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为江湖,三人亦江湖

阅读第1147天
这本书暂告一段落。不是因为把它读懂了,而是粗略地翻阅了一遍。我相信,看过的书,有些在后面还会再见。
群体效应,当我捧起《乌合之众》的时候,便想到了许多。最开始的印象,也是最强烈的印象,就是群体的无意识行为替代有意识行为。
这句话有没有问题呢?我觉得应该是没有的。但是表面的意义看起来也许会有点不同。而且在心态方面首先需要调整下,毕竟,一旦去俯视所谓的群体,已经不再是那么清晰。
01
如果几个人在一起商量一件事情,那么这时候得出结果依靠的是什么?是学识还是经验?或者无与伦比的推理能力?也许是的。
不过,其中情感的影响总是会那么大。这类情感的影响我看到了三个方面:
首要一点,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同意而同意。看《万历十五年》的时候,我曾经谈到,朝堂之上不论对错,只论党争。
你是我这边的人,那么你提出的哪怕再无厘头,我也会支持;如果是政敌的,那么很合理,我也要下点眼药。毕竟,损人不利己这种事干一下,也无伤大雅。
这时候,群体去分析的时候,是完全抛弃理性的。难道那些人那么不懂事吗?没错,就是这么不懂事。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不懂事的时候,只是他们是在国家大事上。
其次,就是类似于律师和陪审团的角色。如果真的有陪审团这类角色,那么怎样的律师最容易获胜?我觉得应该是张伟这类,而不一定是诸葛大力。
为何?有两个原因,他的经常出糗,会让大家开心,所以也许会忘记被告的罪过;其次,他还能进行煽情,而且确实有时候会带动一些情绪。
所以,说到人的无意识行为,有时候不是不想,而是被引导另一边了。如果看着被告人是一个柔弱女子,我想陪审团的男士们也许还是于心不忍吧。
所以,高超的律师不在于逻辑多么缜密,而是在于带动情绪。只是有一个前提,有陪审团的衬托,因为独断的情况下,这里影响也许比较少。
其实高境界的销售,应该不是所谓的嘴皮子多么顺溜,那只能够到达一个瓶颈。销售,其实和前面律师一样,知道让对方交易的前提,就是看他要什么。
最后一类,和前面的相似,并且是发生在现代,那就是选民和候选人。对于选举,民主社会看起来特别优秀的一种制度,我一直觉得是很神奇。
可是,我又会发现一个很好玩的地方,那些被捧上去的总统,过不了多久,他们的支持率就会直线下降,甚至跌破“发行价”的感觉。为何会这样?
以我没有政治的头脑,有两个分析:
1. 人都是有期望值的,但是真正达到期望是很难的。很不幸,尤其在总统这份工作,表现得更为突出;
 
2. 总统选举,其实就是一场时间较长的真人秀巡演。候选人化好妆,准备好台词,说着一番他和幕后团队都不信的话。选民们听着高兴,投下选票,至于以后做不做,无足轻重。
之前的不说,2008年奥巴马的选举,许下的诸多诺言,任期还没结束,就已经把脸打得啪啪响。这种情况还能连任,除了能力,表演天赋和人心的把握,才是最天才!
02
不知道从何时起,兴起了一种认识:多数人的决策优于少数人的决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应该是比较扯淡的,虽然有时能够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我最初的认识里面,这是群体的认知误区。大家也许觉得,每个人都能有新的idea,给这个方案提供更棒的解决办法。很不幸,有个词,叫做“沉默的大多数”。
这就好比人多力量大和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都是非常扯淡。扯淡的原因不在于这句话多么错,而是你没法去解释清楚。
我相信,是有那样的群体,每个人都是积极的,同时知道这也很难。学识的高低和这个不成正比,就像书中的一句话:对于无知,我们其实都是平等的。
一个大学教授的见识真的会比菜市场卖鱼的高吗?要看在哪些方面。如果是教授擅长的知识领域,应该没有悬念;但是在一些生活性事件,也许就不一定。
后来,随着自己的了解深入,我不无恶意地想到一点,难道真的没有人看到所谓大多数的决策存在的弊端吗?我想应该有,但还是会继续。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参与决策,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种权利的分配。毕竟,被排除在决策圈之外,总会让人感觉有点不是滋味。
而对于那真正的决策者而言,能够拿出一个较为虚无的决策研讨权出来,既可以表示利益的均分,同时也是彰显民主特色,非独裁的管理。
只是,这种决策,需要较强的把控。也许,小范围的决策已经产生,但是在大范围的决策中,进行节奏的引导,让群体进行结果的确定,更有利于结果的推行。毕竟,自我承诺一般还是会有用的。
议会,欧洲相对领先其他地域的一种先进制度。当然,现在也有各类的“议会”,只是规模会有所不同,产生的优劣却是基本不变的。
这类制度和瑞·达利欧的创意择优稍有相同,但是参与人和原理还是出现偏差。除非完全确定的利益,那么做出决策的时间就是一个未知数。
其实无论所谓先进与否,一个组织如果做出反应的时间总是那么滞后,除非有着超强的实力,否则一步慢,步步慢的意义就会在身上彰显吧。
03
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蠢人呢?也许有吧。较早时候的理解,就是属于智商方面的。等到长大一点,才发现和智商关系不大。
前面说到,群体虽然有着共同的一个声音或者一个动作,但是每个人的心思其实不是表面的那么平静。其中,就会有许多的“明白人”。
一类明白人,他会在群体商讨决策的时候提出意见。这个决策存在的问题多么严重,不改正的话会多么不好,也许会如何如何。
这类能否接纳呢?不好说,大部分情况下也许是搁置吧。并非建议好不好,而是任性的倔强,也许和群体总会格格不入,比如屈原。
二类明白人,就是知道群体错了,但是不说,默默去做。等到做错了,一副高手寂寞的模样:我早就说了,不得行,哎,可惜没人听。
这类人已经能够算聪明人了,虽然在真正的上位者看来,就是可爱的小聪明,和年龄无关。至少在决策真正提出的时候,应该没有坚持到底的勇气。
没有勇气的原因很简单,韬光养晦。毕竟群体的利益和个人利益并没有那么紧密。或言之,群体利益是否受损,其实并不关心,反正无法损伤自己。
更重要的是,自己应该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等到出错,继而化身预言家,刷一波声望。对于智商和见识更低的人,会有极大作用;对于更高的人,慢慢就会产生厌恶。
三类聪明人,就是看到了错误,静心去做,尽量做好。后面如果错了,慢慢看着,等待新的结果。虽然看起来没有任何存在感,其实也算聪明人。
至少,是能够保持一定的理性,能够看到问题,但是无言。无言的原因和前两者都不一样,可能是两者进化而来,也许是由于心性超脱,达到真正的淡看烟云。
其它类型的,应该还是存在,只是语言无法表述太清晰。反正我知道一点,聪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褒义词,也许吧。
04
从最开始的群体效应了解,到整本书的粗略翻读,最大的体会是什么?就是慎独二字。做事遵循,人际交往和看人,更是如此。
现在写文,在“大多数”,“大部分”这类词的时候,会相对斟酌一二。因为我在想一句话,是否真的可以代表大多数?
某些社群里面,看着大家讨论的时候,提到了对某类人的评价,我陷入了一个思考,就是这样做对不对?
是否有资格评价呢?也许有,只要不是恶意的评价。当然,大多数情况下(目前所见,还真是如此)不会是多好听的话。
评价对不对呢?那也许很有趣了。可以放言,不过是自己的随口言语,不要太纠结;如果真的要怼起来,也许就是一场混战。
我在看待群体效应,或者对不同的群体做出分析的时候,慢慢的有些不一样的体会:群体既是一个整体,同时又是不同的个体组成。
群体具备某类特性,这个不必言说。也许群体中95%以上的人没有这类特性,但是这个群体会有。那么我们如何看待?
是看群体还是个体呢?不好说。之前更多的是二维的角度去看,很片面,但是简单。完全可以单薄的资料进行评价,不过慢慢的发现有点困难。
可以对群体的共同性事件专门分析,但是无法全部一网打尽。当然,套用某位大咖的一句话:我只是说自己的观点,不同意也没有关系,不要硬杠。我想了想,能够有这样的言论自由,也是幸事。
【结语】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这句词,现在极度喜欢,喜欢的原因,就是形容自己看待群体效应最佳的反馈。
若我心怀佛光,那么众生皆佛;心向地狱,世间皆是修罗。
突然想到一点,如果群体都说你错的时候。你到底是对还是错?我想,一旦真的有这样的疑惑,应该就有答案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