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读书与做人

(0)

相关推荐

  • 走读龙门|| 富春八小三(1)班 张逸昊 《忆江南,最忆龙门》外一篇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穿越千年-走读龙门""习作 来这里,读懂中国 忆江南,最忆龙门  富春八小三(1)班  张逸昊 在一个烟雨朦胧的星期天,我作为郁达夫文学社的社员去参加了 ...

  • “不要迷信权威!”

    “不要迷信权威!”

  • 回顾 | “纯真年代·践诗之约”茅奖得主张炜长诗《不践约书》分享会

    △全程视频回顾 1:26:40张炜开始发言并回应提问 (感谢悦读咖为纯真年代书吧名家活动提供直播服务) 张炜<不践约书>分享会的精彩,可以用耳朵聆听 张炜(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

  • 流水账5月9日|日常

    晨起,感觉晕乎乎的. 自五月初减肥斋戒多日,重开酒局后,发现原来身体的对冲平衡功能遭到严重削弱,甚至破坏.开斋以来,三场酒,无论黄酒白酒局,若论从前,那点酒真不算什么,但如今,每次都是开着灯看着书就睡 ...

  • 吴福辉先生与现代文学史六十年

    - 编者按 - 吴福辉先生(1939-2021)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史家,师从北京大学王瑶先生,1981年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副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现 ...

  • 新世纪研究生教学用书:方法论导论 第二章

    第二章 天人合一 第一节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第二节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 张流秀大夫往事话三缘 —— 书缘

    周末随笔 张流秀大夫往事话三缘 回忆之旅--坐稳了没?要开车了哦 流秀 三缘 开篇诗 少小离家入岐黄,悬壶济世慎疏方 日诊夜读经年事,梦里依稀少年郎 --老 陈 张流秀大夫往事话三缘 书 缘 一 对书 ...

  • 杨武能谈读书“履历”

    杨武能,重庆国际交流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图书馆荣誉馆长. 中华读书报:能谈谈您的早期阅读吗?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 杨武能:小时候家庭贫寒,父母没多少文化,却给了我世间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对上学读书近乎偏 ...

  • 张鸣:学会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儿

    没退休的时候,每逢开学,给大学生或者硕士研究生上第一堂课,总是会讲一个主题:学会读书.轮到给博士生上课,这这个话题可能就不讲了,因为即使讲,他们也学不会.极个别特别肯下功夫的,也有这个可能,教书带学生 ...

  • 人大教授张鸣:当做老师的不读书时

    客观地说,在我们这里,的确爱读书的人不多.不信随便在地铁上拍张照片,跟日本比一比,我们的人,都在看手机,而日本人则在看书.当然,你可以说,有些人是在用手机读书,可惜,仔细看一下就知道,我们的人看的,多 ...

  • 名老中医张鸣医生治疗夜间口干、目干两年余

    谢某,女,58岁 初诊时间:2021-4-11 主诉:夜间口干.目干两年余,加重半年. 现病史:患者诉近两年来夜间口干,欲饮水,烦躁,双目干涩,寐欠安,易醒,纳食可,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 ...

  • 张鸣:文明和不文明的区别在哪里?

    文明和不文明的区别在哪里? 文:张鸣         人类的历史,从大趋势看,就是一个逐步走向文明的过程.走到今天,食人部落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已经不用靠是否吃人来衡量一个或者一群人是否文明. 那么,一 ...

  • 张鸣丨学界的技术主义的泥潭

    张鸣:学界的技术主义的泥潭 01 老早就有人发现,现在的中国学人,即使身为一个学科的大牌教授,在自己从事的专业上,可能是专家,但文化素养却不怎么样.中国文史哲的教授们在跟日本和韩国的同行交往中,发现人 ...

  • 张鸣:查抄严嵩家产清单

    Ad 张鸣说历史系列(套装共5册) 作者:张鸣 京东 文 | 张鸣 官员被抄家,都会有一份清单,尽管经办人会偷偷秘起来一些,但是,大部分都得列清楚,那是给皇帝看的.和珅的抄家清单,流传甚广.今天看到一 ...

  • 张鸣:误会与仇恨

    不同族群之间,偏见难免,误会更难免.别说不同族群,即使是不同地域的同族人,也一样会有很多偏见和误会,我们常说,山东人如何,河南人如何,福建人又如何,这样的说的时候,每每都是些负面的评价,这些评价,其实 ...

  • 张鸣:恶性循环的政商关系​

    在古代任何一个朝代,中国社会都离不开商人,大一统的专制王朝,是要办大事的,但办大事所需的资金,但靠农业收入,肯定是不够的.技术的需求,也必须工商业才能供给,否则,不仅军械不堪敷用,就算朝廷的享受,也没 ...

  • 张鸣:都市隐者刀尔登

    文:张鸣  编:木叶 刀尔登这个名字,不像汉人的,第一次听说,我以为此公必是傣家不知哪一代的的王子,落魄了混迹于文坛,如是误会了一年多,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是个笔名,是这老兄从东北的一个村庄拣来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