些记载。关于元以前道教的记载。他是绝对脱不了关系的,所以后来嘉靖皇帝又是这又是那的。那么再举一个例子,《永乐大典》关于上古的历史,或者一些事物的记载,是远远超乎我们今人的认知和想象的。因为我们说过原版《永乐大典》,我们都没看过。但是当时有一些高官,有这些人看过,这些人就有记载。从他们记载里面,我们就可以知道《永乐大典》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大概讲的可能是那些方面,那么就有一位明朝的高官,是谁我就不再说了,在一个个人的传记里面,就提到某年某月某日观大典,奉旨观大典。然后看到了,某一册之后,里面讲了什呢。就讲到了上古怎样怎样?然后有一句话就和我们今天龙管讲得很相像,就是观之三观尽毁矣。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就是说当时人看过以后已经觉得很毁三观。但是具体他没说,最尴尬的就是怎么具体毁三观的,你倒是说呀?但里面提到了,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关于上古的历史。可能就完全和大典里面记录的是两码事。

包括我们如果对明史,或者说对明朝文学研究非常深的一些朋友,你研究明朝小说文化也好,传记文化也好,文字文化也好,你查一些名人写的书或者一些资料,里面就有提到过一个朝代虞朝,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夏之前的朝代。那么这个东西就是源于辑录自《永乐大典》,后来又流出来的一个东西。因为前面说了,这是当年最精华的版本里面,流出来的一个东西。当年最精华的版本,是留在了江南,留在了南京,就是当年抄了不到十分之一的部分。这些书是给那些文人士子,给大家去学,大家去翻的,这样的话很多东西他自然而然就传播开来了。那么就有人就给他记了下来,所以就说《永乐大典》他的这个文化,是非常的博大精深的。把中国14世纪以前,所有的文化全部都装进这个《永乐大典》的里面。包括《永乐大典》里面所记载的科技,所记载的建筑,所记载的天文地理,以及星像、医卜、杂术等等。我上一次给大家看的那两页,《永乐大典》那个图。关于宫室以及皇室建筑的构造,你一看就能知道那完全是非常高明的一个东西。绝对不是说你小老百姓比划就能比划就能玩的,但是这很多事情已经失传了。包括我们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纪录片很多东西,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无法复原的,但是《《永乐大典》》里面都有,但可惜的是什么?这么一部浩大的巨作,我们今天也只能从他的之鳞片爪里面去追思永乐朝这么一个强盛而伟大的朝代。那么,固然《永乐大典》现在已经是消亡殆尽,但是它的光辉,它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地位,是永远无法去磨灭的,更是光耀我们这个民族,千秋万代的一个文化巨作,乃至于一个盛世的传承。

今天晚上呢,用了一个多小时时间讲了《大明帝国之永乐雄风》的第十五集,那么也是对《永乐大典》这一专题作了总结。里面我们讲了皇史宬,我们现在如果在北京的朋友,你可以去那个皇史宬看一看,但能不能进去看自己啊!那么再一个讲了几个大典的下场,下落以及意义。包括里面的一些东西,作为一个点题吧!但当然了,《永乐大典》,不是我们讲完这三节以后就不讲了,后面讲整个明史还有《永乐大典》的地方。因为我们说就像下西洋一样我们是按时间顺序的,我们讲到什么时间段,如果它还出现的话,我们接着再进行拓展,进行讲解。那么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