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 志愿先行 | 房山社区志愿者堪称“百科全书”


垃圾分类 志愿先行



4248吨!这是去年年底北京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与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相比增长12.7倍。与之对应的是需进入末端设施处理的其他生活垃圾大幅减少,日处理量同比下降近35%。北京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超过94%,参与率达74%。这意味着北京市通过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减量化的目标正在实现。


如何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
除了前期在社区粘贴垃圾分类的相关海报外
最快速有效让居民“分得对”的方法
就是志愿者值守在垃圾桶前进行指导
2万多名垃圾分类指导员“盯桶”;热心居民纷纷加入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氛围逐渐形成。同时,垃圾处理全链条体系建设加快,“桶”“车”“站”“楼”改造升级,全市建成分类驿站1324座,现有固定桶站达标率96%。
北京市执行的是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4种分类标准,虽然种类上比其他地区少,可真到扔垃圾时,不少居民可能还要面对“手里是什么垃圾”的灵魂拷问。
从2020年5月开始,在社区早晚扔垃圾的时间,陈翠经常要值守在垃圾桶旁,在居民扔垃圾前,帮忙再看一眼垃圾是否分类对了。在陈翠看来,要把垃圾分清楚也是门大学问。就拿吃剩的骨头来说,大棒骨和排骨就分属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
针对该社区年轻住户多的特点,陈翠周末会在工作室办起模拟厨房的培训,邀请社区的年轻夫妻参加。“厨房”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还摆上了瓜果蔬菜、柴米油盐。居民走进“厨房”,对食材一通加工,厨余垃圾来了。粽子皮、鸡蛋壳、大棒骨、鱼骨……好像成了一道道考题。分错了,场上场下哈哈一笑;分对了,大家鼓掌欢笑。
这样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运用情景教学的形式将知识融入,可以让居民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生活技能。陈翠说,连着办了几期模拟厨房,已经能明显感到居民垃圾分类越来越准确了。
实行垃圾分类
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关系节约使用资源
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
越来越多的房山青少年志愿者
积极加入到垃圾分类的队伍中


垃圾分类我先行
2020年,长阳镇多个社区开展了“垃圾分类—志愿引导我先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各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材料、引导居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再次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宣传和讲解、深入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等,使大家认识到只有控制垃圾源头,才能进行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建立更加绿色的生活环境。








垃圾分类精准投放






桶前值守,助力垃圾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