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第5集:完成革命始回头
相关推荐
-
巾帼英豪钟复光
钟复光(1903-1992),四川省江津县仁沱场(今重庆市江津区支坪镇)人,中国早期妇女运动领导者,"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母亲. 1919年,16岁的钟复光考入设于重庆的四川省立第 ...
-
黄埔军校,第一届领导班子,个个英气逼人
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能创办一个军官学校已经很不容易了! 军校总理:孙中山 校长:蒋介石 黄埔军校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创立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由于位于广州市郊的黄埔长洲 校學官軍軍陵岛而得此名.共 ...
-
第15 课 《北伐战争》部编版八上历史
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大家谈得很好.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q ...
-
传奇名将被秘密处死,妻子苦寻一年无果,最终在荒坟地发现遗骨【一点资讯】
引言 <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一生的写照,也是无数爱国人士的心境映照.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取义成仁的仁人志士总会撑起民族的脊梁.即使他 ...
-
群星灿烂:盘点黄埔一期那些著名的将领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所军事院校,也是国共合作期间创办的学校,这所军校培养了众多的高级军事指挥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尤其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虽然第一期只举办了半年多,但众多的 ...
-
黄埔军校最受欢迎教官高语罕的悲情人生【3】
黄埔军校最受欢迎的教官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在共产党人提议下,国共两党于1924年5 ...
-
为什么说黄埔军校是中国军事家的摇篮
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该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大放光彩的指挥官.原址设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作为国民政府北伐 ...
-
《红色印记》第一集:开国领袖的家国情怀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到韶山>发表时,写有 ...
-
《红色印记》第二集:践行修养的人民公仆
00:00 [节目链接] 节选自<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能够不能够把自己个人的利益,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是考验这个党员是否忠于党. 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是什 ...
-
红色印记 光辉历史丨梅州大埔红色革命多个“最”均出自这个地方|大埔|大埔县|农军|太宁
一个手枪套.一根拳棍.一掌马灯.一个布罗壳--走进大埔县茶阳镇太宁村义训堂内的展馆,从革命时期保存下来的老物件中,仍然可以窥见当年发生的红色历史. 修缮保护后的大埔县太宁村义训堂,是早期大埔县委机关办 ...
-
红色印记 光辉历史|梅州大埔红色革命多个“最”均出自这个地方
一个手枪套.一根拳棍.一掌马灯.一个布罗壳--走进大埔县茶阳镇太宁村义训堂内的展馆,从革命时期保存下来的老物件中,仍然可以窥见当年发生的红色历史. 修缮保护后的大埔县太宁村义训堂,是早期大埔县委机关办 ...
-
红色印记 光辉历史|梅州大埔红色革命多个“最”均出自这个地方|南昌起义|饶炳寰|大埔县|革命|饶龙光...
一个手枪套.一根拳棍.一掌马灯.一个布罗壳--走进大埔县茶阳镇太宁村义训堂内的展馆,从革命时期保存下来的老物件中,仍然可以窥见当年发生的红色历史.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修缮保护后的大 ...
-
玉带串起红色地标——追寻太行山高速沿线革命历史印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12 03:16 X [沿着高速看中国]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巍巍太行八百里,玉带蜿蜒变通途.沿着太行山东麓的河北太行山高速由北向南飞驰 ...
-
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
<歌声的翅膀>电影音乐包含深情的音乐梦想在作品中放飞翱翔. <这里是山西>--山西大院用声音讲述山西 听见戴望舒在声音的世界里畅游戴望舒的经典作品 众里寻他千百度https:/ ...
-
《红色印记》第50集:这份206字的普通作战命令为何成为一级藏品?饶立群讲述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讲解员饶立群,我讲述的文物是一份非同寻常的命令,现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份命令是份红头文件,红框白底黑字,一共206个字,签发于1947年2月10日. ...
-
《红色印记》第四集:戎马一生的柔情速写
1933年8月1日,因为革命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彭德怀被授予了一枚红星奖章,连同抗战时期缴获的战利品--左轮手枪,和红军时代的八枚银元一起,被他珍藏了一生. 抗战时期,著名的女作家丁玲作为西北战地访问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