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湿家之为病
相关推荐
-
卷四206,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集注 成无己曰: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之吐逆.发汗亡 阳,胃中虚冷也:若更发汗,则愈损阳气,胃气大虚, 故吐不止. 程应旄曰:发汗后见此者,由未汗之先,其人已是 中 ...
-
脾梗塞
脾梗塞比较罕见,但不是没有,在<伤寒论>中已经明确记载有此病. <伤寒论>: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 ...
-
中医经典语录(摘录3)
301.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302.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303.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也.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 ...
-
湿家无下法-痉湿暍病脉证第二.1(湿篇)-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3)
傅抱石 泛舟图 局部 3.1 湿家无下法 我们再讲一点,下面他讲湿了.这个湿,它这一篇讲的既有外面咱们说的风湿的湿,也有伤寒论有的系在太阴的里湿,这种发黄的湿.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 ...
-
卷四155,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攻则亡津液,故发热色黄,因小便不利也. 程知曰:言热在阳明之经,不可攻也.热在于经,阳 气怫郁在表也,攻之则经中之热,未得表散,必发 热色黄,因小便不利也. 程 ...
-
《伤寒悬解》——湿家之为病(二)
湿病六 问曰: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
-
《伤寒悬解》卷四——太阳坏病(总纲两条)
伤寒悬解卷四 太阳中篇五十六章 太阳坏病 太阳风寒,有正治之法,桂枝.麻黄是也.阳偏盛者,恐异日之入阳明,则有大青龙.白虎汤,早清其燥热.阴偏盛者,恐异日之入三阴,则有小青龙.五 ...
-
《伤寒悬解》亡阳坏病——真武汤,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太阳九十六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1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者,此是汗出亡阳,阳不内交,阳浮之热,也就是阳飞之热.其人仍发热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阳明腑病二十七章 阳明病,自经传腑,腑病宜下,其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汗而后下.经证已解,恶寒不作,而潮热汗出,全是腑证,当相其缓急而用下法也. 1 此处黄师又一次提示,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 ...
-
《伤寒悬解》少脏脏病——亡阳死证与阳回不死证
少阴亡阳死证六章 1 少阴脏寒,阳绝则死,以下皆是亡阳死象. 少阴三十 少阴病,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1 少阴脏寒,脉微沉细,但欲卧者,水寒阴盛也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燥盛
阳明七十二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 口干而漱水不咽,以热在经而不在腑.经热不泄,此必衄也 论:阳明经热之衄,当是葛根汤证. 阳明七十三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发热,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湿热
阳明七十六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1 阳明病,面合赤色,此为表闭里虚也.表寒外束,郁其经热不降,故面见赤色,此可解表,不可攻里.以面合赤色,是经热而非腑热,腑热外发, ...
-
《伤寒悬解》阳明坏病,栀子鼓汤、猪苓汤,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六十一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也. 1 伤寒是为表闭,呕逆是为有阳明证.当解表闭,不可攻呕. 伤寒表闭,经迫腑郁,不能容受,是以作呕,呕缘土虚胃逆,但表闭之呕,虽有呕证,不可攻呕.此伤寒呕多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阳实伤阴,孤阳独阴,俱是死阳死阴
阳明四十二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多出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1 脉阳微,是寸口微浮之义,而汗出少者,阳不亢而津未耗,故为自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