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心裁(72)甘姜苓术汤:带下、妊娠恶阻、妊娠身冷、排卵期后腰部寒冷、肾着病

 甘姜苓术汤(又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原文】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组成与用法】

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 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功效】温脾胜湿。

【医案】

1.   带下

初诊:2006年10月30日。项某,33岁,带下量多如水,色微黄,反复发作5个月。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正常,5天净,经期无不适,纳佳,二便正常,性冷淡。生育史:1-0-0-1。末次月经10月11日来潮。舌偏红,苔薄腻,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1)慢性盆腔炎。(2)慢性子宫颈炎。

治法:温补脾肾,清热燥湿。

方剂:甘姜苓术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

甘草6g  炒白术12g  干姜5g  茯苓10g  薏苡仁30g  淡附片6g  败酱草15g  白芷10g  防风10g  半夏10g,5剂。

二诊:2006年11月6日。带下减少,质转稠,色白,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2006年11月15日。带下已除,月经11月12日来潮,经量正常,有血块,今未净,舌脉如上。

治法:温补脾肾,清热燥湿。

方剂:薏苡附子败酱散合肾气丸。

薏苡仁30g  淡附片6g  败酱草15g  淡附片3g  桂枝3g  熟地12g  山茱萸10g  淮山药15g  茯苓12g  泽泻10g  丹皮10g,7剂。

四诊:2006年11月24日。带下未再增多。

2.   妊娠恶阻

初诊:2006年10月21日。厉某,25岁,妊娠45天,恶心2天,多涎,泛酸,小腹隐痛,二便正常。舌稍红,苔薄腻,脉细。

治法:温胃和中降逆。

方剂:桂枝汤加味。

桂枝6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生姜5片  大枣6个  半夏10g  陈皮10g  煅瓦楞子30g,4剂。

二诊:2006年10月25日。症状未减轻,舌脉如上。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剂:甘姜苓术汤加味。

炙甘草6g  干姜6g  茯苓10g  炒白术10g  半夏12g  陈皮10g  煅瓦楞子30g,3剂。

三诊:2006年11月7日。恶心减轻,口水不多,泛酸消失,纳欠。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中药守上方去煅瓦楞子,加炒谷芽、炒麦芽各10g,4剂。

药后恶阻消失。

3.妊娠身冷

参见“桂枝汤”条第2案。

4.排卵期后腰部寒冷

初诊:2005年12月10日。陈某,27岁,因自然流产之后未避孕未孕11个月于12月1日开始就诊,月经正常。妇科检查提示:子宫颈轻度炎症、慢性盆腔炎。经过中药治疗,12月8日子宫内膜厚度8mm,左侧卵泡26mm×20mm,给予中药排卵汤剂口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针肌内注射以及针刺促排卵,今日B超监测提示已经排卵,但觉腰部寒冷。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脾胜湿,和血清热。

方剂:甘姜苓术汤合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甘草6g  干姜5g  茯苓10g  白术12g  防风10g  白芷10g  当归6g  陈皮10g  炒白芍10g  天花粉10g  制乳没各4g  金银花12g  皂角刺12g,7剂。

二诊:2005年12月17日。药毕腰冷即除。

5.肾着病

初诊:2004年11月23日。陈某,43岁,患多发性子宫肌瘤(最大肌瘤50mm×56mm×46mm)、子宫内膜息肉(7mm×11mm×22mm)、子宫内膜异位症,腰部冷重5年。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中利湿,活血化瘀。

方剂:甘姜苓术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

甘草6g  干姜5g  茯苓10g  白术12g  桂枝6g  丹皮10g  桃仁10g  白芍10g  三棱10g  莪术10g  血竭4g,7剂。

二诊:2004年12月2日。药后腰部冷已好转,但仍有重感,右足活动不利,舌脉如上。

治法:温中利湿,活血散结。

方剂:甘姜苓术汤加味。

甘草6g  干姜5g  茯苓10g  白术10g  三棱12g  莪术12g  皂角刺15g  石见穿15g  白花蛇舌草15g  半枝莲15g  制乳香4g  制没药4g  牡蛎20g  海藻20g  荔枝核10g  橘核10g,7剂。

三诊:2004年12月10日。服药后腰部冷重明显好转,昨负重后症状复发,舌脉如上。

中药守11月23日方加益智仁10g、三棱10g、莪术10g,7剂。

药毕,腰部冷重已除,再用上方加减治疗子宫肌瘤。

【按语】

此方又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尤在泾称肾着病之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可见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是一张暖脾胃,除寒湿的方剂。

案1为带下,其特征为带多如水,色微黄,性冷淡,舌红、苔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此案为脾肾阳虚,水湿下流,夹有湿热所致,而阳虚与湿热比较,则以阳虚为尤,故用甘姜苓术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温补脾肾,清热燥湿,加白芷、防风升阳燥湿,加半夏化胃中痰湿,以肃带之上源。带下除后,再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肾气丸健脾清热,益肾阳,巩固疗效。

案2为妊娠恶阻,症见恶心多涎,泛酸,小腹隐痛,舌稍红,苔薄腻,脉细。先以桂枝汤加半夏、陈皮、煅瓦楞子以温中和胃降逆,治而无功,易桂枝汤为甘姜苓术汤,一诊知,二诊愈。究其原因,甘姜苓术汤更适合于脾胃偏虚者,两方虽皆为温中,亦不可同日而语。

案3妊娠“卧地而睡”,有违《素问·藏气法时论》“湿地濡衣”之禁,而出现《素问·逆调论》所描述的“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其症与肾着病极为相似,缘由得之寒湿之邪,故亦用甘姜苓术汤合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以调和营卫,散寒利湿而愈。

案4为排卵期后腰部寒冷,属于《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腰足清”者。此为宿有湿热之邪,又为寒湿所侵,故用甘姜苓术汤除寒湿以治其标,用仙方活命饮清理湿热以治其本,标本同治,而不掣肘。

案5为肾着病,虽该病为内科疾病,也经常与妇科其他疾病同时存在,如下焦寒湿引起的不孕、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在治疗的过程中最好同时兼顾,不要偏废,以免顾此失彼。

(0)

相关推荐

  • 8.2,甘姜苓术汤治疗带下及妊娠恶阻

    8.2,甘姜苓术汤治疗带下及妊娠恶阻

  • 一起学经方之:甘姜苓术汤古代肾着病专方,...

    古代肾着病专方,适用于以腰重而冷.浮肿.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用方指征]腰部冷痛,如坐水中,舌淡,脉沉濡 [方剂组成]炙甘草,白术,干姜,茯苓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分 ...

  • 经方50:甘姜苓术汤|腰痛、腰冷、坐骨神经痛、遗尿症、带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组成.用量 此方出自<金匮要略>一书,称名不一,有称肾着汤者,也有称苓姜术甘汤者,也有全称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者. 用药组成.用量及煎服方法如下: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 ...

  • 经方: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原文]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又名]肾着汤[作者]张仲景[出自]<金匮>[金匮]1.肾着之病,其人身 ...

  • 甘姜苓术汤合活络效灵丹治疗双下肢沉重疼痛案 – 经方派

    周某,男,63岁,初诊日期:2020年3月25日. 主诉:双下肢沉重.麻木.疼痛3月余,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3,4个月前出现腰以下沉重,渐双下肢沉重.麻木及疼痛.患者因干保洁,每日爬楼打扫卫生,均 ...

  • 一起来,学经方(十一)——甘姜苓术汤

    [日学一方]甘姜苓术汤 组成:甘草.白术.干姜.茯苓. [经典方证] 肾方面的病,患者身体重,腰冷,好像腰被泡在水中,被水包裹一样,该喝水的时候反而不觉得渴,小便多,吃东西没问题像以前一样,属于肝肾下 ...

  • 【每日一案】甘姜苓术汤证患者这个病号是王...

    [每日一案]甘姜苓术汤证患者 这个病号是王某,女,53岁,通过问诊得知,患者腰痛,遇寒加重,遇热减轻,劳累后加重腰痛,腰部有发凉的感觉,喜欢喝热水,三年前,曾经因腰间盘突出做过腰椎微创手术,西医检查现 ...

  • 甘姜苓术汤验案精选

    I导读:甘姜苓术汤(即肾着汤)临床多用于呕吐.泄泻.子肿.遗尿.妇女腰冷带下.寒痹.痿证等病的治疗,疗效颇佳.(编辑/唐义超)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作者/陈明 [方药] 甘草.白术各二两(各6克),干 ...

  • 甘姜苓术汤治腰痛

    甘姜苓术汤即治疗"肾着"病之肾着汤.<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第16条:"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 ...

  • 1.3,甘姜苓术汤与理中丸、苓桂术甘汤的鉴别

    方剂鉴别: 本方的药味组成与理中丸和苓桂术甘汤均只有一味之别,但相互之间的方证悬殊甚大. 一,本方与理中丸均有甘草.白术.干姜三味, 但本方茯苓量大,重祛湿: 且"病属下焦",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