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夫子授徒谈起

孔夫子授徒分为洒扫、应对、进退三个阶段,新徒弟没有资格登堂入室听课,要先干一段时间打扫庭院的粗活,好像是使用免费劳动力,其实是磨练孩子的性格,并在劳动过程中观察其品格,为日后有针对性的教学奠定基础。应对是传授基础知识,让学生懂得基本礼仪,知道如何回答长者提出的问题,不能答非所问,更不能一问三不知,应对的前提就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思路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强。进退是最高阶段,在与尊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何时该上前一步,何时该后退一步,何时该原地不动,其分寸是很难把握的,她属于依托知识但又在知识之上的文化层面内容。
今天的大人孩子都被社会裹挟进世俗的洪流,教育的实施过程与教育的本意渐行渐远,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统治了师生及家长的大脑,恨不得把自以为有用的东西直接植入大脑,他们只在意知识的实用片段和操作技能,而不关心隐藏在知识后面的文化。洒扫这个过程已被现代教育抛弃,知进退的涵养是大多数教师与家长本身就欠缺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太可能,剩下只有应对的一部分,即知识灌输,美之名曰成才教育,应对中的礼仪传授则被忽略,这个礼仪是学生成长为“人”的教育,看看我们混乱的市场,衣食住行各方面还有一处让人放心的吗?这都是近几十年培养出来大量缺少“人性”的毕业生搅乱的。
千万不要跟我说树大自然直,每一个孩子长大后都会善良优秀,也不要问我哪一个人缺少人性。所有制造和贩卖假冒伪劣商品的人、所有情不自禁总想干点损人利己事的人,所有行贿受贿贪污渎职公权私用的人,所有以执行公务的名义践踏人权和污染环境的人,包括考试作弊而不以为耻的人,等等,还可以列举很多,我甚至有点担心,那种胸怀坦白、光明磊落、通情达理、助人为乐的善良之人还有多少,他们还是社会的多数吗?
好吃懒做和自私自利都是作为动物的人的本性,没有知识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文明,没有进入文明层次的人就只能停留在动物层面,如果社会制度完善有效,动物层面的人也可以仿效文明人的言行举止,就会出现和谐社会景象,如果政府缺乏公信力导致管理低效,社会就会混乱不堪,人的动物本性就会暴露无遗且不以为耻。
大家都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似乎说的是育人之难,其实还有一层含义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一代人在若干年里所接受的教育,他们将以不同的方式反馈给社会,其影响将持续一百年。想想我们这些年的教育失误,而且至今迷途不知返,将对我们及子孙后代生存的社会产生多大的影响。看看民国时期的课本,作为教育工作者觉得很惭愧,希望朋友们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关注人性的培养。

本来想表扬爱校如家的中工师生,这几天的表现太让我惊喜了,谁知信马由缰写跑题了,于是干脆改了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