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说话-我爱《蒲公英》
看图说话——(32)《蒲公英》

前年国庆,小外孙从北京来沪,天天领他出去玩。见到绿地,第一件事就是要找蒲公英。看着两岁半的小人儿使劲地吹着蒲公英那毛绒绒的种子,一下子想起了这幅久违了的《蒲公英》。
我不会绘画,但喜欢看画。学生时代,经常上我家附近的“朵云轩”看画。一次,朵云轩挂出了一批木刻水印画来,十多幅画中,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幅《蒲公英》。那时,我还在读小学。据说,这幅画的作者吴凡,是著名的画家。这幅作品,也是为了世界和平而作,并且在国际上得了奖。
那时喜欢它什么?很难说清楚。记得我和美术小组的同学议论过,认为这幅画空白处很多,小孩的身体都有淡化的意思,连画家的署名和印章都很节省,但空白处不闲,让人想象,画家功底不得了。——这种议论,无非是美术老师那里搬来的。在心里,我喜欢这种静静的,只有农村才有的生活。
上山下乡去了北大荒。那里,人们把蒲公英称为“婆婆丁”,一种可以吃的野菜。不过,若非开花结子,我甚至分不出“婆婆丁”、“苣荬菜”、“车轱辘菜”——因为不吃苦菜,也不喂猪,这些野菜与我无关。我也从没想过,“婆婆丁”会与这幅画美丽的画有关。
再见此画,已是八十年代。在一本杂志上见到了久违的《蒲公英》,便裁下来,放在了玻璃台板下。
那时,我的女儿也像画中的小女孩那么大,也像那个女孩那样可爱;那时,有一部叫《巴山夜雨》的电影,里面有一首很好听的歌曲:
“我是一个蒲公英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悲伤。爸爸 妈妈给我一把小伞,让我在广阔的天地间飘荡,飘荡。小伞儿带着我,飞翔,飞翔,飞翔……”
女儿爱唱这首歌,我也爱唱。
那时,我以为自己要终老北大荒。但我有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生,我希望在他们身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唱着这首歌,看着玻璃板下的《蒲公英》,我觉得自己就像那个小女孩,鼓起腮帮,使劲地吹着手中的蒲公英。我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像蒲公英那样飞翔,飞翔,飞进城市,飞向远方……
几十年过去了,我的“蒲公英”们已经飞翔在了祖国的四野八荒,从黑土地,飞向了“辽吉黑”,飞向了“北上广”,飞向了云南、广西、四川,甚至漂洋过海,去了更远的地方。当然,有的就落地生根在北大荒。不过,他们也像当年的我,当了教师,期盼着他们的“蒲公英”飞翔。
老了,再读这幅《蒲公英》,关注已不在蒲公英飞翔的空间,也不在女孩身旁的镰刀和篮子,我关注画中女孩无意中举起的另一只手,关注她的微微翘起的辫子,关注她专心致志的神态。——多么可爱的童年!我的小外孙不也是这样的吗?
《蒲公英》诞生的年代,一个农村的孩子,清苦的生活中,既有童年的无忧无虑,又有对远方的遐想。相比之下,今日农村的孩子是否还有这一种心境呢?无论如何,童年总是纯真的,孩子们的愿望简单而容易满足。这是人们愿意回忆童年的原因吧!
我爱《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