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的智慧

知止的智慧

文/王虎林

“知止”二字,是李叔同的一幅字,我是在一本书里发现的,一开始也没有太注意。有一天,无意中又看到了这两个字,突然间就觉得这两个字意味深长,耐人咀嚼。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一个成语叫“知足常乐”。说得是一个人只要懂得满足,不贪求,就可以随时随地都拥有一份快乐。“知足”是说自己的欲求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能够心怀感激,觉得这是上天在眷顾自己,于是心灵就得到了一份满足,心里满足了,心情自然好,心情好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悟自然也就不同了。

“知止”就不同了,它是说一个不论做什么事,事先就自己为自己设定了一条为人处世的界限,做事讲求一个度,知道到了哪一步,到了什么时候,自己就应该主动要求不要了,不再奢求, “适可而止”四个字,知道的人虽然很多,但真正能做到的只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人都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多了还想再多,永远不知满足,所谓的“适可而止”根本就不在他人生的字典里。

李叔同是个大智大慧的人,他世事洞明,深黯做人之道,懂得什么时候就应该止步,利益让一些给别人,遗憾留一些归自己。

“知止”二字,包含人生智慧,但只有真正参透它的人才能够在人生路上游刃有余。因为人这一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够清楚自己要什么,到了什么程度,到了什么时候就够了,就不应该再贪求了,就应该全身而退了。这样的人生修养,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古往今来,真正懂得了知止之道的人,并能够真正能够付诸行动的人,他们的人生大多精彩,这些人不但会有一个辉煌的壮年,更能有一个快乐的晚年。

张良辅佐刘邦如此,范蠡成就越王亦然,这两个人,功不可谓不大,位不可谓不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威风八面,炙手可热。但是他们知足,更知止,知道功成名就之时,也就是应该归隐山林之时,一叶小舟,一壶浊酒,浪迹天涯,灿烂之极归于平淡,他们追求的是更高的一种人生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