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新编京剧《嫦娥奔月》主创寄语篇(内附精彩排练花絮图)

新  编  京  剧

《嫦娥奔月》

演出时间:2021年3月5日 19:30

演出地点:长安大戏院

演出单位:北京京剧院

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资助、北京京剧院复排的新编京剧《嫦娥奔月》将于2021年3月5日19:30在长安大戏院隆重上演。该剧是北京京剧院挖掘传承中秋主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京剧梅派艺术的重要成果展示。

大幕即将开启,新编京剧《嫦娥奔月》主创团队邀您共同赏戏。

编剧:张正贵、陆蕾

我们有机会能参与到这个戏的创作,感到很荣幸。这出戏是梅兰芳先生开创“古装歌舞戏”这一戏曲新样态、剧目新类型和推进完善“花衫”这一戏曲新行当的肇始和滥觞。我们在保留了梅兰芳先生的两个经典唱段的基础上,提炼新的主题立意,搭建新的故事构架,形塑新的艺术人物,进行了切合梅派艺术风格和当下审美特点的全新改编创作,力图讲述一个唯美动人而又多磨难的爱情故事,重彰一个家喻户晓而又神秘的千古传说,塑造一位新的女性偶像和神明,抒写一曲不分凡仙、不计生死的博爱、向善、为民的精神赞歌。我们尽力继承和发扬京剧的艺术精神,积极运用京昆本体的艺术形式和手段,竭力展示和体现神话戏的仙魅性、历史剧的沧桑感和古装歌舞戏的艺术特质。希望观众能从中读出编剧的心声,在这出戏所营造的独特审美空间中体会古典艺术的时代意蕴。

导演:梁汉森

新编京剧《嫦娥奔月》以中国家喻户晓的古代神话传说讲述了人民在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之路上,在善与恶、美与丑两种不同命运的选择面前,以嫦娥和后羿为代表的正义力量经历艰难险阻,最终到达美好世界的优美故事。歌颂了嫦娥对后羿的坚贞情爱和对人民的大爱情怀。

京剧以“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这十个字为根创造人物,以演员表演为中心而推进,如何将京剧程式化表演和符合新时代审美内容紧密结合是我导演这部剧所要追求的重点。整部剧遵循“守正创新”原则进行导演二度创作。守正为主,在梅派中规中矩艺术精神前提下,根据时代要求做适度创新,以此展现梅派神韵,好听、好看和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三要素。以这部新编神话故事剧,我希望能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期望朋友们提出建议,以期更臻完美。

作曲、唱腔设计:朱绍玉

新编京剧《嫦娥奔月》的作曲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在综合多位专家意见后,对传统进行了深入挖掘。我们将梅兰芳先生流传下来的两段唱腔即一段【南梆子】和一段【西皮原板】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同时将传统戏曲中优秀的部分运用到这出戏中,并少量借鉴了昆曲的元素,使这出戏的音乐在符合整体戏剧情绪的前提下,更好、更美地表达情感,烘托场景,观众听起来会觉得更加细腻,富有韵味。这出戏同时也有很多新创唱腔,但都不离传统,比如我们考虑到现代人对戏曲节奏的审美需求,在这出戏中没有设计【反二黄慢板】,而是以【反二黄原板】代之,这便使得该剧既有京剧古老的劲头,也有了新的意识。

我特别为这出戏创作了一曲“月饼歌”,以京歌的形式跳出了全戏风格,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欢迎观众朋友们走进剧场,来听一听。

副导演:周家新

剧本,是一剧之本,但是在排演这出戏之前,我们没有完整的《嫦娥奔月》剧本。艺术顾问杜近芳老师有个多年的夙愿,就是想把梅派的这个戏重现在舞台上,于是便委托张正贵和陆蕾两位老师整理出了这出戏的文学剧本。随后,我们剧组的主创、主演老师一同推敲剧本并按照京剧的韵味与辙口来梳理戏剧语言,我和艺术指导通过跟年轻演员沟通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进入角色。

梅兰芳大师在创排这出戏的时候,在服装、造型、唱腔、布景等各个方面都有大胆创新与突破,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与手法,比如杨竹韵老师编排的几段舞蹈既体现了这出戏载歌载舞的特点,又烘托了氛围,并且首次尝试使用了特殊的舞美装置来呈现嫦娥飞天的姿态。

这个戏的主演团队很年轻,但是很优秀。我认为,年轻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敢想、敢问、敢做。在排练的过程中,经常有年轻人来问“为什么”。我们彼此之间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希望能将这部充满人间大爱的美丽传说更加完美地展现在观众朋友们的面前。

艺术指导:阎桂祥

《嫦娥奔月》是家喻户晓的一出神话戏,梅兰芳大师之前上演这出戏时留存下来的资料很少,我们便通过两段简短的唱段和仅存的一些资料来构思出嫦娥这个人物。作为这出戏的艺术指导,我在通读完剧本,深入了解了人物角色后,会对人物形象去进行规划,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启发和指导学生,才能够做出更好的示范。

剧中的嫦娥,爱憎分明、充满正能量,她对百姓的博爱,对后羿的深厚情感、两人间的温情与情调,都会通过由心而生、由情而发的唱念与表演细腻地呈现出来。朱绍玉老师所设计的音乐、唱腔十分精妙,体现出了梅派艺术和嫦娥的音乐形象与特色,并且能够帮助演员更进一步地理解和刻画人物。

剧中“抢药”、“升天”这一场很关键,在创排时大家付出了许多心血,设计了一些环节促进剧情的推进,并且在演员的表演上进行反复推敲与揣摩。

这出戏很美、很有意境,演员的表演也十分具有感染力,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艺术指导:朱强

新编京剧《嫦娥奔月》这出戏虽然是重新创作的新戏,但并未脱离传统戏的根基。我们秉承梅兰芳先生“移步不换形”的精神,把京剧的“玩意儿”即京剧艺术程式化的思维融入到新的创作中去。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一出戏能给青年人带来一种激励,激发他们的创作力,从所学、所见中汲取养分,形成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演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表演中去。

这是作为中秋节的应节戏在这个时代重新上演,希望能够让观众更多地体会到京剧精神,也为中国的民族文化增添一份喜庆的色彩。

舞蹈设计:杨竹韵

新编京剧《嫦娥奔月》中舞蹈的编排总体从人性与情感的角度出发,不过分强调华丽之美,而是更多地放在了氛围的营造上,并将京剧的程式化动作融入其中,使得整体更加地细腻,有质感。剧中舞蹈部分较为突出的总共有三个地方,分别名为“画眉序”、“花镰舞”和“月饼舞”,各有特色。其中“花镰舞”是唯一有梅先生照片作为参考资料的。因而在舞蹈编排上根据梅先生的动作出发,结合“花镰”的特色,进行了大胆地创排。“画眉序”出现在嫦娥初上天宫时,于是我们更多地用群舞来表现出流动之美,营造出天宫而非人间的感觉。最后的“月饼舞”意在更多地展现出人间的圆满、团圆、祥和之意,体现出花好月圆的概念。在这部剧中,我们大胆地尝试借用舞美装置,使演员呈现非正常的倾倒角度,从而更好的表现嫦娥飞天的意境。

舞美设计:常疆

新编京剧《嫦娥奔月》在舞台设计中做了大胆的突破:夸张的月、游动的云、写意的山和以线条勾勒出的厅、堂、楼、阁,都强化了整体的视觉空间感。此戏以“月”为主题,对月的各种表现方式形成了此戏舞台美术的重要看点:圆月展现合美、角月展现向往、残月展现天地隔空的情深对话、坡月上倒映的月桂树展现天上人间和谐与共的追求与心声。舞台上没有具象的传统装饰和图案,更加强调的是“大世界、大空间、大写意”的审美格调,使整部戏始终统一在空灵和通透的现代风格中,产生意境深远,想象空间丰富的舞台效果,进一步突出了古装人物绚丽多彩的服饰,衬托出嫦娥唯美的舞台形象,达到柔美和浪漫的感官效果。

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创作思维是此次《嫦娥奔月》舞台设计的基础,是在传统戏新演之路上的一次尝试,也是一次对戏曲舞台空间的细心挖掘。

灯光设计:赵通

《嫦娥奔月》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以国粹京剧的形式诠释这个故事也许是相对最为恰当的方式之一。在舞美的视觉表达上以舞台美术特有的手法传达信息,去激发观众的情绪与情感,让观众有足够饱满的想象空间。在此基础上,灯光的设计会与剧本、导演构思、音乐、布景等多要素协同合作,力求达到准确、精炼、独具匠心的表达。期待能使观众置身于美轮美奂、神秘莫测的舞台空间中。

服装设计:张赢

在《嫦娥奔月》这部剧中梅兰芳先生发扬了“移步不换形”的美学精神,创制了古装衣和古装头。从此古装衣和古装头在京剧界乃至整个戏曲界普及开来。在剧中嫦娥之外的人物造型基本遵循了传统衣箱的穿戴规制,即人物按照约定俗成的定例装扮,服装主要是身份装。

新编京剧《嫦娥奔月》中嫦娥的人间造型是传统扮相,升仙后穿古装衣,梳古头,兔爷穿铠甲,兔奶奶穿宫装等,这些造型都遵循了梅先生一百年前的穿戴规制。在此基础上,经过艺术家们多轮的集体讨论,又融入了一定的现代审美原则,我努力追求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创造既有传统味道又有现代视觉感受的人物造型。

造型设计:李学敏

“嫦娥奔月”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主人公嫦娥是大英雄后羿的妻子,更是人们心目中美丽善良,能够带给人间吉祥的圣洁女神。按照剧情,刚出场时她是燕尔新婚的小妇人,端庄优雅。造型上保留了戏曲的传统贴片子、古装头套。同时根据演员特点选用了偏髻和偏卧凤,凸显了美丽俊俏的舞台形象。飞升后的嫦娥已是神仙,为突出造型上的雍容华美,在头饰的材质上选用了灵动的水钻饰品,眉心点上一颗小亮钻,寓意神仙与凡人的区别。配合各场景服装的搭配,嫦娥将跃然于舞台之上,为人们演绎一段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

近期排练现场花絮

购票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