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示范镇,你知道在哪里吗?盘点黄陂区百年来乡镇区划变动情况
1911-1945年。
从这个行政区划来说,民国时代黄陂东部六指,北部长岭,西部祁家湾,南部滠口,中部前川和罗汉显然为当地的中心。

1945-1949年。
从下面24个乡的乡公所所设立的位置,各位大致可以了解解放前黄陂哪些地方发展比较好,为地区中心。
黄陂中部:
想不到咱大前川当年有这么个高大上的名字“中山示范镇”,和当时的汉口叫“汉口特别市”是一个路数。
黄陂北部:
黄陂东部:
黄陂西部
民*国时,土庙同兴集为黄陂西部一重要集镇,西边3公里处就是京广铁路孝感祝家湾站,南边6公里是祁家湾站,区位颇好,当年筑有城墙,现仍存护城河遗迹,可惜后来镇政府设于土庙,同兴集也就慢慢衰落了。
黄陂南部:
1949-1957年。
解放后黄陂设11个区、镇(蔡店、方梅、嘉山、陂城、横山、陂四、张家店、高庙、滠口、武湖和城关镇),79个乡。 1950年增设同兴集、新集两个区,撤销武湖区(所属5个乡并入滠口区)。 1951年5月滠口区划入武汉市。 1951年7月全县调整为17个区、1个县辖镇,271个乡,改以数字编号为区名。 1952年7月滠口区复归黄陂县。
想不到黄陂早在1949年就享受了一线大都市的待遇了,比武汉还牛,武汉才管8个区,咱大黄陂当时就管了11个区,哈哈。
那些一直鼓吹“脱陂入岸”的人是不是很有遗憾呢?当年滠口区如果划到武汉后一直没还给黄陂就好了。

1957-1961年。
1956--1957年,全县调整为9个区,1个县辖镇,85个乡。城关为县辖镇。 1958年9月,撤销区(镇)、乡、建立10个人民公社,辖83个管理区。人民公社名称及驻地是:红苏(蔡店)、红星(罗汉寺)、木兰(长轩岭)、八一(长堰)、红胜(塔耳岗)、红旗(高庙)、东风(横店)、红光(祁家湾)、上游(六指店)、卫星(城关镇)。 1958年10月增设武湖公社。1959年,撤销卫星公社,成立城关镇;撤销武湖公社成立五通口管理区,隶横店公社;增设李家集、蔡家榨两个公社。 1960年,五通口管理区与地方国营后湖农场合并建立国营武湖农场。
1961-1983年。
1961年,撤销11个人民公社,重新设区。城关镇、武湖农场未变。11个区是:蔡店、木兰、塔耳岗、王家河、蔡家榨、罗汉寺、六指店、鲁台、祁家湾、横店、李家集。 1969年,撤区,全县设21个县辖公社,688个生产大队和国营武湖农场。21个公社是:蔡店、姚家集、长轩岭、石门山、塔耳岗、长堰、王家河、甘棠铺、蔡家榨、六指店、研子岗、罗汉寺、李家集、泡桐店、五岭,祁家湾、横店、天河、滠口、鲁台、城郊。 1970年,增设环城公社,1975年增设三里桥公社。1978年设大潭原种场。1981年撤销城郊公社,恢复城关镇。 1979年,公社下增设管理区,1983年撤消。
1980年以后,黄陂的行政区划基本稳定下来了,大家所熟悉的镇乡名字基本定型。

1984-2004年。
1984年,撤销县辖公社,复设11个区,3个县辖镇,1个国营农场,44个乡,19个区辖镇。11个区是:蔡店、姚家集、长轩岭、塔耳岗、王家河、蔡家榨、六指店、罗汉寺、李家集、滠口、鲁台,3个县辖镇是:城关、横店、祁家湾。改生产大队为行政村。
1985年,调整为11个区、12个县辖镇、1个国营农场、43个乡、1O个区辖镇。辖564个行政村,6153个村民小组。 1986年,撤销区,实行镇、乡管理委员会体制。全县设18个镇,5个乡和1个管理区; 1990年,研子岗乡改名研子镇,1992年,增设大谭原种场,1995年,城关镇改名前川镇,1996年,三里桥乡改为三里镇。 1998年,黄陂撤县设区。全区设9个街道、11个镇、3个乡、1个国营农场、1个原种场,1个风景管理处和1个经济发展区。 2001年,黄陂镇乡大合并,合并结果如下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