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里的植物段子

《闲情偶寄》一书,很有些让人看后绝倒的内容。

比如卷五种植部“木本第一”里,作者李渔写了牡丹、梅、桃、杏、梨等许多植物。

写到“杏”,是这么介绍的:种杏不实者,以处子常系之裙系树上,便结累累。予初不信,而试之果然。是树性喜淫者,莫过于杏,予尝名为“风流树”。噫,树木何取于人,人何亲于树木,而契爱若此,动乎情也?情能动物,况于人乎!必宜于处子之裙者,以情贵乎专;已字人者,情有所分而不聚也。

从“红杏枝头春意闹”到“红杏出墙”,杏树竟然又获得“风流树”称号。杏树有知,真是要感慨万千啊!

不过,说到杏,不知为何古今中外有点儿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地将杏花、杏树与婚姻、生育之事结合起来。

你看《红楼梦》中,众钗黛半夜饮酒占花名,继宝钗占了牡丹之后,就轮到探春,探春伸手掣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掷在地下,红了脸,笑道:“这东西不好,不该行这令。这原是外头男人们行的令,许多混话在上头。”

众人不解,袭人等忙拾了起来,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

闺中女儿的心事,总要从花花草草中得到注解。难怪 《牡丹亭》有一名句“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杏花不仅意味着招贵婿,它还意味着即将到来的'绿叶成阴子满枝’。

宝玉病了一回,终于恢复。要去瞧黛玉,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到'绿叶成阴子满枝’了。”

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二年,便也要“绿叶成阴子满枝”了。

非止国人,外国人似乎也爱将杏花、杏树与生育之事相联。

众所周知,梵高画有一幅《杏花》。1890年,文森特·梵·高在圣雷米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期间所创作的,那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年。《杏花》是帆布油彩画,高73.5厘米,宽92厘米,现存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中。

文森特把《杏花》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刚刚出生的侄子文森特·威勒姆,也就是他的弟弟西奥·梵·高与妻子乔安娜·邦格尔的儿子。画中描绘的是杏树的一个分叉,白色的花瓣尤如珍珠般闪亮,蓝色的天空衬出它的轮廓,留下绿松色的阴影。梵高用杏树的花枝作为生命的象征体,这是因为杏花是最早开放的植物之一,通常在2月早春时节,尤其是阳光充沛的法国南部。

我们再来读一首诗。

这一首诗还挺出名:诗人布莱希特的《回忆玛丽·安》

回忆玛丽·安

布莱希特

是蓝色九月的一天

我在一株梨树的细长荫影下

静静搂着她,我的情人是这样

苍白和沉默,仿佛一个不逝的梦。

在我们头上,在夏天明亮的空中,

有一朵云,我的双眼久久凝望它,

它很白,很高,离我们很远,

然后我抬起头发现它不见了。

自那天以后,很多月亮

悄悄移过天空,落下去。

那些梨树大概被砍去当柴烧了,

而如果你问,那场恋爱怎么了?

我必须承认,我真的记不起来了,

然而我知道你试图说什么。

她的脸是什么样子我已记不清楚,

我只知道:那天我吻了她。

至于那个吻,我早已忘记,

但是那多空中漂浮的云,

我却依然记得,永不会忘记,

它很白,在很高的空中移动。

那些梨树可能还在开花

那个女人可能生了第七个孩子,

然而那朵云却只出现了几分钟,

当我抬头,它已不知去向

这一首诗,有人将植物译成“李树”的,也有人将植物译成“梨树”的,我为什么忽然无由地觉得会是“杏树”?

因为那一句“那些树可能还在开花,那个女人可能生了第七个孩子”?

无形中,感觉似乎已经被李渔先生给催了眠?

对于植物的寓意,看来人们挺容易取得遥远的共识。

我为了取得与李渔先生的共识,免不了东寻西想的找些理由。可当我看到他写“合欢”一节,好吧,顿时觉得自己仍然是才华有限。

《闲情偶寄》里对“合欢”是这么注解的:

“合欢蠲忿”,“萱草忘忧”,皆益人情性之物,无地不宜种之。然睹萱草而忘忧,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对合欢而蠲忿,则不必讯之他人,凡见此花者,无不解愠成欢,破涕为笑。

这句我很同意。

上班的单位,前面的草坪处就长了两株绝美的合欢树。每到暮春时节,满树粉色的小小羽扇,又若闭合的长长双睫,忽闪忽闪,轻盈美妍无比。微风拂过,确实爽人心神。

可若由李渔先生来看,我们显然是种错了地方。他的建议是“凡植此树,不宜出之庭外,深闺曲房是其所也。此树朝开暮合,每至昏黄,枝叶互相交结,是名“合欢”。植之闺房者,合欢之花宜置合欢之地”

然后的重点是,他就如何灌溉加以了具体的提示:灌勿太肥,常以男女同浴之水,隔一宿而浇其根,则花之芳妍,较常加倍。此予既验之法,以无心偶试而得之。如其不信,请同觅二本,一植庭外,一植闺中,一浇肥水,不浇浴汤,验其孰盛孰衰,即知予言谬不谬矣。

好吧,此语一出,谁又敢判“予言谬不谬矣”?我只能佩服李渔先生不仅是植物专家,更是段子高手啊!

(0)

相关推荐

  • 儿时的小杏树 嘉言懿行

    儿时的小杏树 文 / 嘉言懿行 我对杏花一直情有独钟.正好,我们小区的东面有一片小小的杏树林,每到阳春三月,微风浮荡万花摇曳,引诱得周围的居民们纷纷前来拍照观赏. 其实在我小时候,老家也有一棵杏树,只 ...

  • 满园杏花觅围墙

    校园里杏花怒放.在二号组团楼和三号组团楼之间的那片果园,东侧的杏树林已然迎着春风翩翩起舞,俨然形成一片可观的花海,梨树李树也是含苞吐蕊紧随其后,只有西侧面积最大的那片桃树林还在慢慢地孕育花蕾. 似乎前 ...

  • 杏花妆扮山村引客来,村民见惯不怪花海劳作

    袁家庄村座落在山西万荣孤山脚下,全村有耕地面积2700余亩,均为梯田沟坡地,其中1000多亩都种植着白水杏,具有悠久的白水杏种植历史,山坡上至今还生长着不少几十年的老杏树.一到春天,坡上沟下的杏花次第 ...

  • 这两天,不但杏花开了,梨花也开了。

    能将忙事成闲事,不薄今人爱古人. 感谢点击上面篮字,关注公众号老羊铲史 1. 今天的<承德晚报>头版照片,报道了一个新鲜事儿: <避暑山庄内三株杏树反季奇异开放>. 文章说: ...

  • 【闲情偶寄】请把我埋在书堆里

    房山长阳公园一角. 本来说好,上周日下午到家门口的长阳公园走一走,锻炼一下身体.因为实在对不住人了,一称体重,长胖了好几斤,真叫人焦虑. 俗话说: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将军就是伙夫.长胖了自然会难看,这倒 ...

  • 李渔《闲情偶寄》:女子的眉眼与性格

    李渔的<闲情偶寄.声容部>是专门研究女性之仪容之美的著作,他把品评女子仪容之美的经验总结为"选姿第一"."修容第二"."治服第三" ...

  • 《闲情偶寄》声容部

    清代人李渔所撰写的<闲情偶寄>,是养生学的经典著作.它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 ...

  • “一卷代山,一勺代水”:《闲情偶寄》中的园林山石之美

    李渔出身于富商家庭,少时家境优裕,青年时由于父亲去世而家道中落,他虽然自幼聪明好学却科举不中,为了支撑起家庭近五十口人的生活开支,他曾靠卖诗文为生,后来又自组家庭戏班,携带姬妾家眷跋山涉水到各地游历演 ...

  • 《闲情偶寄》翻译,《闲情偶寄》译文

    <闲情偶寄>是清代李渔的名著,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全书8部,前3部是戏曲理论,后5部写丝竹歌舞.房舍园林.家具古玩.饮馔调治等生活情趣,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 ...

  • 清代作家李渔的《闲情偶寄》都讲些什么?看完这篇你就明白

    为了更好的认识此书,了解李渔的生活观点,哲学诗画特意精选了此书中的一些精华名句,一起来品读,感悟. 一.<闲情偶寄>中的10大思想美句,简短深刻,拍案叫绝. 1,善传者以之成事,不善传者以 ...

  • 《闲情偶寄》中的四季行乐之法

    一,春季行乐之法 "春之为令,即天地交欢之候.阴阳肆乐之时也."李渔认为,春天是一个天地冷暖交互,大自然阴阳会合的季节.此时万物复苏,暖风和煦,人们都感到十分舒适:"人心 ...

  • 独抒性灵 更赋闲情——《闲情偶寄》品读

    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和市民意识的增强,是小品文兴盛的重要原因.明亡后,随着清王朝专制统治的加强和正统文学思潮的冲击,小品文的创作也趋于衰微.但部分作家仍然秉承了晚明文学的传统,创出了既有晚明精神,又具有时 ...

  • 『古文典籍』闲情偶寄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闲情偶寄 朝代:清朝|作者:李渔| <闲情偶寄>,清代人李渔所撰写,是养生学的经典著作.它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