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译10

论语    微子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微子: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 
箕子:箕,音jī。殷纣王的叔父。他去劝纣王,见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杀。

译文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士师:典狱官,掌管刑狱。 
黜:罢免不用。

译文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那又何必要离开本国呢?” 
(说的是呢!)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释 
归:同馈,赠送。 
季桓子:鲁国宰相季孙斯。

译文 
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都很危险,(怎么能同他们在一起)!”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古代传说,天下太平时凤凰就出现,天下混乱时凤凰就隐去,此处以凤凰比喻孔子,批评孔子在天下混乱时隐居是德行差。)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驾车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大乱就像洪水泛滥一样,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无道君主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去改变它了。”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 end ——



(0)

相关推荐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44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微子第十八 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 ...

  • #每日学论语#18.6【2017-10-23】

    #每日学论语#18.6 [原文] 长沮(chánɡjū).桀溺(jié nì)耦(oǔ)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fú)执舆者为(wéi,下同)谁?"子路曰:& ...

  • 孔子《论语》10句经典名句,值得细品背诵!

    孔子一直被尊奉为圣人,是千百年来无数读书人膜拜的偶像. 孔子教授学生,既重视道德培养,也重视知识的学习,拥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理论. 孔子自"三十而立"开始教导弟子,到73岁患病离世, ...

  • 《论语》10句话,教你认清身边的小人

    有一首歌曾唱道:借我借我一双惠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我们渴望看清楚这个世界,我们更渴望看清楚身边的朋友. <论语>的10句话,告诉你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教你认清身 ...

  • 《论语》10句名言,人到中年才看懂!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常读常新,令人百读不厌. 经典和小说不同,一般的小说,读完一遍基本就没有再看一遍的兴趣了,但经典则不然,即使你读了百遍.千遍,再读起来还是津津有味,还能有新的感悟. 今天和大家分 ...

  • ​《论语》10句格言,读完终身受益!

    一.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诚实守信,说到做到,固然是做人的美德,但如果不辨是非黑白,不顾道德仁义,一意孤行,那就不是君子,而是浅薄固执的小人了. 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遇到事情, ...

  • 《论语》10句名言,人到中年才看懂

    一.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第一> 感悟: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意思都懂,大家都能明白,可一到现实当中,就很容易忘掉.凡是花言巧语的人,都不什么厚道之人,他们说话都很好听,让人感觉很 ...

  • 《论语》10句千古名言,儒家经典,安身立命的智慧!

    <论语>10句千古名言,儒家经典,安身立命的智慧. 1. 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春秋·鲁·孔子<论语·公冶长> 赏析: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即便交往的时间很久,也不可以怠慢朋 ...

  • 篆书论语通译(二)

    论语通译之二 <论语>的体例比较特殊,属于早期的语录体散文,对事情的论述往往是随感而发,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让人感到凌乱无序. 但是,这种体例自有它的优点.一是口语化,明白易懂.如: ...

  • 论语通译(三)

    <论语>通译  (三) <论语>的内容 <论语>的内容涉及广泛,这里主要介绍三个方面:孔子的仁说.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文学成就. 孔子主张仁,是要推行仁政,希望经过实行 ...

  • 篆书 · 论语通译(五)

    <论语>通译 (五) (一)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   里仁>)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期处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