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真的“佛系青年”吗?
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ღ


和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
探寻人类的幸福。


作者:一大白
编辑:十六、梨子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都流行一个词“佛系”,形容一种无欲无求,看淡一切的状态。
从90后的老阿姨老叔叔逐渐演变到佛系青年,从这股潮流里,我们得到了不去在意自己糟糕处境的借口。在全民佛系的情况下,我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个概念,而因为它真的舒缓了我们紧绷的神经,于是佛系就更为我们推崇了。
想想看,做佛系的人,可以不在乎朋友间的矛盾;可以不在乎男朋友的敷衍;可以选择性地听父母的唠叨。这样看来,佛系可以让我们和身边的人都相处融洽,减少了摩擦的产生。这样完美的局面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但是,你真的问过自己当佛系浪潮过去之后该怎么办吗?
社会心理学里有个现象叫做从众,就是个体屈服在群体的意志之下,非自愿地接受大众的观点。
《乌合之众》里讲
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乌合之众》是一本讲述社会心理学的书,书里有很多关于从众的案例。关于从众,一个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二战纳粹集中营,那些军官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做的事是完全错误的,但是他们屈服于集体,将自己描述为受害者,在战争法庭上他们强调集体意志不了违抗,他们拒绝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
当这股“佛系”的浪潮之后,我们很可能会回到以前的状态,对现状充满了不满和焦虑,但是却无能为力。
有时候,我们话到嘴边,却开不了口。
有时候,我们害怕失去陪伴而选择沉默。
佛系真的是一种和平的宣泄吗,不是的,它不过是我们将无奈变成了不在乎,而这个风潮将它越吹越大,让我们误以为我们真的就是这样:对争吵提不起劲,包容一切不完美,变得对自己没有要求…
当佛系不再被提起,我们的那股佛劲也随之消散。那之后怎么办呢?
该伤心的伤心,该丧的丧,人生的每一天都是这样灰暗,在摸鱼的空隙里看剧刷微博得来的一时爆发的“哈哈哈哈哈”和情绪的剧烈波动都被地铁、公交上的沉默,回家路上街灯的影子泼灭。
回到家,准备明天,但是明天依然重复今天。

卡在嘴里的倾诉因为害怕,将那一份期许埋在心底。我们都是一天天被日子磨成圆滑的模样,没有棱角,没有争执,开始觉得岁月静好。
如果你真的伤心,那么就哭泣,因为忍受很难,也很痛苦;如果你真的绝望,那么就享受绝望,因为人生就是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
佛系让我们有理由接受一切,哪怕只是暂时的,但是我们需要先接受自己,因为最重要的是做自己,我们这为自己的喜而喜,哀而哀,没有理由为了别人而决定自己做做什么样的人。
佛系让我们平静,但是我们应该学会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状态,哪怕它让我们痛苦,绝望,哭泣,忧伤。这才是活着的状态,是生命,因为如果不认真地活着还不如立刻死去。
从出生起,每个人都走向共同的命运:死亡,一切的终点,我们如果甘心保持死一般的宁静,那么这一切又有什么用?
希望你学会哭泣,来表达不舍和悲伤;希望你学会不满,来做向上的冲劲;希望你学会生气,去改变环境而不是让它折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