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粪箕、簸箕哪去了?
相关推荐
-
骑着“二八大杠”从洛阳到晋南, 一天挣不了100元, 看干的啥营生
点击加载图片 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70后,在我的记忆中,家里所有的农具里面,就数柳条编织的簸箕比较金贵.因为在那个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里,家里大多也没啥收入.一件柳条编的簸箕是需要花钱买的,而且还价格不 ...
-
饶阳南韩村搞柳编为什么在窨子里?
说篰箩,话簸箕 宋俊岭 饶阳县东里满乡南韩村,是远近闻名生产篰箩.簸箕的村庄,历史悠久. 篰箩.箕是广大农村千家万户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该器具是用粘柳条(也称箩柳)编织而成,俗称" ...
-
非遗:广宗柳编技艺
广宗柳编是用柳枝编织成的生活用具及工艺品.广宗柳编技艺历史悠久,起源于先秦时期,而广宗柳编可回忆历史可源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技艺世代相传,口传心授,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字材料,主要有家传和师 ...
-
最美不过手艺人。
中 國 文 人 書 房 中国文人的精神归宿 ▲點擊音頻聆聽音乐 我们声称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隔着屏幕,就能接收到世界各地的见闻. 可一份专注和信仰,却在不断地挤压中,变得越来越难,也越来越被忽视. 我 ...
-
《行摄生活》-91【柳编】
柳与麻 手与情 不知从何时起,一个画面久久留存在心底,浓雾中的小站,一位身姿绰约的女子,一辆冒着白色雾气的火车,而女子的脚下必然有着一个精美的柳条箱.箱子是古朴的暗黄色,花布包边,阳光闪烁时,会有岁月 ...
-
旧时此行业的特殊待遇:过河不付船钱,住旅店不付柴火钱
"柳编匠"民间也称之为"扎柳匠". 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用柳条编织的篮.筐等简单器物. 到了宋代,人 ...
-
记忆中的儿童节,回不去的童年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前几天,跟恬恬协商今年六一儿童节的安排及想要的礼物,恬恬倒是不挑剔,目标很明确:有好吃的,好玩的就行.礼物的话,想去书店自己挑书. 接着,恬恬忽然问我:妈妈,你小时 ...
-
记忆中的老东北,看到最后忍不住哭了!再也回不去了
耕地 捡蛋 孵小鸡 糊酱 葫芦 小溪 鸭鹅 悠车 做鞋 大烟袋 炕席上的天伦之乐 旮旯哈 大铡刀 牧归 收苞米 小草房 大白猫 扭秧歌 老鹰抓小鸡 大雪地 蹦爆米花 农家小鸡 牛车拉柴火 雪地上的夕阳 ...
-
继续70年代唯美年画,总有一幅是你记忆中抹不去的
1973年出版,詹钦成.田基德.吴性清合作绘制,旅客的贴心人. 1972年出版,建湖县文化馆供稿,放学归来. 1972年出版,马振祥作品,草原小学. 1972年出版,延会, 向群, 宝元, 永祥 ,少 ...
-
(启书原创)一种远去的风景,在记忆中慢慢老去——油灯岁月
油灯岁月 很多时候,我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家人围坐在灯前各行其是的情形.我会徜徉在文学作品的世界里,父母一般会翻阅我的连环画,祖父躲在灯影里抽旱烟,祖母却坐在马扎上,一遍又一遍地翻看那本虽然只有十多页却 ...
-
记忆中的老东北!原先的岁月再也回不去了,看哭了
每当听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让我的心情就此起彼伏.作为一个在异地漂泊的东北人,当听到这首歌时,总会想起以前的时光!下面讲一讲我们记 ...
-
上海人记忆中的这条美食街!带上家人再去吃一次吧
大壶春的生煎馒头.鲜得来的排骨年糕.小绍兴的白斩鸡.燕云楼的烤鸭.洪长兴的牛肉煎包.成昌圆子的芝麻汤圆.德大的罗宋汤配炸猪排-- 光听这些名字,你是不是就馋了? 对于很多上海人来说, 这些老字号, 可 ...
-
那些记忆中难以抹去的,左右着我们后来的性格成因、人生走向以及精神图腾|张涛
那些记忆中难以抹去的,左右着我们后来的性格成因.人生走向以及精神图腾 夜幕星下,我与为师对话.有花开的声音,有岁月的浮尘,也有浅唱的低吟. 生命中总有一些记忆,难以抹去.或美好,或忧伤.它们就像一个个 ...
-
曾经的年味儿都去哪儿了?北京人有感而发,怀念记忆中的老北京
曾经的年味儿都去哪儿了?北京人有感而发,怀念曾经的老北京 可能不少北京人都跟我一样,马上过年了,却一点过年的感觉都没有,一点都没有曾经在胡同生活过年的那种氛围,甭管到哪儿都一个样,唯一不同的就是北京明 ...
-
记忆中磨灭不去的可可托海
新疆旅行见闻 最近,一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成了红遍全国的网红歌曲.2011年9月我有幸随几位战友去新疆时到过可可托海,2016年6月3日到8月26日随中哈絲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团去哈萨克斯坦进行文化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