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阳明腑病——燥盛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113方——盘点小柴胡汤,十一条提纲

    妇人病三条 少阳十九9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而值经水适来之时.及得病七八日 ...

  • 一起学经方之:大承气汤古代的急症用方,具...

    一起学经方之:大承气汤 古代的急症用方,具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常用于发热性 疾病或危重外伤后的极期,以脱痞.腹满.舌果.便秘.神昏为特征.<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相关应用记载.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阳明腑病二十七章 阳明病,自经传腑,腑病宜下,其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汗而后下.经证已解,恶寒不作,而潮热汗出,全是腑证,当相其缓急而用下法也. 1 此处黄师又一次提示,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湿热

    阳明七十六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1 阳明病,面合赤色,此为表闭里虚也.表寒外束,郁其经热不降,故面见赤色,此可解表,不可攻里.以面合赤色,是经热而非腑热,腑热外发,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阳实伤阴,孤阳独阴,俱是死阳死阴

    阳明四十二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多出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1 脉阳微,是寸口微浮之义,而汗出少者,阳不亢而津未耗,故为自和也: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湿盛五苓散证

    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二十一章 太阴以湿土主令,阴盛之人,病在太阳,表郁则湿动,然不经误治,则胃阳未亏,湿气之作,犹俟渐成.及夫汗下温针,阳亡阴旺,湿邪勃兴,土败水侮,危证叠出.防微杜渐之法,不可不亟讲也 ...

  • 【程国彭《医学心悟》阳明腑病】

    阳明腑病 足阳明胃,有经.有腑.经者,径也,犹路径然:腑者,器也,所以盛水谷者也.邪在于经,不过目痛鼻干,唇焦漱水而已.邪既入腑,则潮热.谵语.狂乱.不得眠.烦渴.自汗.便闭诸症生焉,白虎汤.承气汤并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十五章 阳明从燥金化气,阳旺之人,表郁则燥动.然不经误治,津液未耗,燥气之作,何至遽盛?及其汗.下.温针,伤津亡液,燥气大发,经腑合邪,乃成下证.虽不如三阴之险,然阴亏阳亢,亦伏危机 ...

  • 《伤寒悬解》阳明坏病,栀子鼓汤、猪苓汤,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六十一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也. 1 伤寒是为表闭,呕逆是为有阳明证.当解表闭,不可攻呕. 伤寒表闭,经迫腑郁,不能容受,是以作呕,呕缘土虚胃逆,但表闭之呕,虽有呕证,不可攻呕.此伤寒呕多 ...

  • 《伤寒悬解》阳明“经”病与葛根类汤医案

    阳明经病七章,腑病连经 阳明自太阳传来,未入于腑,全是经病.经病宜汗,其未离大阳之经,则用麻.桂,其将入阳明之腑,则加葛根.阳明一见吐利,虽未是里实可下之证,然而经迫腑郁,已是胃热将成之根,故用葛根双 ...

  • 《伤寒悬解》阳明经腑病之来路与汗下总纲

    来路四章 阳明八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热,大便难是也. 1 阳明之病,或自太阳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