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命83: 涓涓之流汇聚成海

启明灯

(微信号:QIMING-DENG)

过即是私意。

△点击播放音频

【原文】

何谓半满?

《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01
我们再来看下一段。何谓半满。
上面一段搞清楚了吧,正中偏是正还是偏?正;偏中正是偏还是正啊?偏。
何为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经》上一句话,说这个善恶,这个能量要积累。说正能量通过积累,我就成就了;负能量也是积累,这负能量积累够了,这人也就完蛋了。所以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02
书曰:商罪贯盈。
“书”,《尚书》。我们一直没有介绍《尚书》是干嘛的一本书,先说这个“书”啥意思。
在古时候叫天子、叫王,就古时候这个圣人,圣人就是活明白的这些人,很多圣人是出来做王的,什么叫做王?就是领上百姓大家都幸福了,做这件事。所以古人就经常叫王啊、圣啊……就这些词,经常就会混的用,一会儿叫王,一会叫圣,比如说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啊这些,这都叫圣人,也叫王。
在古时候的这个王,他身边总是跟着两个人。一个人叫史官,这史官是干啥的?史官就这个人说话呀、做事呀,干嘛的,发生什么事他马上拿小本就记下来;还有一个人叫书官,书官是干啥的?就是这个王一发表言论,一说话就记下来。记事的叫史官,记话的叫书官。
那么到了孔子这个时候,他就把历代书官记载的这个资料汇编成册,就叫“尚书”。
在《尚书》上有这么一句话,叫“商罪贯盈”。“商”是说谁呢?是说商朝,商朝商纣王嘛,看过《封神演义》吧。“罪”是罪过;“贯”是穿起来;“盈”是满了。连起来这句话叫啥呢?说商朝几百年的江山怎么断送的?也是他那个罪过攒攒攒,负能量攒攒攒攒够了,几百年的江山就没有了,叫“商罪贯盈”,就讲了这么一句话。
所以本书上就有这么一句话,叫“如贮物于器”。说就好像把那个东西储存在器皿,储存在罐子里一样。
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这是关于“半满”的一种说法,就是你努力不努力,你努力你就攒出来,你勤奋你就攒出来了;你要不勤奋,那就老也攒不起来,就这么个意思。
那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勤奋,要多做功课啊,常常观照。就告诉我们这么一个话题,这是从行动上讲的。
03
昔有某氏女入寺。过去有一位女士,有一个小姑娘,在寺庙里面。
欲施而无财。这肯定是在寺庙里面很受感动,所以这一下子想贡献一下,支持一下公益事业,想捐钱啊,但是“欲施无财”,没钱。
止有钱二文。这一想,身上就两文钱,搁到今天身上只有仅有的两块钱,就这么一个场面。
但是仅有的两块钱也是捐而与之,也是毅然拿出来。
那么这个地方,咱们现在就能看得很明白。这个时候,这个女士做这件事情是纯良知的行为,知行合一的行为,中间没有犹豫,两文钱“啪”就拿出来了。
但是这个事情如果给一个恐惧感很强大的人,他会怎么样?拿出两块钱刚要捐,他想:我要不留上一块钱坐公交吧,我还得回去了吧。可能会想这些事情,但是她中间没有犹豫,完全跟着良知在行动,“啪”把两块钱捐掉了。
这个时候,主席者亲为忏悔。“主席者”就是寺庙里边的当家和尚,住持大和尚亲自出来给她主持了一场忏悔法事。“忏悔”是干嘛?“忏悔”这个字面上来看,就是帮她消业。做了一个法事帮她消业,帮她处理负能量。

04
及后入宫富贵。看到了,这是她良知带来的利益。
入富贵以后呢,携数千金入寺舍之。又带了好多钱回到寺庙里面去布施。
那么其实我们能看出来,这是一个逻辑行为,不是一个良知行为,这个区别非常大。但是她带了很多钱,逻辑告诉她:我应该回去了,应该怎么样。
捐了老多钱,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只派了个徒弟出来,给她做了一场法事。
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
说我以前就捐了两块钱,您亲自给我主持这个法事,现在我捐了这么多钱,您竟然派了个徒弟来打发我,什么意思啊?为什么呢?
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
你上次来的时候给的钱虽然少,但是施心甚真。什么叫“施心甚真”?感觉很清晰,感觉很强烈,你是知行合一跟着感觉在行动的。
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老和尚,如果我不亲自出来给你做这一场法事,都对不起你这个心。
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现在钱倒是多,可是你布施的那个感觉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
只是一个逻辑嘛,我们前面讲觉得应该怎么做,或者我们讲这个事情只是个行动而已,而行动本身无意义,所以这儿讲“令人代忏足矣。”
05
我们讲说行动本身无意义,那什么有意义?感觉有意义啊,良知有意义啊。
行动其实就跟个零似的,行动就是个零,有多少行动都是零。有没有听过那么一句话,就咱们前两天说来着,叫“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喊破喉咙,这行动厉害不厉害?厉害吧,但是等于零。因为啥?因为你前面叫“心散乱”,你感觉没有集中起来。
你知道感觉等于什么?感觉等于一,行动等于零。你要把这个公式搞清楚,你就知道前面放一个感觉,后面跟一串行动,这就是十、一百、一千、一万、一个亿……前面没有这个感觉,有多少行动都等于零。
此千金为半,二文为满也。这个地方你看这叫啥?这叫“千金为半,二文为满”。就是捐了那么多钱都不圆满,这两文钱就圆满了。
现在又赶上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做善的一个机会,请问你是捐千金还是捐二文?
其实和千金、二文没有任何关系,捐多少钱都行。愿意捐就捐,不愿意捐就不捐,但是听谁的?听良知的,听感觉的。

欢迎留言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