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生活》-91【柳编】
相关推荐
-
【看柳 】/ 蒋仪洁
看柳 蒋仪洁 暮春的陕北乍暖还寒,春的脚步已然渐行渐远,但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有几朵野花似乎没有忘记这个生命涌动的季节,果敢地盛开在山野轻柔的风中,把醉人的花意涂得香萦满坡.一棵棵.一行行.一片片 ...
-
饶阳南韩村搞柳编为什么在窨子里?
说篰箩,话簸箕 宋俊岭 饶阳县东里满乡南韩村,是远近闻名生产篰箩.簸箕的村庄,历史悠久. 篰箩.箕是广大农村千家万户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该器具是用粘柳条(也称箩柳)编织而成,俗称" ...
-
旧时此行业的特殊待遇:过河不付船钱,住旅店不付柴火钱
"柳编匠"民间也称之为"扎柳匠". 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用柳条编织的篮.筐等简单器物. 到了宋代,人 ...
-
最美不过手艺人。
中 國 文 人 書 房 中国文人的精神归宿 ▲點擊音頻聆聽音乐 我们声称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隔着屏幕,就能接收到世界各地的见闻. 可一份专注和信仰,却在不断地挤压中,变得越来越难,也越来越被忽视. 我 ...
-
非遗:广宗柳编技艺
广宗柳编是用柳枝编织成的生活用具及工艺品.广宗柳编技艺历史悠久,起源于先秦时期,而广宗柳编可回忆历史可源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技艺世代相传,口传心授,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字材料,主要有家传和师 ...
-
记忆中的粪箕、簸箕哪去了?
灵璧记忆 频临失传的传统柳编技艺 文 / 邱德龙 在紧临风光秀丽的新阳河岸畔有两个古老的小村落,说是两个村落实际上是一个自然庄住着的张李两姓居民,那就是现在的游集镇邱楼行政村辖下的第十五村民组. ...
-
灵璧县西这两个村子,有故事…
对面孙家和笆斗杨家 文/同龄人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在娄庄镇宣圩村,有两个自然庄名是四个字的:对面孙家.笆斗杨家.为什么起这样的名称呢?这里面各有各的故事. 一. 对面孙家:大约300年前,有孙 ...
-
骑着“二八大杠”从洛阳到晋南, 一天挣不了100元, 看干的啥营生
点击加载图片 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70后,在我的记忆中,家里所有的农具里面,就数柳条编织的簸箕比较金贵.因为在那个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里,家里大多也没啥收入.一件柳条编的簸箕是需要花钱买的,而且还价格不 ...
-
《行摄生活》-147【打铁】
- - -指尖上的山西 056 打铁 寻找铁匠的路很是曲折,几百公里巡回都是失望而归.铁匠铺有,但全部改良为器械辅助人工,再也听不到那富有节奏感的叮叮当当声. 车行保德县,推杯换盏之余又出遗憾之语,当 ...
-
《行摄生活》-148【面沙子】
- - -指尖上的山西 057 面沙子 寻找山西手工业的路延续到岚县,当地朋友热情推荐了面沙子,言语之间有几分自豪,又有几分神秘. 牛怀珠是作坊的主人,也是面沙子传统手艺的传承人.老人个子不高,但腰板 ...
-
《行摄生活》-149【堆绫】
- - -指尖上的山西 058 堆 绫 走进交城县堆绫艺术制作有限公司的展示大厅,我顿时感觉目不暇接,被作品的精美绝伦惊讶到目瞪口呆.这里是堆绫的世界,更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艺术殿堂. 解爱英是这里 ...
-
《行摄生活》-146【向阳而生---记左权盲宣队】
向阳而生 谁说是桃花红来,谁说是杏花白, 瞎瞎地活了这辈辈,我可没看出来. 山路路你就开花,漫天天你就长, 太阳开花是甚模样,这辈子难思量. 与盲哥们相识是在2007年秋,去寻找他们的路上秋风瑟瑟,车 ...
-
《行摄生活》-150【芝麻饼】
- - -指尖上的山西 059 芝麻饼 走在柳林县的大街小巷,总是可以闻到一种混合着面香与芝麻香的特殊香气,随风入鼻,吸引着味蕾. 寻香而去,一处僻静的小巷深处,传来一阵节奏鲜明的敲击声,叮当,叮-叮 ...
-
《行摄生活》-145【向阳而生】19
向阳而生 谁说是桃花红来,谁说是杏花白, 瞎瞎地活了这辈辈,我可没看出来. 山路路你就开花,漫天天你就长, 太阳开花是甚模样,这辈子难思量. 与盲哥们相识是在2007年秋,去寻找他们的路上秋风瑟瑟,车 ...
-
《行摄生活》-144【老陈醋酿造】
- - -指尖上的山西 055 编席 有一种感知叫味觉,有一种生活,叫味道.我们生存的空间中有许多味道,酸甜苦辣在岁月的时空中飘香,在绵绵的回忆中拉长,在分分秒秒中浸润.每一个人都会有刻骨铭心的味觉记 ...
-
《行摄生活》-144【自如桃源—应县白马石游记】
<自如桃源>--涂向东书 摄影--涂向东 旅途 光阴流逝着,像丝丝风语,如片片云絮,复制着岁月的山高水长.时光的脚步,总是匆匆而有序地向着无限延伸.行走是一种生活方式,任时光来去,从容面对 ...
-
《行摄生活》-143【芦苇画】
- - -指尖上的山西 054 芦苇画 依然是青塘村,依然是芦苇,芦苇画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知的技艺.如果说编席是芦苇生命的延续,那么芦苇画就是芦苇生命的升华. 拾阶而上一处小院,窑洞内外的芦苇画扑面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