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不执着于表象,抛开虚荣心的拖累,便是避祸的道理
相关推荐
-
表家与本质,不着相
人类所构建的所有知识体系,都是人的自我主观造作,是强加给事物的,知识越多,烦恼越多. 你增加一个认知,要颠覆这个认知,就需要增加N多认知来和它对抗,这N多认知要颠覆,又需要增加NN多的认知来和他纠缠 ...
-
《道德经》|“飘风、骤雨不终日”,启示了两个做人、避祸的道理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 ...
-
《道德经》:只有不执着于表象的浅薄,才能通达纯粹的境界
一. 人生至善"无"善,至德"无"德. 这里所说的"无善""无德"并非是没有,如果误解了这句话中的"无&quo ...
-
《庄子》渔父:一个人不执着于表象,才能看到“真”的东西
<庄子>渔父:当你不在执着于表象时,才能看到"真"的东西. 01: 表现出来的东西未必是真的,真正的东西也未必会表现出来,一个人总将自己的思维执着于表象上,就会造成本末 ...
-
道德经:人生未能如愿的遗憾,或许也是在避祸
道德经:人生未能如愿的遗憾,或许也是在避祸. 古人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活得太清明太干净的人,未必是一种好事,反而会因为你的清明干净,而给自己造成障碍,树立屏障. 人生的障碍就是源于自己 ...
-
道德经:达到“专气致柔”之态,便因内心平和而得“善果”
<道德经>:达到"专气致柔"之态,便因内心平和,而得"善果". 01 世俗之人看世间的时候,看的是表象的果:而得道之人看世间,看到的是背后的因. 当 ...
-
《道德经》:不迁怒于人,不固执己见,便是福报之源
<道德经>:不迁怒于人,不固执己见,便是福报之源. <中庸>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
-
道德经:何为天道?其实就是“四大天规”!悟透了趋福避祸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好与兴趣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道德经>是一首思想与内涵极其丰富的"哲学诗. <道德经>是道家哲 ...
-
道德经:何为天道思维?或就是这3大天规法则,悟透助你趋福避祸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 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 ...
-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止了,便有了仁义
一,经文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二,经文释义 大道废止了,便有了所谓"仁义道德": 智慧显现了,便有了大伪: 六亲不和了,便有了子 ...