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居》唐·李商隐

端居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
端居:闲居。
素秋:秋天的代称。

译文
盼望妻子远书不至,寻觅归梦慰藉不成,两者皆悠悠,只有那空荡荡的床榻与那寂寥清冷的素秋默默相对。
台阶下的青苔和庭中被秋霜染红的树叶,在迷濛的秋雨以及冷冷的清月笼罩下,越发勾起我那悠长的愁绪。

鉴赏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

  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

  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

全诗四句,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前两句写诗人得不到家人音书而产生归家之梦,以及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后两句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此诗借景抒情,格律工整,具有一种回环流动之美。

​阅读理解
​1.“远书归梦两悠悠” ,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 二字的妙处。
​“悠悠” 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夫妻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 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 (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

2.这首诗中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 、“红树” 以及“雨” 景、“月” 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 移向室外的“青苔” 、“红树” 。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 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0)

相关推荐

  • 李商隐《端居》,把相思之苦写得淋漓尽致,真正让人感同身受!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对素秋." ◆ ◆ ◆ 内容来源 | 李商隐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李商隐真是晚唐诗坛最后的巅峰,他的诗既有李白的浪漫.又有杜甫的现实. ...

  • 夏日悠悠,熏风入弦,读读宋朝这首小诗,尽享时光安暖,浮世清欢

    时光散落季节的繁华,暗香沉醉了流年的芬芳. 夏日,有风暖暖,有雨轻轻,闲看草长,静听莺啼,所有的种种都是美好. 想起北宋诗人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 ...

  • 一首流传1000多年的禅诗,题在寺庙的墙壁上,其中7个字家喻户晓

    南宋文人方岳在<别子才司令>一诗中写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相信很多人对于这句话也是感触良多,我们一生中总是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挫折和磨难,有些我们能够去 ...

  • 情圣李商隐最直白的爱情诗,全诗二十八字都在对妻子说:我好想你

    这个和杜牧一起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他见过大唐盛世的灿烂辉煌,也见过晚唐那一抹清冷的月光,他是晚唐诗坛最为耀眼的星光.李商隐的诗既有浪漫之意,也有现实之苦.纵观他的一生,惆怅满 ...

  • 《木兰花》唐·李商隐

    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 ​注释 洞庭二句:洞庭,湖名,在湖南. ​征帆,指远行的船.何逊<赠诸旧游>诗: ...

  • 《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唐·李商隐

    无题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 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译文] 昨夜星光灿烂,夜 ...

  • 《无题两首其二·闻道阊门萼绿华》唐·李商隐

    唐·李商隐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译文] 当年常听到人们谈论萼绿华,但总觉得她在那遥远的天涯.可到像萧史那样参加盛宴后,没想到竟然可以偷窥宫内花. [注 ...

  • 《夕阳楼》唐·李商隐

    <夕阳楼> 唐·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译文] 花明柳暗,忧愁绕着天时转.登上了高高城楼,又上高楼. 要想问孤飞的鸿雁,你将飞向何方? ...

  • 《柳枝五首》唐·李商隐

    序 柳枝,洛中里娘也.父饶好贾,风波死湖上.其母不念他儿子,独念柳枝.生十七年,涂妆绾髻,未尝竟,已复起去.吹叶嚼蕊,调丝擫(yè)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居其旁,与其家接故往来者,闻十年尚 ...

  • 《无题其二·飒飒东风细雨来》唐·李商隐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唐·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译文一] 东 ...

  • 《风雨》唐·李商隐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翻译] 我虽有<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 ...

  •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唐·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释 崔雍.崔衮:崔戎的儿子,李商隐的从表兄弟. 竹坞(wù):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 ...

  • 《代赠二首》唐·李商隐

    代赠二首·其一 唐 ·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译文] 黄昏时分,一名女子登上高楼,想要眺望远方,却又怕苍茫暮色触动愁绪.玉梯横断,天上一弯新月洒 ...

  • 《春宵自遣》唐·李商隐

    春宵自遣 唐·李商隐 地胜遗尘事,身闲念岁华. 晚晴风过竹,深夜月当花. 石乱知泉咽,苔荒任径斜. 陶然恃琴酒,忘却在山家. [译文] 身处景物美好的地方,能使人忘却纷扰的凡尘俗事:身心悠闲时,便会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