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现状还存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和决策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而且不会学习,严重缺乏自觉、自愿和主动性意识,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才能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目前,一方面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已不再太高(但必须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小学阶段就应该给学生打下这方面的基础。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体会数学在实践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因此,结合数学学科特点,特别是结合数学新课程标准开展自主学习的研究,对于探讨小学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自主学习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三个基本的本质特征。

自主性,即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它是学生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有独立行使、支配自己权利的意识及能力,自主性集中表现为自知、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等自我意识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

主动性,集中表现在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性活动中。人不是被动地适应和应付客观世界,而是积极自觉地行动。对学习而言,这种主动性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中,还表现在个体生活及其社会活动中,具体包括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兴趣广泛,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尊人、合群、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意味着突破、革新、进步,而不是重复、模仿。对学生而言,创造性的发展目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本身,要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地进行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自主的学习者,已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因此,教学一定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引导学生观察——看一看,动脑思考—想一想,动手操作——摆一摆,开展实验——做一做,合作交流——说一说归纳提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操作者,实现了教师角色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根本转变。切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教师在数学活动中的“角色”作用,摆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从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设问。

在课堂教学的起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最近发展区,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括之间联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样的,如:故事、操作、俗语、儿歌比赛,游戏等情境。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时,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电脑出示方格纸上的小房子图,在小房子图下四个不同点上有四只小蚂蚁,它们在给小房子搬家,电脑演示小房子图第一次向右平移六格。然后让学生猜想、验证、汇报交流四只小蚂蚁走的路是否一样多。接着又创设第二个情境:电脑隐去四只小蚂蚁,演示小房子第二次向左平移七格,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数一数这次小房子是怎样平移的。总之,创设的情境应有较强的指向性,应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教学材料。情境的创设,只有确实能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使学生感到需要问一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才算是成功的。

2、自主探索,分层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站在知识的岔路口,启发诱导学生自主探求,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已已有的旧知识自主探求,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完成,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探求水平,对数学学习有特长的学生,要引导其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对“学困生”扶一把,送一程,使其不掉队。

3、合作交流,总结概括。

在学生自主探求的基础上,展示、交流不同学习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学生探求思路和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探求的过程和成果,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展示,组织交流比较、讨论评判,引导学生对自己(或小组)的方法与结果进行反思与改进,促使全体参与,加深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梳理概括知识的能力,从而得到整体优化,教师不做仲裁者。

4、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通过让学生解决同类问题,教材里的“做一做”和“练一练”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期获得对数学学习的不同经历和体验。课尾拓展延伸的设计是多方面的,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读物,开展数学比赛,组织教学游戏或到校外进行调查、访问、测量等实践活动,都是促进认知延伸、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找规律一课时,在巩固拓展时,我让学生利用本节课知识为六一儿童

节表演服装设计有规律的图案,使孩子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认为,采用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体现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主动性、合作性、创新性和发展性,有利于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力,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